重症患者下肢被动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分析

2018-12-21 08:0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重症

赵 菁 潘 艳

(福建省立医院北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见诱因主要原因有:(1)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治疗时给予麻醉药物将会引起下肢肌肉麻痹,导致患者血流滞缓,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2)刺激性药物使用时会造成静脉内膜受损,形成静脉炎及血栓;(3)机体处于高凝状态,造成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水平上升,增加血栓发生率。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研究表明:将下肢被动运动用于重症患者中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能改善机体静脉回流,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但是该方案在我院效果有待验证。因此,本研究以2015年4月-2018年4月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200例作为对象,探讨重症患者下肢被动运动对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20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00例,其中男63例,女 37例;年龄 65-89岁,平均(73.86±3.52)岁;脑血管疾病23例,呼吸衰竭24例,肾功能衰竭38例,其他15例。观察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 65-90 岁,平均(74.12±3.56)岁;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衰竭25例,肾功能衰竭39例,其他15例。纳入标准:(1)符合重症临床标准,均入住我院ICU;(2)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3)对患者的治疗、检查均在医嘱下完成;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或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2)合并既往有血栓史者、需进行抗凝治疗者、患者或家属不愿参加研究者。本研究中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批准下完成,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ICU常规护理。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性及创伤性;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的预防方法,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开展早期下肢被动运动:(1)按摩、翻身: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顺序应由下而上,从小腿远端开始,以加速血液流动,促进静脉回流[3]。同时,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以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肺炎、褥疮、血栓等发生,每2h进行一次,由值班护士进行,每次进行10min[4]。(2)髋、膝关节屈伸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托住患者的膝关节后侧,然后另一手托住其足根部,对患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进行屈曲运动,在髋关节屈曲至最大程度时,活动其膝关节,还原后再次重复以上步骤,每天进行3次,每次20min,由值班护士完成[5]。(3)髋关节运动:患者取仰卧位,护理人员辅助患者膝关节,另一手握住其踝关节,将下肢向内侧转动,完成后再改为向外侧转动,然后将其下肢向外伸展,完成后内收还原,每天进行3次,每次10min,由值班护士完成[6]。(4)踝关节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抓住患者足背,另一手握住其足跟,对足背部进行用力推压,然后一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另一手握住其足趾,进行内、外翻运动,每天进行4次,每次10min,由值班护士完成。(5)出院指导干预。出院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或不适随诊。

1.3 观察指标

(1)血流峰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对患者的股静脉血流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平均血流峰速度[7];(2)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并统计两组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流峰速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平均血流峰速度均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共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共发生17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平均血流峰速度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平均血流峰速度比较(±s)

?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常见病,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一般由其中的2-3个因素共同导致,多见于脑血管疾病、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以及骨折、产后出血、手术等需要卧床者[8]。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重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血流速度有关,对于大动脉血流速度为50cm/s,毛细血管血流速度0.5mm/s者将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口服或注射抗凝药物是深静脉血栓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血液高凝状态,避免血栓形成,但是部分患者用药后有出血风险,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8]。研究发现[9-10],对重症患者实施早期被动运动能够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被动活动是一种物理疗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且没有抗凝药、溶栓药的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按摩、翻身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平均血流峰速度均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重症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被动运动有助于改善峰速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运动不仅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还能够有效防止关节粘连,避免肌肉萎缩,对患者康复后的肢体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1-12]。同时,早期下肢被动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速度,能促进血液循环,能降低血栓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7.00%(P<0.05)。提示:重症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被动运动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采用早期下肢被动运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重症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
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