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演讲语篇程式语使用研究

2018-12-19 07:03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控制组程式体裁

薛 琳



大学生英语演讲语篇程式语使用研究

薛 琳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5)

以程式语理念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理论为基础,围绕学习者演讲写作语篇中程式语使用受写作前任务变量影响的问题展开,指出解释程式语输入显性学习任务对学习者言语产出的影响。实验一描述了使用强化任务对介绍类语篇产出的影响,实验二描述了该任务对说解类语篇产出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该任务能够促进学习者程式语使用意识的形成和语篇能力的提高,对说解类演讲语篇程式语的使用影响更显著。

程式语使用;英语学习者;演讲语篇

一、引言

程式语(formulaic language)是语言单位系统中的一个层级,在语言现实形式上体现为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功能高度整合的结构复合体。认知语法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认为心理词汇中程式语的储存和语言使用中程式语的整体提取增强了语言表达地道的程度和流利度(Pawley & Syder 1983;Nattinger & DeCarrico,1992;Lewis,1993;Ellis,1996;Wray,2000)。对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来说,以程式语(formulaic language)、语法构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词语搭配(collocation)(Sinclair,1991)、句子框架(sentence frame)形式呈现的多词单位是习得者提取和产出语言的一个主要模式。

公共演讲语篇属于语域研究的一部分。公共演讲语篇是自然语言交际形式,在语法和语义表达要求上介于写作语篇和口语语篇之间,如要求形式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使之具有写作语篇的某些特点;在语用表达上有口语语篇的特点,体现人际意义功能(Fetzer,2008)。该语域的微观研究主要包括政治演讲语篇和商业演讲语篇的研究,如Akinnaso(1985)从社会语言学层面分析了礼节性的口语语篇(ritual oral language)和正式的写作语篇(formal writing)存在的共同特征。Biber(1988)从宏观上解释了英语演讲语篇和英语写作语篇存在一致的语域特征,后来针对其他语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Biber,1995)。大学生演讲语篇研究被包含在大学语言(university language)的专业语篇研究(professional practice)范畴内(如Biber,2006;Conrad,2001),学术演讲语篇作为一个语域区别于如办公室谈话(office hour)、课堂管理话语(classroom management)等。Biber(2006)通过和其他学术语篇的对比针对学术演讲语篇的特点作过细致分析。Cosmay(2002,2006)分析了学术演讲兼具口语语篇和写作语篇的特点从而提出学生学习学术演讲的重要性。国外研究也关注过大学生学术演讲语篇的产出(如Flowerdew & Tauroza,1995;Fortanet,2004),主要是针对英语本族语者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国内学者针对政治演讲语篇的认同语义系统(张德禄、孙仕光,2015),英汉演讲语篇的人际意义(何咏梅,2000)等进行了研究。语篇分析领域以Biber的研究为代表的针对大学语言(university language)这一语域的研究是以Biber(1988)提出的23类书面语和口语语言变化类型(language variation)采用多层次分析方法,包括意义结构,语法功能等多个分析单元。

本研究是针对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演讲语篇产出中程式语使用的分析,以程式语理论和语言使用理论为框架,以英语学习者演讲语篇产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框架和研究对象上区别于上述提到的演讲语篇的研究。程式语尤其是词汇短语在演讲语篇中承担宏观和微观信息组织者(Nattinger & DeCarrico,1992)的角色。本研究围绕学习者演讲写作语篇中程式语使用受写作前任务变量影响的问题展开,描述解释显性学习,即程式语使用意识强化输入任务对学习者言语产出的作用,验证程式语使用强化任务对叙事性(narration)和说明性(exposition)演讲语篇产出的影响,并且针对不同体裁验证影响的差异。也就是说,本研究以大学生演讲语篇这一语域为载体,研究对象是程式语的使用和程式语输入任务对学习者语言产出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及理据

1 基于语言使用的习得观

与普遍语法的习得观不同,基于语言使用的习得观认为,语言能力由人与经验世界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体验记忆积累语言使用逐渐衍生形成(Behrens,2009;Bybee,2010;Robinson & Ellis,2008;Tomasello,2003;Trousdale & Hoffmann,2013)。基于语言使用的程式语习得的心理学研究文献有的围绕程式语输入频率和强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Shanks,1995),有的围绕关于程式语范畴的习得(Anderson,1991a;Harnad,2005)。输入频率强度越大,学习者使用意识越强,学习效果越明显,这是频率效应的结果;输入语篇类型不同,形式-意义-功能结合体的结构或语义类别不同,学习效果呈现差异,这是范畴效应的影响。

2 程式语和二语习得

和其他语言单位一样,程式语是集形式、语义和语音特征于一体的象征单位(Langacker,1987),它需要在情景事件中使用才被赋予意义。多词的组合不仅受到语法规则的限制,且具有语义理据。程式语习得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以英语为基础的研究者中,Pawley和Syder首先认识到学习者语言使用中程式化的倾向(1983),提出了接近本族语者选择(nativelike selection)和本族语者流利程度(nativelike fluency)的语言能力的假设。Sinclair在语料库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成语原则(idiom principle)(1991)作为心理词库中的单一选择,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扩展,分析了词汇短语和语言功能的关系。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语言系统的词汇驱动的特点,进而提出词汇-语法的概念(如Biber等,1999)。程式语的习得也像单个词和其他语法构式一样需要在一系列重复或相互联系的言语事件中被使用,从机械使用到地道产出的过程,逐渐成为固化在记忆中的语言知识(VanPatten et al.,2004)。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和目的语大量的接触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的显性学习是程式语习得的主要途径。

二语习得研究中针对程式语显性输入的研究结果大都表明强化使用意识的过程促进了语言知识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Schmidt(2004)通过纵向历时研究对比了不同时间长度的语言课程学习后学习者词汇水平的变化。Erman(2009)针对英语本族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写作中的搭配的类型差异,Ohlrogge(2009)针对中级水平英语学习者程式语的使用频率,Rott(2009)针对母语为德语的英语学习者不同写作任务中的程式语使用情况作了描述性研究。丁言仁和戚焱(2005)针对中国学生口语和写作语篇中的词块使用作了相关性分析。大部分基于语言使用的程式语研究都是针对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实验任务有写作,多项选择,翻译,完型填空等。Wray(2000)采取批判的视角对Willis(1990),Nattinger和DeCarrico(1992)以及Lewis(1993)的关于程式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辨性的讨论,指出单纯的短语手册的方法不能解决语法习得的问题,提出短语整体输入和语法分析兼顾的理念。国内学者李更春(2014)、薛琳(2014)、钟志英(2015)、曹宇(2016)等针对程式语心理加工机制作过相关研究,黄燕(2016)考察了不同输出任务对程式语附带习得的影响。楼捷(2015)探讨了整存整取和逐词分析两种教学策略的关系,提出实现语块的整体性加工的教学模式。

3 基于语篇(genre)范畴的语言教学

产生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1994)的基于体裁的语篇写作方法(genre-based approach)主张写作教学要明确不同体裁文本的特点,从而建立写作者和读者或观众间的互动,根据体裁类型的语言和语篇个性特征进行从读到写的过程,把写作看成交际的一种形式(如Christie & Martin,1997;Hyland,2004)。由于程式语形式整合了句法语义语用层面的语言信息,某一特定体裁的语篇在程式语的使用方面具有相似的特点,这里所说的相似性并非主张基于语篇体裁的教学法的研究者们所反对的“学习者在写作训练中没有自由度,被体裁所控制”(Hyland,2004),而是指如本研究涉及的介绍类演讲语篇和说解类演讲语篇分别可以归属于叙事性(narrative)和说明解释性(explanation and exposition)类型,由于程式语使用体现句法语义语篇整合性特征,所以不同体裁使用程式语呈现不同的规律。

4 研究理据

Pawley和Syder提出的地道(nativelike selection)和流利(nativelike fluency)的标准(1983)依赖于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和程式语的大量反复的接触。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和目的语的接触在课堂环境中进行,在缺少真实言语环境事件刺激以及隐性习得的情况下,来自教师的指导性干预和程式语的显性输入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什么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程式语显性输入的任务对中国学习者程式语使用的影响和对不同体裁演讲语篇写作的影响。程式语在语言习得范畴内的概念是在语言表达地道和流利(Pawley & Syder,1983;Wray,2002)这两个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追求达到这两个标准,就需要强化程式语的使用意识,和自然语言中的真实的语言使用反复接触。在课堂环境下,如果强化程式语的使用意识,增加程式语的显性输入,就能够使学习者的产出更准确地道。针对本研究中涉及的不同演讲语篇体裁,强化程式语使用的干预手段对语言产出的影响会有差异。研究假设就建立在这些理据之上。程式语使用的强化输入任务对演讲语篇产出的准确性有什么影响?当演讲语篇是不同体裁时,这一影响又有什么差异?本研究针对上述研究问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1)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演讲语篇写作前任务和只强调演讲题目内容的写作前任务相比,前者是否促进了演讲语篇中程式语的使用?(2)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演讲语篇写作前任务是否加强了学习者语义和语法上正确的程式语产出?(3)当演讲语篇是不同体裁时,言语输出是否呈现不同的效果?(4)学习者程式语使用和不同体裁演讲写作的得分有什么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实验前我们用Nation(2001:416-424)开发的词汇水平测试卷对参加者进行了词汇能力测试,从300名学习者中挑选出219名词汇能力在同一水平的学习者参加实验。219名学习者被分成四个组分别参加实验一和实验二。两个实验分别采用介绍类演讲和说解类演讲的不同体裁写作任务,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采用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演讲语篇写作前任务,即短语手册(phrase book)的方法(Nattinger & DeCarrico,1992;Lewis,1993)和常规的只强调演讲题目内容的写作前任务,然后对不同条件下学习者产出的演讲语篇特点进行分析。

我们在英语演讲教学中沿用从演讲语篇写作到演讲口头表达的教学顺序,把演讲分为三种体裁,即介绍类演讲(introductory speech),说解类演讲(informative speech)和说服类演讲(persuasive speech)(Lucas,2012),用于实验分析选取了介绍类和说解类两种体裁。从体裁特点来说,介绍类演讲偏重叙事,通过讲述自己的或他者的经历来完成言语事件。说解类演讲通过定义、解释、说明、描述等针对某一主题完成言语事件。针对实验组的写作前任务有以下特点:(1)在前期教学中强调程式语的使用意识,鼓励学习者理解并记忆和运用;(2)输入的词汇材料包括体现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程式语表达以及整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词汇短语。

1 实验过程

实验一研究介绍性演讲语篇产出中四类程式语使用是如何分布的?不同的写作前任务干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程式语使用的类型分布和准确性影响有什么差异?109名学习者参加了实验一,其中,55名被分配在实验组,另54名在控制组。该实验布置的任务是介绍类演讲语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开始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按照常规的教学手段输入介绍类演讲如何选题,一般结构布局,阅读范文并观看演讲视频,小组讨论分析范文的写作和表达方面的特点。输出部分按照初稿写作——教师反馈——二稿写作——演讲展示几个环节进行。演讲时长是120秒。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同的干预条件在于写作前任务的设置。控制组的被试只要求在写作前把他们想到的和题目有关的意念或想法写下来,而实验组的被试在分析范文时强化了程式语的使用意识,写作前要求他们先写出和所选题目有关的程式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固定搭配、句子框架等,并尝试把这些程式语用在演讲语篇中。这种强化意识的训练让学习者认识到相对于单个词的使用,程式语能够使目的语表达的更地道,增强流利度,强化他们在输出中正确使用程式语的意识(Wray,2000)。Biber等(1999)根据词性把语块划分为12类,我们以此为基础,把被试输出的演讲写作中的程式语分为名词性、动词性、介词性和句子框架四类进行统计。图1显示了实验组介绍性演讲语篇四类程式语的使用类型,图2显示了两个组使用程式语的数量差异,图3显示了两个组使用程式语各类型的准确率差异1代表实验组,2代表控制组,实验组的程式语使用和准确率都明显高于控制组。

图1 实验一程式语使用类型

图2 实验一两组程式语使用数量

图3 实验一两组程式语准确率

实验二研究说解性演讲语篇中四类程式语使用是如何分布的?不同的写作前任务干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程式语使用的类型分布和准确性影响有什么差异?110名学习者参加了实验二,其中,55名被分配在实验组,另55名在控制组。该实验布置的任务是说解类演讲语篇的写作和表达。开始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按照常规的教学手段输入说解类演讲如何选题,一般结构布局,阅读范文并观看演讲视频,小组讨论分析范文的写作和表达方面的特点。输出部分按照初稿写作——教师反馈——二稿写作——演讲展示几个环节进行。演讲时长是120秒。实验组和控制组不同的干预条件在于写作前任务的设置。控制组的被试只要求在写作前把他们想到的和题目有关的意念或想法写下来,而实验组的被试在分析范文时强化了程式语的使用意识,写作前要求他们先把和所选题目有关的程式语写出来,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固定搭配、句子框架等,并把这些程式语用在演讲语篇中。图4显示了说解类语篇四类程式语的使用情况,图5显示了说解类演讲语篇写作任务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程式语各类型的数量差异。图6显示说解类演讲语篇两个组准确率差异。1代表实验组,2代表控制组。

图4 实验二实验组程式语使用类型

图5 实验二两组程式语使用数量

图6 实验二两组程式语使用准确率

2 计分方法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关于程式语的使用情况的计分都是按照每一篇写作中出现的四类程式语的个数计分的,为了体现学习者使用程式语的意识,在计算程式语使用总数时使用中的语法错误(如时态、单复数错误等)忽略不计,每出现一个程式语记一分。每一篇写作都由两名独立的编码员编码。演讲写作整体评分标准沿用了密歇根大学开发的英语水平证书考试中的评分标准,分为内容和思想、组织结构整体性和连贯性、语言表达和交际效果四个方面(见表1)。

表1

85分以上信息充分,有原创性且有条理的细节支撑主题组织结构完整,条理性强,有效的使用不重复的衔接和连贯成分词汇和语法正确且富于变化,允许有个别不重要的小错误符合体裁特点,有读者或观众意识,所创设的语境和写作目的相符合 80-85分之间有表述适当的细节支撑主题组织结构比较适当,衔接使用的不机械词汇和语法使用正确适当,一定程度上富于变化,偶尔有错误符合体裁特点,所创设的语境能够使读者理解文章 75-80分之间基本能完整表述出主题,但缺乏原创的内容适当且清晰的组织观点,使用衔接手段但显得机械词汇和语法使用适当,错误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基本上有读者或观众意识,能够是读者理解文章 70-75分之间某些细节和主题无关简单的组织信息,尽管有衔接,但信息表述不连贯大量词汇和语法错误且影响读者的理解对读者和观众有误解,不符合体裁特征,阻碍读者理解文章 60-70分之间毫无原创信息,细节不能支撑主题没有组织结构,衔接使用不适当,语义不连贯有明显重大的词汇语法错误,引起读者的误解缺乏读者或观众意识,写作目的不明确

3 结果分析

针对研究问题一,在实验一介绍类演讲语篇分析中,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演讲语篇写作前任务和只强调演讲题目内容的写作前任务相比,对于演讲语篇输出中程式语使用的影响有显著差异(A1均值=18.93,B1 均值=10.19;A1标准差=4.99,B1 标准差=3.79,P值小于0.05)。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写作前任务明显促进了程式语的输出。在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写作前任务影响下,名词性程式语M(A1)=5.5和动词性程式语M(A1)=5.94的使用频率大于介词性程式语M(A1)=3.72和句子框架M(A1)=3.85;而在控制组,四种类型的程式语使用分布差异不显著(名词性M(A2)=2.74,动词性M(A2)=3.31,介词性M(A2)=2.19,句子框架M(A2)=2.07。在没有显性输入的情况下,动词程式语的使用频率大于其他类型(见表2)。在实验二说解类演讲语篇分析中,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演讲语篇写作前任务和只强调演讲题目内容的写作前任务相比,对于演讲语篇输出中程式语的使用的影响有显著差异(A1均值=18.24,B1均值=12.72;A1标准差=4.45,B1标准差=4.14,P值小于0.05)。说明对于这一体裁来说,强化程式语的显性输入的写作前任务也促进了程式语的输出。实验组的程式语使用总体明显高于控制组。动词性程式语M(A1)=5.02和句子框架M(A1)=5.16略高于名词性程式语M(A1)=4.09和介词性程式语M(A1)=3.96。控制组四种类型程式语的使用分布是名词性M(A2)=2.65,动词性M(A2)=3.04,介词性M(A2)=2.44,句子框架M(A2)=4.58,句子框架的使用频率大于其他类型(见表3)。

表2

实验一N均值标准差dfF显著性 total use experiment group(A1)control group(B1) 54 54 18.93 10.19 4.99 3.791 105.030.000 accurate useexperiment group(A2)control group(B2) 54 54 15.41 9.06 4.64 3.48164.730.000 scoreexperi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54 54 72.80 64.18 5.47 6.13144.210.000

表3

实验二N均值标准差F值df显著性 total use experiment group(A1)control group(B1) 55 54 18.24 12.72 4.45 4.14105.031 0.000 accurate useexperiment group(A2)control group(B2) 55 54 15.89 11.54 4.16 3.7164.7310.000 scoreexperiment group control group 55 54 77.73 71.98 5.65 6.090.82910.365

针对研究问题二,在实验一中单因素组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写作前任务对正确的程式语产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A2均值=15.41,B2均值=9.06;A2标准差=4.64,B2标准差=3.48,P值小于0.05);在实验二中两个写作前任务对正确的程式语产出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A2均值=15.89,B2均值=11.54;A2标准差=4.16,B2标准差=3.71,P值小于0.05)。针对研究问题三和四,介绍性演讲写作和说明性演讲写作产出的均值相差不大,但在同一标准评分的情况下说解性写作比介绍性写作得分高,说明程式语的使用对介绍性演讲语篇影响更大。

表4

使用程式语个数写作得分 实验一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1540.762**0.00054 实验二Pearson 相关性显著性(双侧)1550.620**0.00055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实验一使用程式语的个数和写作得分相关系数在0.7以上,属于高相关;实验二使用程式语的个数和写作得分相关系数在0.3~0.7之间,属于中等相关(许宏晨,2013),两个实验都显示为显著相关(见表4)。

四、分析与讨论

词汇教学法已有共识,由于缺少母语环境和经历,第二语言学习者普遍缺少使用程式语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强化输入和记忆任务就为他们提供了捷径(Willis,1990;Nattinger & DeCarrico,1992;Lewis,1993)。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建立假设,提出强化输入任务对程式语在心理词汇中的重构和固化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语篇的输出产生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都显示不同干预条件下,程式语使用具有显著差异,验证了这一假设。

正确的程式语使用分析结果显示实验一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的正确程式语的均值比例是4:3,实验二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的正确程式语的均值比例是5:3。这说明写作前任务作为干预条件对两种体裁的写作任务都产生显著影响,对说解类演讲语篇的影响大于介绍类演讲语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强化了程式语的使用意识,学习者使用的正确的程式语所占比例也并不高。可见即便对于高水平学习者而言,由于缺少真实语境和大量接触,能够熟练自如而准确的掌握程式语的使用也是很难的问题。Lewis(1993)提出的词汇法(lexical approach)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验证。当把语法规则变成程序性知识嵌入词汇短语中进行强化输入时,学习者对传统上显性的语法规则的关注度降低,他们使用程式语的意识加强了,但程式语使用的准确性却没有提高。

根据相关性检验实验量化结果推断,当学习者程式语使用意识加强时,对说解类演讲语篇写作的影响比对介绍类演讲更显著。如上文提及说解类演讲语篇中程式语使用的正确性也更高。从程式语的功能分析,微观意义上词汇短语是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结合体,这些预制性的短语作为组成语篇的基础元素从心理词库中直接调用,符合Sinclair(1991)在短语原则中提到的基于使用的观点。宏观意义上程式语,尤其是句子框架这一类型的程式语起到语篇组织者的作用(Nattinger & DeCarrico,1992)。由于说解性演讲语篇更接近学术语篇的特点,在体裁上更典型更规范,微观上的组成元素词汇短语和宏观上的语篇组织者句子框架在说解性演讲语篇中标记性更强。从参加实验的学习者选择的题目来看,说解类演讲也多是专题性的说明或解释,如wine culture(酒文化),basketball(篮球),how 3D glasses work(3D眼镜的工作原理)等,在这一类偏专题性的语篇中,程式语扮演了信息组织者的角色。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分析,程式语的使用对说解类演讲的信息完整性、结构条理性、体裁特点的影响更大,这是由于相对于叙事性语篇来说,说解性语篇的学术语篇功能标记性更强。这在下面两段分析中可以体现出来,(1)属于说解性演讲语篇,被试使用的 draw a lot of attention,global warming,have an effect on等是气候变暖这一主题相关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短语,可以推测被试是在显性输入和强化使用意识的作用下掌握了这些短语并能熟练运用;(2)属于叙事性语篇,即介绍类演讲,其中被试使用的owing to,eating ice cream will make us fat,equal to等短语放在句子中不具有增强表达的准确度、流利度和地道程度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句法表达错误或语义理解障碍,我们推测这是因为被试的表达目的是叙述自己喜欢吃冰淇淋的经历,owing to,equal to这样的短语对于该主题和体裁来说,不能起到适当的篇章组织者的作用,用在这里反而显得断章取义。

(1)The subject has certainly. But just what is? What is causing it? Whatand its inhabitants? What are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I will be addressing in this short, informative speech today.

(2)Owing to our special love of ice cream, some critical voice has been aroused, among which the saying “Eating ice cream will make us fat” is the most widely-believed one. Is ice creamfatness? Let us all find out the answer!

两个实验的各个环节统计结果都显示动词程式语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类型,说明学习者对动词短语的程式语意识是最强的。我们推测原因这是由学习者母语汉语和英语动词在词性特征上的差异形成的,汉语名动包含的模式(沈家煊、乐耀,2013)在词语组合结构中体现出来,英语名动分离的模式大多靠形态特征来体现。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对在词性的认知中动词类型是难点和焦点,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和教师显性教学指导的角度出发,都会对动词程式语的习得给予更高的关注度,所以学习者在程式语使用中有过度使用动词类型的倾向。

五、结语

程式语使用意识的强化能够促进演讲语篇写作能力的提高。本研究以强化程式语显性输入的写作前任务为核心进行了教学实验,得出该任务能够促进学习者程式语使用意识的形成的结论,但针对不同体裁,对说解类演讲语篇正确的程式语的使用更显著;并以介绍类和说解类体裁大学生演讲语篇为语料,通过相关检验,得出结论程式语使用和两种体裁写作言语输出都具有正相关性,和说解类体裁写作得分的相关性更大。但实验结果也显示出课堂教学环境下单纯的强化程式语显性输入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普遍价值,整存整取的词汇短语教学方法仍然需要句法分析策略的补充。关于分析策略对词汇教学的意义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检验。

[1] Akinnaso, F. 1985. O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J]., (4): 323-359.

[2] Anderson, J. 1991a. The Adaptive Nature of Human Categorization[J]., (3): 409-429.

[3] Behrens, H. 2009. Usage-based and Emergentist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cquisition[J]., (2): 383-411.

[4] Biber, D. 1988.[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Biber, D. 1995.[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Biber, D. 2006.[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7] Biber, D. et al. 1999.[M]. Harlow: Pearson.

[8] Bybee, J. 201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Christie, F. & J. Martin. 1997.[M]. London: Cassell.

[10] Conrad, S. 2001. Variation among Disciplinary Texts: A Comparison of Text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in Biology and History[A]. In S. Conrad & D. Biber (eds.)[C]. Edinburgh: Pearson.

[11] Cosmay, E. 2002. Variation in Academic Lectures[A]. In R. Reppen, S. Fitzmaurice & D. Biber (ed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2] Cosmay, E. 2006. Academic Talk in American University Classroom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Oral-literate Discourse[J]., (5): 117-135.

[13] Ellis, N. 1996. Sequencing in SLA: Phonological Memory, Chunking and Points of Order[J]., (18): 91-126.

[14] Ellis, N. 2001. Memory for Language[A]. In P. Robinson (ed.)[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Erman, B. 2009. Formulaic Language from a Learner Perspective: What the Learner Needs to Know[A]. In R. Corrigan et al. (ed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6] Fetzer, A. 2008.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Cognitive Verbs in Political Discourse[J]., (4): 384-396.

[17] Flowerdew, J. & S. Tauroza. 1995. The Effect of Discourse Markers on Second Language Lecture Comprehension[J]., (4): 435-458.

[18] Fortanet, I. 2004. The Use of ‘We’ in University Lectures: Reference and Function[J]., (1): 45-66.

[19] Harnad, S. 2005. To Cognize Is to Categorize: Cognition Is Categorization[A]. In H. Cohen & C. Lefebvre (eds.)[C]. Mahwah: Elsevier.

[20] Halliday, M. 1994.[M]. London: Edward Arnold.

[21] Hyland, K. 2004.[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2] Langacker, R. 1987.[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Lewis, M. 1993.[M]. Hove: Teacher Training Publications.

[24] Lucas, S. 2012.[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5] Nation, I. 2001.[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6] Nattinger, J. & J. DeCarrico. 1992.[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7] Ohlrogge, A. 2009. Formulaic Expressions in Intermediate EFL Writing Assessment[A]. In R. Corrigan et al. (ed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8] Pawley, A. & F. Syder. 1983.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 In J. Richards & R. Schmidt (eds.)[C]. New York: Longman.

[29] Robinson, P. & N. Ellis. 2008. Conclus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2 Instruction—Issues for Research[A]. In P. Robinson & N. Ellis (eds.)[C]. London: Routledge.

[30] Rott, S. 2009. The Effect of Awareness-raising on the Use of Formulaic Construction[A]. In R. Corrigan et al. (ed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1] Schmitt, N. et al. 2004.[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2] Shanks, D. 1995.[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 Sinclair, J. 1991.[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4] Stephene, L. 2012.[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5] Tomasello, M. 2003.[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6] Trousdale, G. & T. Hoffmann . 2013.[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 VanPatten, B. et al. 2004.[M].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8] Wray, A. 1991.[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 Wray, A. 2000.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Practice[J]., (4): 463-489.

[40] Willis, D. 1990.[M]. London: Harper Collins.

[41] 曹宇. 2016. 中国英语学习者程式语和非程式语的心理加工研究[J]. 外语教学, (6): 68-71.

[42] 丁言仁, 戚焱. 2005. 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5): 49-53.

[43] 何咏梅. 2010. 英汉语演讲语篇研究——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副词的语义分布及人际功能对比[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362-371.

[44] 黄燕. 2016. 输出任务类型对二语程式语附带习得的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74-86.

[45] 李更春. 2014. 程式语加工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J]. 现代外语, (2): 252-260.

[46] 楼捷. 2015. 认知视角下外语语块教学策略探讨:整存整取与逐词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 52-57.

[47] 沈家煊, 乐耀. 2013. 词类的实验研究呼唤语法理论的更新[J]. 当代语言学, (3): 253-267.

[48] 许宏晨. 2013.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9] 薛琳. 2014. 中国学习者英语称赞类动词公式语输入研究[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0] 张德禄, 孙仕光. 2015. 政治演讲语篇中的认同语义系统及语言资源选择——以奥巴马的一次演讲为例[J]. 外语教学, (1): 13-17.

[51] 钟志英. 2015. 中国学生英语高频程式语的视觉和听觉加工优势研究[J]. 现代外语, (3): 396-407.

Usage-based Formulaic Languag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Discourse

XUE Li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ormulaic sequence-oriented pre-writing task on language usage of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public speaking discourse and describe the effect of explicit learning on language learners’ output on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 of formulaic language in SLA. Experiment one describes the effect of formulaic usage consciousness on introductory speech discourse, and experiment two describes that on informative speech discour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osting formulaic usage consciousness can enhance discourse competence, especially apparent to informative speech discourse.

usage of formulaic languag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 public speaking discourse

H311.9

2018-07-17;

2018-08-14

薛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A

1008-665X(2018)6-0096-15

猜你喜欢
控制组程式体裁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体裁融合音乐探析
给商品起名字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