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林进健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极具意义。因此笔者对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入思考教学方案,以便引导学生在高考中突破自我、稳定发挥,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表1 全国新课标卷Ⅰ诗歌鉴赏题分析
表2 全国新课标卷Ⅱ诗歌鉴赏题分析
表3 全国新课标卷Ⅲ诗歌鉴赏题分析
近三年来全国新课标卷中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经过调查,选入必修的古诗词有21首,唐宋诗词共有13首,占据了61.9%;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古诗词30首(含推荐作品),唐宋诗词共有22首,占据了73.3%,这也许就是唐宋诗词受到命题组专家极度青睐的原因。不可否认,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无论是在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尤其是唐诗,继前人的诗歌发展后,唐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径,进行多方面的尝试。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都选了唐诗,由此可以预见2019年在题材上继续选择唐宋诗词尤其是唐诗的几率较大。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全国新课标卷不会避开名家名作,其中出现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建、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这些诗人均是学生较为了解的、课本中也经常出现的,所以高中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者。当然也有学生不熟悉的,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的曹翰。这也就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名家、名篇,不然会导致学生落入常规思维,陷入窘境。因此,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学生应该学会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重视日积月累,提前为高考做好准备。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中,所选诗歌的类别涵盖面比较广,而这其中又以即事感怀诗居多。同时所考的都是律诗,且以七言律诗为主,五言律诗仅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出现过一次,2016年和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也出现了排律。这也就说明在高考语文卷中出现的诗歌类型多为以上三种。
近三年诗歌鉴赏题的考点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设置求全,考纲中所列的考点均有牵涉;二是有两点不变,分别是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考查了诗歌的意象。在情感内容方面,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都有一个特点: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既有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伟绩的歌颂,同时也有诗人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而流露出的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叙事之中表达了身受压抑、才志不得施展的强烈激愤,抒怀之时表达了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综上可以预见,2019年将延续这三年的情感方向,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文人踌躇满志、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或是歌颂国家政治清明,或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边塞诗。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较大。那么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能从相隔千年的文字中得到什么?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有效答题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把握结构章法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上阕(片)写景(次)词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2.了解基本特点
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
(1)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如乐景衬哀情。
1.关于“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野歌》中的“麻衣黑肥冲北风”,《精卫词》中的“朝在树头暮海里”,句中的“麻衣”“海里”均为名词活用成动词。
(2)改变词序:诗人写诗,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意蕴,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达的需求,会故意改变某些词的词序。主要体现在主语后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方面。如《野歌》中的“麻衣黑肥冲北风”,其实是“黑肥麻衣冲北风”,定语后置;又如陆游的“势从天落银河倾”,其实是“势银河倾从天落”,状语后置;又如《精卫词》中的“口穿岂为空衔石”,其实是“口岂为衔石穿空”,因果倒置。
(3)语言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如《精卫词》的首联与颔联,作者问,精卫答,就是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法来写;又如陆游的“烛光相射飞纵横”,其实是“烛光(墨色)相射(我下笔)纵横飞”。
2.如何读懂“诗家语”
读懂“诗家语”的方法很多,比如“看一看,抓一抓”(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抓尾句),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选入高考的诗歌文本通常具有叙事性,可以透过有效信息,即题目、诗人、注解和诗句来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诗境。但同时诗歌又具有特殊性,或情节跳跃,或有违常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想象力,并且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力将诗歌的情景还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进行诗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
《野歌》中作者在田野中放声高歌,表达了诗人虽激愤却犹能自勉的情怀,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因此,学生在进行鉴赏时,首先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展开想象,揣摩诗人在野外高歌的心情;其次要对作者李贺有所了解,李贺是中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有“诗鬼”之称;再次要通过对诗歌的整体阅读,联想作者仕途失意、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等生活状态,全面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图景。尽管诗人为“枯荣不等”的现实而苦闷、悲愤,但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通过想象,领悟、品味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心情。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题练习时,应该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想象。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明确这几类常考题材的大致情感,准确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能确保答题方向正确,答在“范围”内,保住应得的“基本分”。如即事(景)抒怀诗,可以整理如下:
对接教材:《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内涵(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标志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附:每类诗的对接教材
1.咏史怀古诗:《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2.咏物言志诗:《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3.羁旅思乡诗:《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送别怀人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边塞征战诗:《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
6.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要想让学生在高考中稳定发挥,教师除了应重视以上三点之外,还应该重视题目的有效训练及分析;这样,在答题时,学生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