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适合的评价语言是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引起师生间思维碰撞的、生成性课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兼具导向性、互动性、客观性、层次性,并且愿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慢节奏。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探索适合的课堂评价语言,让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为学生的成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适合;课堂评价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38-03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似乎更重视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对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视不够。虽然课堂评价语言也正趋于激励,但大多只是机械地评价,而没有把握其精神实质,出现较多失当的现象。
现象一:空洞无物。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给予肯定的评价,至于好在哪里,哪个回答更好一些,老师没有作出具体、扎实地引导,而只是用简单、笼统的评价语言进行裁定,评价空洞无物。
现象二:夸大其词。“你真棒!”“真聪明!”这样夸大其词的表扬充斥课堂,容易使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自动屏蔽其他同学精彩的回答。如果长期不能给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合适的定位,学生就会变得心浮气躁,自负起来。
现象三:观点错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同时,对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更是不容忽视。对于学生回答中脱离文本的错误观点,如果老师不加判断,听之任之,不作正确的指导,会阻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现象四:无言以对。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发言仅仅作为配合教学的工具,不善于主动倾听、分析,甚至漠视学生的表现。当面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时,这些教师竟一时语塞,无力应答。
众所周知,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随着对文本的学研,会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感知走向理解,从理解走向发现和创新。其中,一部分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来自教师运用适合的评价语言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何为适合的评价语言?那就是适当、合理的,学生“听得懂”的,能让学生兴奋、静思的语言,是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引起学生思维风暴的、促成课堂教学内容生成的恰如其分的语言。有效使用适合的评价语言,定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美丽的光彩。
一、适合的评价具有导向性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了有力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导向性,不可敷衍了事、模棱两可,要具体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导向性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勇于攀高,在自信的学习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导向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诗,哲理性很强。笔者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评价,给予了有效的导向,逐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师:自由读第九至十一自然段,联系上文想一想:每个人和叶子有哪些地方相似?
生1: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从这一点来讲,每个人就像无数叶子中的一片。
生2:我也找到了这一点,我觉得人就像叶子,以不同的样子生活着。
师:能紧紧联系课文前面的句子来谈认识,你们俩开了一个好头。还有吗?想想他们各自发挥的作用。
生3:尽管每个人的工作不同,但是都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就像叶子为大树奉献一样。
师:是的,每片树叶都为大树默默地奉献着,为大树而生(引读第六自然段),而每个人也都为我们的社会、祖国默默地贡献着。那么,古往今来,谁使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翠了?
生4:无数革命先烈不屈不挠地和敌人做斗争,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像现在的交警、医生、老师等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师:刚才谈到的伟大的、平凡的人都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所以他们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相信你也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
显然,教师这样直接、明确的评价语言导向性很强,化难为易,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将课文蕴含的哲理浅显地表达出来。学生不仅真正读懂了课文,感悟到“做人如同做叶子”,还受到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适合的评价具有互动性
对于学生的发言,往往都是由教师来评价,教师成了评价的主体。而被评价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评价同伴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具有“学生性”,更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和主见,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清晰认识和发现创造。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自评与他评结合等,增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促进被评价者的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如在指导作文片段《客人来了》时,笔者首先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读作文并选出优秀习作。然后,请小组派代表说说推荐的习作好在哪里。在生与生的热烈互动中,被评价者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更可贵的是,这一教学在指导学生互评时,选择了从激励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鼓励了学生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同时也实践了“学文做人”的教育思想。
从被评价者到评价者的转变中,学生学会了评价他人发言的同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颇具价值的思维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也为学生创造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相互评价中,学生的思维更易被激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愈加深入,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也会应运而生。
三、适合的评价具有客观性
毋庸置疑,适合的评价必须是客观的。近些年,西方教育思想大量涌入,有人便片面地认为不予表扬就是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赏识教育固然要大力提倡,但它也絕不是万能的。评价中要有欣赏的因素,但更要有真诚的、正确的、客观的指正,这才是对学生更好的尊重和爱护。
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掌声》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前几个自然段的学生读得较流利,感情也到位,能够表现小英的忧郁。可轮到一个学生读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没有读出快乐的感觉,没有表现出小英的情感变化。这时笔者是这样予以评价的:“你今天进步很大,读得非常流利,可是你没有真正读懂课文,没能把小英的情感变化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请你再好好读读课文,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一自然段的。”这样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爱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四、适合的评价具有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适合的评价必须考虑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评价时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做到评价“有层次”。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朗读阿炳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的片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倾听、体会。有的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阿炳用心拉着二胡,心声和琴声合一;有的学生却说没能从同学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来;还有部分学生能体会出来却表达不好。这时笔者是这样评价的:“有的同学沉醉于阿炳的琴声中,肯定已经有所获得。有的同学能体会但不会表达,告诉你,这算是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没有体会到的也没关系,只能说明你比较慢热。”实践证明,分层的评价具有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可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性潜能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五、适合的评价是“慢速”的
评价有时需要“慢”着来!因为,“慢”是给学生自主学研、自主探寻、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慢”是给学生读透、想透、悟透、研透的机会;“慢”是“以学论教”的时空保障;“慢”是“不教之教”的等待;“慢”是“快”教学的学生“积蓄”;“慢”是教学的艺术和智慧。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当教师问及:“司马迁入狱遭受酷刑后,为何最终没有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学生一致回答:“司马迁想到了《史记》尚未完成,故打消了此念头。”如果教师急着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的评价,那学生势必会失去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的机会。此时,教师不妨放慢评价的速度,对学生的回答滞后评价,让学生自主勾连前文第一、二自然段,用心触摸语言文字,思考司马迁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心世界。学生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含英咀华,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通过与文本的深度对话,真正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精神品质,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教师说”的时机和程度,充分“激活”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思维不断彰显。
总之,教师要使课堂评价语言适合且科学,生动而实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反思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让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