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根
基于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的语用违反研究
于中根
(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学部,北京 100083)
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学者探讨了语用学视角下的语言顺应论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而对语用违反的研究却凤毛麟角。通过教育咨询顾问和家长之间的会话语料分析,结合语言顺应论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探讨了语用违反现象,发现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现象在同一话轮中既可共现亦可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具有密切关系;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在同一话轮中既可共现亦可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具有密切关系。
语用违反;语言顺应;合作原则违背现象;教育咨询会话
《人鼠之间》()是1937年出版的著名美国短篇小说,作者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小说讲述了乔治·弥尔顿(George Milton)与雷尼·斯默(Lennie Small)两个农场民工于经济大萧条之际在加州寻找工作的悲剧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段会话:
1. Lennie: “George?”
2. George: “Yeah, what ya want?”
3. Lennie: “Where we goin’, George?”
4. George: “So you forgot that already, did you? I gotta tell you again, do I? Jesus Christ, you’re a crazy bastard!”
Lennie询问George要去哪里(话轮3),语用需求在于获知目的地相关信息,而George没有顺应该语用需求,相反却只顾满足自己的语用需求,发泄心中的不满,违反对方的语用需求,斥之为疯狂的混蛋(crazy bastard)(话轮4)。该轮会话违反了语言顺应,我们称之为语用违反现象①。
语用违反可视为语言顺应的对立面,指在动态的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根据具体的语境生产出符合自己语用需求,却违背听话人语用需求的现象。研究语用违反这个全新的概念须结合语言顺应论,因为语用违反可能是为语言顺应服务,语言顺应可能是为语用违反作铺垫,两者的使用均期许语用平衡。研究语用违反同样需要探讨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因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旨在借助前人的语言顺应论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进一步探讨会话交际中的语用违反现象,试图回答以下两大问题:(1)语用违反和语言顺应能否在同一话轮中共现或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是否具有密切关系?(2)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能否在同一话轮中共现或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是否具有密切关系?
将统计学、语料库语言学与语用学三者结合起来对语用违反现象进行语料库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拓展和加深该研究。本研究通过自建语料库,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计算语用违反、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频率,并将之与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相关原理相结合,深入探讨语用违反、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之间的关系。
本文语料来自教育咨询顾问(以下简称顾问)与家长之间的电话录音,地域跨度较广,横跨北京市、济南市、青岛市和大同市,录音时间长达180分钟27秒,转写文字多达7万字左右。本研究共转写15段教育咨询录音,共计2 990个话轮②,创建了“教育咨询会话语料库”(以下简称语料库)。
语料库方法在国外语用学研究中的运用比例相对较高(钱永红、陈新仁,2014)。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探讨语用问题。首先对语料库中的会话进行定性分析,探讨语用违反、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再基于语料库对语用违反、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逐一考量,分析其在语料库里的分布特征。本文统计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发生于同一话轮的独现频次、独现频率与共现频率,统计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发生于同一话轮的独现频次、独现频率与共现频率,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理论分析统计结果。
语用学直接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契合了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特征(沈贤淑,2016),其中语用违反与顺应为主要考察对象。语用违反概念建立在语言顺应论基础之上,故讨论语用违反离不开语言顺应论的支撑。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2000:55-57;何自然,2007:87-92)。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风格、语言强度、语言种类、语言内容等时顺应语言描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接受者的地位、性别、年龄以及其他语境因素,从而使语言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语言顺应论涵盖三个核心思想:可变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
可变性(也有学者称为变异性,如何自然)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各个层面都会发生变化。该属性在语用范畴中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语言,展现动态的语用平衡。商讨性意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作出的,也不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毛延生,2011)。在语用学的会话实践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体现为双方根据各自的语用需求采取一系列的动态交际策略,相互磋商、探讨、妥协或坚持,以达到语用平衡。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作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Verschueren,2000:55-57)。
会话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顺应中蕴含着语用违反,语用违反中也蕴含着语言顺应。语用违反是为了让语言顺应更有效地满足语用需求,而语言顺应也是为了让语用违反更有效地满足语用需求。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成语用平衡。在顾问和家长的会话交际中,顾问可能会根据语境采取与家长意见相左的违反策略,生产不符合家长语用需求的话语,家长也可能会适时生产违背顾问语用需求的话语,而这表面的语用违反可能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语言顺应,反之亦然。顾问和家长在会话过程中各自有着不同的语用需求,不同的语用需求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冲突性。当会话双方的语用需求一致时便会产生语言顺应,而当语用需求发生冲突时必然会产生语用违反。本文语料中的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可分为两大类:顾问对家长的语用违反和家长对顾问的语用违反。
顾问的语用需求主要体现为建立自己的教育专家语用身份,并在此基础上说服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如果该语用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语用违反。例如:
(1)语境:家长问及辅导班收费问题
80. 家长:那我现在还是不大了解,你这个是怎么个收费法。是一个月?还是怎么收啊?
81. 顾问:来了之后,你像你孩子的这个情况,咱最好的话,就是直接孩子,因为一是要这个计划要做完整性的,第二是老师要。如果孩子感觉这个老师挺满意的话,咱把这个老师定下来,一直教到他到这个中考,中间的话,只要家长不提出,咱就不换老师。
家长问及具体的收费问题(话轮80),语用需求是获得辅导班收费的相关信息。顾问唯恐辅导班的收费会让家长止步不前,于是试图先行建构自己教育专家的语用身份,避而不谈收费,转而详述辅导班的教学计划(话轮81),产生语用违反。
(2)语境:顾问和家长讨论孩子能否临时突击取得好成绩
88. 家长:他不是很急,就是有时候想玩。然后他就说:“妈妈,我到最后的几个月拼一拼,肯定能考300分。”
89. 顾问:哦,不可能。我给您举个例子:去年有一个一中学电子吉他专业的,考了四年高考就是考不了240。今年在这学了总算走了。李香香爸爸就拿来房产证来,钟老师我这边就一张房产证现在要是我们家谁得了病了,我就得出去要饭了。就这种感觉:考了四年,87年的一个孩子,今年,正常87年应该大三,大三能上完了。
家长说到孩子认为最后几个月拼一拼就能考到300分(话轮88),暗示无需上辅导班也能获得好成绩。这显然有违顾问的语用需求,就使用增强语“不可能”(话轮89),产生语用违反,然后又采用言据标记加强语用违反,举例说明一学生考了四年也没能考过240分,但是来参加辅导班就考上大学了,暗示临时突击显然不能考过300分,还是必须上辅导班才能实现大学梦。
上述会话反映了顾问对家长的语用违反现象,顾问的语用违反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顺应,即顺应家长对孩子不上辅导班即能提高成绩的隐性忧虑。虽然家长表面上表达了孩子无需上辅导班亦能提高成绩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对此尚存忧虑,顾问的语用违反只是将此隐性忧虑显性化,用增强语和言据标记将此担忧转化成顺应顾问的语用需求,即孩子不上辅导班成绩是很难提高的。
家长的语用需求之一是咨询顾问,征求教育良方,送孩子上适当的辅导班。如果顾问的话语违背了家长的语用需求,则会产生语用违反。例如:
(3)语境:顾问和家长讨论孩子的学习状态
301. 顾问:嗯啊,所以说像我们这边的,我们一般就是说,过来之后收不收再说,我就是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到什么程度了。
302. 家长:哦。
303. 顾问:如果说他就是自己没救了,他自己就是那种内心深处,我完全放弃了,那我们可能得跟新的老师沟通沟通了。
304. 家长:嗯。没有!他吧,[我就是看像你说的看着比较无聊吧!
305. 顾问:无聊打发时间。]③
顾问问及孩子的学习状态时表明如果孩子的状态极差,无法恢复,则辅导班可能会放弃招收该生,以免影响辅导班的声誉(话轮303)。这显然违反了家长寻求教育良方的语用需求,就违反了顾问试图弃之不管,维护辅导班声誉的语用需求,维护自己咨询教育良方的语用需求,产生语用违反,强调孩子的状态没有很差,就是比较无聊而已(话轮304)。而顾问则用“无聊打发时间”顺应了家长的语用需求(话轮305)。
表面上顾问为了维护辅导班的声誉,试图放弃该学生,实质上是以此试探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的诚意。深层次的语用需求是让孩子上辅导班,而非将其拒之门外。在家长产生语用违反,说孩子没有不可救药时,顾问随即产生语言顺应。语用违反是为了更好地顺应语用需求,顺应中蕴含着违反,违反中蕴含着顺应,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成语用平衡。
合作原则是由Grice(1975:45-46)提出的,该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要求话语信息无需太多,也不能太少,达到交际需求即可。质量准则要求话语生产者勿生产自认为错误的话语,也勿生产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关联准则要求交际双方的话语具相关性。方式准则要求话语须避免晦涩、模糊,力求简洁、有序。
自Grice提出合作原则以来,学界众多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也有学者探讨了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如违背合作原则情况下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杨斐翡,2000),合作原则中违背准则的可行性(徐栾,2005),违背合作原则视角下的汉英言语幽默的区别(Xie,2009),电视访谈节目中会话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程元元、王向东,2008)等。
虽然诸多学者已探讨了合作原则违背现象,迄今为止却罕有学者涉足语用违反领域。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相互关联,相互区别④。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作为语用学中的两个概念具有诸多不同之处。语用违反体现于动态的会话过程中,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动态的会话过程中,还体现于静态的篇章语境中。语用违反探讨对语用需求的违背,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探讨对质量、数量、方式和关联这四个准则的违背。
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也具有共性。两者均离不开语境因素的支撑,如文化背景、语用身份、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等。会话交际双方均能凭借语境因素揣摩、透视并理解对方,从而透过浅层次的违反现象领悟深层次的会话含义,采取相应的语用策略,达成语用平衡(刘畅、潘海英,2017)。两种违反均由于交际双方相悖的交际目的和不同的语用需求所采取的间接表达诉求的方式或语用策略,故两种违反未必阻碍交际的发展,相反可能促进交际发展,使交际双方达成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在动态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用违反或许蕴含着合作原则违背现象,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或许同样蕴含着语用违反,两者或相互兼容,或相互排斥。
顾问的语用需求主要是建立自己的教育专家语用身份、朋友身份,并在此基础上说服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家长的语用需求是试探培训机构的实力,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培训班。双方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都试图顾及各自的面子(顾曰国,1992),有时会为达成自己的语用需求而使对方失去面子,产生语用违反。例如:
(4)语境:顾问和家长谈及孩子英语成绩
60. 家长:但是那个==他英语还行吧!
61. 顾问:恩,英语考了多少?
62. 家长:都能考70~80分吧!
63. 顾问:70~80分?150的满分,考了70~80分是吧?
64. 家长:恩恩=嗯=语文也是==好大的(压)力。
65. 顾问:也是70~80分?
66. 家长:70~80分。
67. 顾问:哎哟,咱这市一中有出名的孩子三年不学习也是跟他一样的,像人家今年高考,语文还考了112。
家长表示孩子的英语成绩还可以(话轮60),无需去辅导班参加学习,这有违顾问的语用需求,产生了语用违反。当顾问得知孩子的英语成绩是70~80分时(满分150分)(话轮62),立即运用态度标记“哎哟”和言据标记“咱这市一中有出名的孩子三年不学习也是跟他一样的”(话轮67)证明三年不学习的孩子也能考到这个分数,还是需要辅导的。会话双方均试图挽回和保留面子(Chen,1990:136)可视为一种语用需求。话轮67无疑使家长失去了面子,可视为一种语用违反,同时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对于话轮66中家长说明自己孩子成绩的回答,如果要遵循方式准则,顾问应该言简意赅地说明该分数很低,而不是用冗长的实例来含沙射影,顾左右而言他。
(5)语境:顾问和家长谈及孩子出国的问题
152. 家长:然后他就是那个,不愿意学就算了,不行就出国。
153. 顾问:嗯=你们留给他余地太多,给他的后路太多了。
154. 家长:恩。
155. 顾问:你说你出国,现在都已经变成退路了,你现在在国内活,这个都学不好,你出去以后怎么应付?英语口语你都不会说,学英语你出去以后你这基础?现在有多少孩子就是出国,现包括九中的很多孩子,日语班的昂=就是学到高二、高三就基本都出国了。很多很多!我这边多的是……
家长表明了让孩子出国的意愿(话轮152),顾问用增强语“你们留给他余地太多,给他的后路太多了”来表明上辅导班前送孩子出国并非良策(话轮153),暗示先上辅导班后出国才是明智之举。话轮153符合顾问自己的语用需求,却违反家长的语用需求,产生了语用违反。顾问继而用言据增强语力,说明辅导机构提高了孩子的英语口语水平和日语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了出国的愿望(话轮155),加强了语用违反。话轮155在产生语用违反的同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除了用疑问句的形式质疑现在送孩子出国的合理性外,还提供了辅导机构提高了孩子的英语口语水平和日语水平的言据,信息量明显超过了交际需求。
顾问的语用违反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顺应,即顺应家长对孩子不上辅导班即能提高成绩或出国的潜在担忧。顾问的语用违反只是将此潜在的担忧凸显化,然后用增强语和言据标记将此担忧转化成顺应顾问的语用需求,即孩子不上辅导班成绩是很难提高的,出国很难适应。在产生语用违反时,顾问为了加强语力往往采取违背合作原则的语用策略,以期满足语用需求,达成语用平衡。
家长的语用需求之一是考察辅导班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如果顾问的话语违背了家长的语用需求,则会产生语用违反。例如:
(6)语境:顾问和家长讨论孩子的数学成绩能否大幅度提高
267. 顾问:而且是这样啊,你这个数学成绩在20来分的话,你提到90都没问题,光这一课。
268. 家长:数学不行,他数学很差。
269. 顾问:他数学差到什么程度?会算算术吧?
270. 家长:@呵呵呵。
顾问为了满足自己的语用需求,使用增强语“没问题”说明可以将孩子的数学成绩从20几分提高到90分(话轮267)。而家长认为这么大的提升幅度不可思议,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就违背顾问说服家长送孩子上辅导班的语用需求,产生了语用违反,表明孩子“数学不行,他数学很差”(话轮268)。当顾问表示孩子不会差到算术都不会算时(话轮269),暗指只要会算算术,孩子的成绩即可大幅度提升。家长对此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说法不敢苟同,但又顾及礼貌原则,只能报以“呵呵呵”讪笑(话轮270),委婉地违反了顾问建构教育专家语用身份的需求,产生了语用违反。家长在产生语用违反的同时也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在回答顾问问到孩子是否会算算术时,家长不置可否,报以讪笑之声,违背了避免歧义和含糊的方式准则。但有时家长的语用违反却未导致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在顾问承诺可以将数学成绩提高到90分(话轮267)时,家长明确表明孩子数学很差(话轮268),产生了语用违反,但却符合质量、数量、方式和关联准则,并未违背合作原则。
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于20世纪70年代首提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话语是组建权力关系的网络单元,与权力运作交织在一起,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权力总是通过话语去运作的(辛斌,2006)。顾问具备教育咨询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教育咨询会话的动态过程中掌握着话语权,对家长会产生较多的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而家长作为寻求教育专家意见者只能产生较少的违反和违背,以追求自身语用需求的最大化。因此,语料中颇为常见的是顾问对家长的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家长对顾问的语用违反时有发生,却较少违背合作原则。
互信息(MI)是本文研究语用违反、语言顺应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的理论依据。MI理论认为,事件的独现和共现频率可以揭示事件间的关系及密切程度。共现频率与独现频率成负相关,即共现频率越高,独现频率则越低,事件的密切程度就越高,MI值就越大;反之则事件的共现频率越低,独现频率则越高,事件的密切程度就越低,MI值就越小。如共现频率高于独现频率,则MI值为正值,正值愈大说明事件的关系越密切;如事件的共现频率与独现频率相当,MI值接近零,则事件的关联性接近零;如共现频率低于独现频率,MI值即为负值,负值愈大,事件的相斥性越强(卫乃兴等,2005)。
本研究统计了各现象的频次及频率。每发生一起上述现象即记一频次,以此作为计算频率的基数。独现频率指某一现象在话轮中单独发生的频率,计算公式为F=各现象频次/总话轮数。共现频率(concurrent frequency,CF)指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或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在同一话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的共现频率计算公式为CF=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的共现频次/总话轮数,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的共现频率计算公式为CF=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的共现频次/总话轮数。
由下表可知,一方面,语用违反现象在语料库中的独现频率为7.19%,语言顺应现象在语料库中的独现频率为8.60%,而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现象的共现频率为9.00%。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现象的共现频率高于各自的独现频率,MI值为正值,说明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在语料库中的独现频率为6.92%,而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的共现频率为7.83%。共现频率亦高于独现频率,MI值亦为正值,故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亦具有密切关系。在同一话轮中如出现语用违反现象,则伴随出现语言顺应或合作原则违背现象的频率较高,语用违反现象与语言顺应、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结合语料与数据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1)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现象在同一话轮中既可共现亦可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具有密切关系;(2)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在同一话轮中既可共现亦可独现,两者在同一话轮中具有密切关系。
语用违反、语言顺应与合作原则违背共现现象统计
变量频次独现频率共现频率 总话轮2 990 语用违反独现2157.19% 语言顺应独现2578.60% 语用违反与语言顺应共现269 9.00% 合作原则违背独现2076.92% 语用违反与合作原则违背共现234 7.83%
本文回顾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涉足鲜有全面探究的语用违反现象及其与语言顺应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领域的语言顺应论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已经过诸多学者探讨,理论基础日臻成熟,为探讨语用学的未知领域——语用违反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语用违反的研究成为可能。本文利用交际会话实例来诠释语用违反有助于读者从实践中去感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从而推动语用违反理论研究的发展。当代语用学研究及选题出现明显的多维性,包括分析视角的多维及学科的多维,与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密切(冉永平,2011)。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分支之一,呈现出视角和方法多元化的总体态势(陈新仁、李民,2013)。对语用违反的研究可拓展语料范围,寻求更多的言据支持,并结合语言顺应论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以及其他交叉学科,如认知学和心理学,以求多方位、多维度、多视角地研究语用违反,为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新的篇章。
①语言顺应论已经是语用学领域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而其对立面语用违反现象却鲜有探讨,本文探讨该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②刘虹(1992)认为,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不符合该定义的不属于话轮范畴。为了研究方便,该研究中所谓的话轮是广义概念,覆盖附属话轮、未完成话轮和听话人完成说话人话轮时的重叠等。
③语料转录符号[表示话语重叠开始处,]表示话语重叠结束处,=表示音节的延长,==表示较长时间的音节延长,@表示笑声。
④语用违反和合作原则违背现象之间的关系尚属未知领域,本文探讨两者的关系具有创新性。
[1] Chen, V. 1990. Mien Tze at the Chinese Dinner Table: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al Accomplishment of Face[J]., (1): 109-140.
[2] Xie Xiaohong. 2009. English and Chinese Verbal Humors Based on the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J]., (4): 14-16.
[3] Verschueren, J. 2000.[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陈新仁, 李民. 2013. 社会行为论:会话分析的新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6): 1-5.
[5] 程元元, 王向东. 2008.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电视访谈节目中会话隐含的产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S2): 28-30.
[6] 顾曰国. 1992.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4): 10-17.
[7] 何自然. 2007. 语用三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8] 毛延生. 2011. 语言顺应论之“不可证伪性”辨——兼谈语用研究科学性评价的标准[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8): 1-10.
[9] 刘畅, 潘海英. 2017. 语用身份的顺应性研究——以遗传咨询互动过程中医生语用身份为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125-129.
[10] 刘虹. 1992. 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 17-24.
[11] 钱永红, 陈新仁. 2014. 语料库方法在语用学研究中的运用[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 15-20.
[12] 冉永平. 2011. 当代语用学研究的跨学科多维视野[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 763-771.
[13] 沈贤淑. 2016. 语用学转向的表达及其对语言学突围的作用[J]. 学术界, (2): 139-147.
[14] 卫乃兴等. 2005. 语料库应用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5] 杨斐翡. 2000. 违背合作原则与语篇连贯[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90-93.
[16] 辛斌. 2006. 福柯的权力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J]. 外语学刊, (2): 1-6.
[17] 徐栾. 2005. 合作原则中准则违背的可行性之探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94-96.
Pragmatic Violation Based 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YU Zhong-gen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have been explored a lot, while pragmatic viol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Through the discourse analysis between educational consultants and parents, based 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violation and finds that pragmatic violation and pragmatic adaptation could concur or occur alone in the same tur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phenomena, and pragmatic violation and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could concur or occur alone in the same tur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phenomena as well.
pragmatic violati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educational discourse
2017-07-03;
2018-04-1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效果研究”(16YYB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7WSS005)
于中根,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用学
H03
A
1008-665X(2018)6-0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