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庭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初中地理的课堂上,教学的重点不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如何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生动具体的场景中开展知识的学习,这些都是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结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方面开展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注重对学生地理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认知生活化,以讲授地理知识为手段,以生活化教学为策略,推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纵观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着教学的顺利推进,教师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地理的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导入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引导。结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综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通过语言叙述或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一课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可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从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等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用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地理图片资料:沙漠、海洋、山峰、南极、某地的四季景观等,再播放一段人文景观的录像,内容有人头攒动的大都市街景,有渺无人烟的青藏高原等。然后根据这些图片或视频提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完成地理概念的初步构建后,将地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夏天为什么穿短袖T恤,春节时为什么要穿棉袄?明天上学是否要带雨具?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以此导入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强化学生学习认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有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导入课堂的意识,还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化情境。初中地理教师要能够将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地理的课堂中,通过教学方法的综合实现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以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地理课堂摆脱之前的枯燥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地理知识探索的欲望,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回顾之前与区域划分有关的知识,如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区的划分、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区的划分等。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区域划分的不同标准,并引出本课内容。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了解的区域划分,并说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区域划分的实例。将列举实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完成情境的创设。
三、开展生活化活动,拓展课堂教学范围
在初中地理的课堂上,完成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只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注意力从书本上转移到现实中,进而实现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落地,通过教学范围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提升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了解中国地理相关知识,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区域发展特色。从微观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废旧物品再利用比赛,节约资源的生活小窍门分享会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以生活化教学为契机,实现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深刻把握新课改的内在精神,准确理解初中地理的学科特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现状的把握,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初中地理的课堂中,创设利于生活化教学开展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活的情境中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教学范围的拓展,帮助学生实现视野与思维的提升,全面促进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海霞.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实施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14,10:16-18.
[2]吴鹏. 汲生活之源,绽课堂之花——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4,7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