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刚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好发于老年人身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急性心梗患者中有大约56%的均为65岁以上的。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冠脉减少或者是出现供血中断,导致心肌出现缺血,最后心肌坏死,一旦发病后,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出现心律失常[1]。该病主要的表现有胸闷气短、乏力等,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心律失常是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是极为重要的[2]。为此本次实验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讨论,具体如下。
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8~80 岁,平均(59.3±13.9)岁;观察组男性 21 例,女性 19 例,年龄 59~81 岁,平均(60.1±12.8)岁。所选择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本次试验已经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经过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对本次实验所用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
对照组组患者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连续给药3天,并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使用的剂量为100mg,先静推15mg,再半小时静滴50mg,后1小时静滴35mg;观察组患者术前口服300mg阿司匹林,600mg氯吡格雷,之后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首先为患者进行右桡动脉穿刺,注入2000u肝素,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梗死血管,继续注入5000u肝素,把导丝插入血管,用球囊进行扩张,血管开通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持续12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显效:说明患者的心肌梗死得到明显的改善,胸痛心律失常缓解;有效:表示心肌梗死症状有所缓解,胸痛、心律失常症状开始慢慢恢复;无效:说明患者的心肌梗死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3]。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会经常反复发作,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有学者认为,为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减慢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从而有利于减少临床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表现有胸痛、发热、心电图检查结果不正常、包细胞增多等,严重的患者有可能会发生心律失常,休克等症状。现在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有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由于年纪增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且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禁忌症较多,所以治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即使治疗后,也很容易反复发作,血管管腔狭窄,必须要长期进行灌注治疗[5]。本次实验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2.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现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措施,该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让支架可以顺利进入,从而帮助患者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急性心梗患者由于心肌细胞大多数都是出于休眠状态,所以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状态,促进心肌细胞恢复正常水平,从而促进心功能的好转[6]。最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缓解症状,很多医生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都很认真仔细的进行评估之后才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措施,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治疗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一旦治疗出现异常,很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冠脉介入治疗与以往溶栓治疗相比,优势在于即使溶栓治疗有禁忌症,短时间内可以重建血管运行,改善血管闭塞症状,维持正常的血流状态。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