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意识培养策略的探索

2018-12-17 09:00李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李琴

摘要:“时空意识”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有机结合,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以后理解人与事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应注重历史时空知识的补缺,为时空意识作铺垫;善于利用坐标体系的定位,构建史事与时空的联系;注重加強中外历史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史事的理解;有效发挥历史地图的功用,增强学生的时空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9B-0073-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基础,是对特定时空框架中的史事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

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究其本质而言可以理解为时间、空间、要素的有机组合。历史是随着时间演进和流逝的,历史上的事件、制度、现象等内容的生成都有着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历史的这种基本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意识,从而梳理出完整的历史知识逻辑体系,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认识、思考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初中是“通史+单元”式;高中是“模块+专题”式,高中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通史基础。然而初中阶段学生的历史基础并不扎实,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到了高中之后,历史知识理论性增强,跳跃性变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历史的时空意识十分薄弱,由此影响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对历史的理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历史时空知识的补缺,为时空意识作铺垫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对历史时空有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将史事置于正确的时空框架下进行分析和理解,形成客观的认识。

目前,高中学生历史的时空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历史时空常识的欠缺、历史时间与对应史事的记忆不到位。[1]究其原因,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有关。高中历史课程打破了初中历史课程按历史进程内容编排的传统,重新整合历史知识体系,采用“模块+专题”形式。每个模块都按古今中外专题排列,使得教学内容较为分散,致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时空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时空知识进行补缺,以利于学生时空意识的培养。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这一单元的历史线索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表”,帮助学生构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脉络。然后,请学生对照课本目录和单元引言,梳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补充展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示意图,从空间角度强化学生的认识,以“18世纪—19世纪中期”这一时段为限制条件,在示意图上标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美国)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及重大事件,以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使学生体会在历史学习中时间、空间的密不可分,同时学会将二者综合起来定位思考分析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依托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建构而获得。[2]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历史时空知识的补缺,使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时空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善于利用坐标体系的定位,构建史事与时空的联系

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等状况都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中体现出来,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下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按照相应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建立一个个的坐标体系,并利用坐标体系构建史事与时空的联系,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教师先将“五四运动”这一事件置于坐标的中心,请学生阅读课本P66-67的导言、正文,归纳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运动的群体、口号、成果、性质和意义(见图1)。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逐步补上与五四运动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建构史事与时空之间的联系(见图2):

1.横坐标体现时序,突出反映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探索“救国”历程中的独特地位,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左端体现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高潮——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说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由此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端还体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与国民党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2.纵坐标体现不同时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上端体现的是导致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一战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由此引发国内的学潮并进而发展为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影响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下端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思想文化基础。

通过坐标体系的构建,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而且通过探究这些事件、现象的关联,可以认识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拓展、时空意识得到强化。

三、注重加强中外历史的比较,加深对史事的理解

中外历史,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均有纵向、横向的复杂联系。这种联系有历史发展中自然的继承性、也有历史变革的革新与进步。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时空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从纵横联系上总体把握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加深对史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时空意识。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通用历史时期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可以利用有关材料设计问题:

材料1:康熙帝(1654—1722)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

材料2: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

思考:据材料比较1689年中英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给两国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请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提示。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明确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却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究其原因,与这一时期中国和英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有关(见表1)。

同时,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了两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君主专制强化虽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空间,由于经济、政治、思想等的差异,各国的历史发展各不相同,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通过中外历史的分析比较,學生看待历史事物的眼光逐渐由孤立、单纯的就事论事到能够加以比较联系,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外历史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且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其时空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有效发挥历史地图的功用,增强学生的时空意识

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历史空间观念的形成,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能力。

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情况示意图(见图3)和两幅历史地图(见图4、图5),请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两幅地图各反映了怎样的战略形势?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何战略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图4的战略形势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解放军经过第一年(1946年7月—1947年7月)的作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其意义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军进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图5体现的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解放军经过一年(1947年7月—1948年7月)的战略反攻,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开始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的战略形势有了完整的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历史地图的有效使用,学生可以直观地看清史事发生的地点及历史事件进程的走向,并据此分析史事发生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时期史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而且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时空意识得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3]。对历史学科而言,良好的时空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历史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无限放大、延长的时空坐标轴、包罗万象的历史要素可以涵盖历史时空观指导下具体知识体系的掌握与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学生时空意识的策略,方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应对教学中的改革,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2]袁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及策略[D].温州大学, 2017:26-28.

[3]王廷科.谈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历史教学, 1980(6).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