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皓华
摘要:数学是培养智慧的学科,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缺乏智慧的学习活动。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用创设开放问题,经历知识形成,联系生活实际这三个策略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智慧学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58-03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学习现象:学生的探究活动遵循老师的意愿按部就班,学习不够主动,思维不够活跃,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智慧的有效方式。
一、创设开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经常提问只有标准答案的封闭问题,学生往往不需要更多的思考,靠着死记硬背或者查看教材就能解答。长此以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受到约束,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会受到抑制,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多提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师和同学共46人坐船游玩,每条大船可以坐10人,每条小船可以坐6人,大船每条60元,小船每条40元,请学生讨论一个合理的租船方案。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很快就有学生发言:
生:可以全部租大船,租5条,这样租的船可以少一点,便于老师进行管理。
生:可以全部租小船,租8条,船多一点,每条船上的人就少,不会很吵闹。
生:可以租4条大船,1条小船,10×4+6×1=46(人),正好可以坐满,没有浪费的位置。
生:可以租3条大船,3条小船,10×3+6×3=48(人),这样虽然没有正好坐满,但是大船和小船都有了,而且正好都是3条,我们觉得这样比较好。
生:正好坐满没有空余的设想比较好,但是我们想到了另一种方法,租1条大船和6条小船,10×1+6×6=46(人),也正好可以做46人。
師:大家不但设计出了租船方案,还说明了理由,说的都非常棒。在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谁再来说说你觉得哪个方案最合理呢?
生:我认为在我们租船的时候,应选择正好坐满而不浪费座位的租船方案。我觉得这样租金应该会比较省一点。(很多同学表示赞同)
师:对!你说得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合理租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正好坐满不浪费座位”是最省租金的。但是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 “正好坐满”的租船方案,请大家算一算哪种方案租金更少呢?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上面的教学片断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讨论,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进而思考确定最合理的租船方案。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自己在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没有做任何的限制与规定。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只要经常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一定可以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经历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进行研究性学习,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素材与知识,很多都是现成的结论,是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得出的结果性知识,想要让学生再去创新是很难的。在新课改之前,可能有的老师认为既然已经是确定的知识,比如一些解题公式、解题步骤,我们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照着做,教师教得省力,学生利用现成的知识解题也不容易出错。但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除了掌握知识本身以外,对学生自身思维、智力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来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是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不能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在知道了公式后,可以解决很多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但是这样做的话,学生就变成了解题机器,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只不过是多掌握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而已。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先让学生剪好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再通过剪、拼、移等方法自行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明确两者之间面积的关系、边的关系后,自行推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研究过程,使学生知道了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及其面积的计算方法,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但能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数学思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生活化的问题蕴含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有研究价值。因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往往具有多面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我们要想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生学了《比和比例》这一知识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学生测量校园里一棵大树的高度。学生看着校园里最高的那棵大树,纷纷摇头,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么高怎么测量啊,爬也爬不上啊!我们也没有这么长的尺啊!此时我适时引导:大家想一想我们正在学习的知识,能不能用起来呢?学生听了我的提示议论了起来。此时我听到有学生在嘀咕:这棵大树的高度我是没法测量了,但是这棵树的影子测量起来倒挺方便的。这位学生的话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把这位同学的想法又重复了一遍。此时,好几个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纷纷发言。
生:影子的长度量出来了,我们只要知道大树的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就可以算出大树的高度了。
生:那怎么知道大树的高度和影子长度的比呢?
生:我们只要准备一根1米长的竹竿,插在地上,量出竹竿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求出比,这也是大树高度和大树影子长度的比。
生:对,但我们必须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这个方法可行之后,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很快求出了大树的高度。
以上类似测量大树高度的问题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一开始的疑惑与无奈,到最后的豁然开朗,完全投入于整个探究过程之中。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在书本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因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少讲一些理论、少做一些示范,把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发生,学生的学习智慧才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