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变化,抓要素
——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解读能力

2018-12-17 02:32浙江钱华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徽墨文学类词句

浙江 钱华南

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要求,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发掘作品意蕴、探讨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等考点成为高考的热点。但学生面对探究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此,本文从分析高考真题、明确考查特点,抓住解读要素、提升探究能力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并从知人论世、关键词句、联想想象三个解读文本要素入手,探讨提升探究题解读能力的方法。

每年的高考卷,都对高中教学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分析,也就成了每届高三教师的常态化工作。每年的高考语文卷,社会上反响最大的除了作文,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了,2018年也是如此。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作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理解的实际教学操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好地承担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责任。

从平时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经过训练,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对解答文学类文本中的作品形象分析、语言表达艺术赏析和作品结构分析类题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面对探究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对探究题解读最大的困惑是不大能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为什么要以此为题,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又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诸如此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高考真题,明确考查特点

想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题如何考查,最好的分析例子莫过于高考真题。我们先看下表:

表一 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的有关分析

从上表来看,文本体裁方面,散文和小说这两大文体平分秋色,基本属于轮流坐庄;文本作者都来自国内,但不一定是名家,部分作者有可能会让学生感到陌生;文本内容方面,除了全国新课标卷Ⅲ的《微纪元(节选)》(科幻小说,但也具有时代特点),大都来源于生活,具有艺术性,更突出了思想性,能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关注、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当今社会对语文学科“立德树人”育人功能的要求;文本字数与2017年相比有增加,阅读量的加大使语文的考查回归本质,突显“阅读与表达”两大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2017年高考来看,探究题是一个必考点,全国新课标卷在形式上有一点变化(选择题与主观题互换),分值较大,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

再来看下表:

表二 2018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主观题)考查情况的有关分析

从上表来看,探究题的题目对应的三个考点(作品意蕴的发掘、创作意图的探讨和个性化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作答时要立足文本,遵循词语—句子—段落—全文理解这一规律,并有理有据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认识,符合人们对文本解读的认知习惯。

二、抓住解读要素,提升探究能力

归根到底,对探究题的解读还得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其各自的阅读体会再加上必要的答题技巧来进行。

1.关注细节,抓住知人论世要素,探讨创作意图

解读探究题,需要结合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每一篇文章都必然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如果这一方面我们没有了解,那么对探究题的解读就会受到影响。

而文本的时代背景从文本的细节处可以获取。如文本标题有没有隐含相关信息,是否知晓作者的生活年代以及创作风格,文本内容以及注释有没有提到相关情况等。

像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尽管没有相应的注释,但依然可以从散落在文本里的相关细节“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作的大致时间及其他内容。如由“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句可以得知当时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毕竟是80年代的人”一句更清晰地确定了文章的写作时代,“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一句又很好地揭示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第一次来到开封,“汴京”一词又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宋朝时的京城。

再来比较文本作者叶文玲与高考命题人对2018年浙江卷第13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的答案:

高考答案: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叶文玲本人答案:新奇是因为作者在河南居住了二十年,却从未来到过开封,因此这里的一切对作者来说都是新奇的;庆幸是因为作者之前只在古籍和诗词里,想象过古代汴京灯节的繁华,今天能够到现场亲眼目睹想象中的景象,感觉非常幸运,不虚此行。

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因营养丰富,做法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为了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学习新的小麦种植技术,掌握最科学的小麦种植工艺技术。此外,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病虫害的威胁是造成小麦减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实现小麦的高质高产,提高小麦种植收益,需要深入研究小麦的栽培技术,学习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从这两个答案来看,尽管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主体还是比较一致的。

由此看来,关注细节,抓住知人论世要素,适度解读,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的情感,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立足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要素,发掘作品意蕴

或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每篇文章、每位作者我们都了解,因为不一定能拥有相应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立足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意,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意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高三复习阶段,我们不缺答题训练,答题术语、答题技巧等内容掌握得自然不错,因此对重要词句的理解、段落作用的阐述等,学生还是非常有把握的。同样,对作品意蕴的发掘也需要立足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

如2018年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18题:“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给出的参考答案是: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文本里的具体语句进行筛选、整合、概括,这些具体语句更多地体现为抒情议论之类的关键词句。如根据“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虹关伫立,徽墨式微”等句子可以得出答案①;又如根据“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等句子可以得出答案②;还可以根据“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一句可以得出答案③。

3.结合体验,抓住联想、想象要素,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对于探究题的解读,如果说关注细节、抓住知人论世要素进行的解读是前提,那么立足文本、抓住关键词句要素进行的解读就是抓手,而结合体验、抓住联想和想象要素进行的解读就是升华了。在这里,我所说的联想和想象,不仅是站在对全文理解的基础上而言,也是站在对作者整个人生、对文章所处时代社会把握的层面上而言,更是对作为读者的我们站在当今时代去阅读而产生新感受的个性体验的角度而言。

我们知道,学生之所以对探究题的解读感到困难,是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都是以自己的学习或认知经验为基础来解读的,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这里,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建立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以及阅读效果等基础上的。因此,面对同一篇文本会有各自的理解,会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微纪元》中的第6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这个题目给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学生平时就注意阅读,善于联想、想象,那么解读这个题目就比较轻松了。按照题目要求,抓住科学与幻想两个词,立足文本,找出文本中的细节(诸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在现实中已存在或部分存在),并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对科学与幻想的理解),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能力(由自己的阅读体验拓展到想象中的事物),将当今社会倡导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便可以解读出这篇科幻小说的主旨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从而梳理出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即答案的要点):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科学的拓展。

因此,如果我们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个人认知和阅读体验,抓住联想、想象要素,就可以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阐述自己对文本艺术魅力的感受,从而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解读。

其实,如今高考语文卷中的探究题,给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文本解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示例:允许学生解读文本的多样性,有示范,有探讨。如果学生对每一道探究题的解读都能主动、综合地抓住上述的三个要素,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已经提升了高考文学类探究题的解读能力,能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猜你喜欢
徽墨文学类词句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风骚千年 匠心徽墨
坠星
虹关何处落徽墨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