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碰撞”,环环“勾连”
——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例析

2018-12-17 02:32江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碰撞未婚妻橘子

江苏 田 博

一直以来,语文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最青睐小说,所选小说文本多以现当代名家名作为主,兼顾中外。与散文侧重于表现作者主观体验不同,小说更强调故事性,更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中,第一要素便是“人物”,作者要表达的人生体悟,基本上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展现的。因此我们在二轮复习阶段进行小说复习时,要有意培养学生“沿着情节多方勾连构建人物”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精准阅读、有效解题的习惯和意识。小说作者总是想尽办法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放到矛盾冲突的旋涡中让他们“唱念做打”来自我表现,虽然考卷中小说文本篇幅有限,不过一两千字,却是“五脏俱全”——人物分主次、情节有冲突、过程见波折。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小说是一个艺术整体,人物各司其职、各有作用,这是解答人物角色作用题时得分的关键。

【例题展示】

1.[(法)奥杜《未婚妻》第一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日)芥川龙之介《橘子》第四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乡下姑娘”,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你的观点。

(扫描文未二维码,可获取《未婚妻》《橘子》的阅读文本)

第一题问的是次要人物“看报纸的旅客”的作用,第二题是“主人公之争”,究其实质,考查的还是人物的角色定位问题。在一篇小说中,人物都扮演什么角色,又有哪些角色需要设定人物来扮演呢?

在解答这两道题之前,不妨从教材中寻找一些思路——从小说写作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结合鲁迅的小说《祝福》来归纳人物,如下:

角度 小说人物角色 角色解读 示例人物主次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的中心 祥林嫂次要人物 与主角发生或同一或相对立的关联 鲁四老爷、柳妈、“我”等情节事件(矛盾冲突)设置故事讲述者、观察者 第一人称叙述者 小说中的“我”事件旁观者 当时在场,不影响故事走向 鲁镇听阿毛故事的人们冲突参与者 冲突双方,有阶级冲突、性格冲突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情节推动者 推动下文情节发展 柳妈、卫老婆子结构 线索级人物 贯串全篇,事件处处为他所知 “我”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陪衬者 与主人公有相同或不同之处,可正衬可反衬 柳妈、祥林嫂婆婆对众多人物穿针引线的联系者 联系人物,使各方因她而“相遇” 卫老婆子情感(主题) 情感抒发,觉悟者 表现主旨 “我”

由此可知,小说阅读“人物角色作用”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的是人物的地位作用,作答时却需要学生由此向小说其他要素扩展,要将人物和“情节安排”“结构设计”“主旨表达”“人物关系”等方面相勾连。因为小说是一个整体,“人物”“情节”“环境”“结构”“主旨”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学生初读小说文本,完成人物“定性”,即阶级层面上的单一个体建构,也就是具备对小说人物在基本阶级属性上的认识。如《未婚妻》中的“看报纸的旅客”—— 同车而行,人生偶遇,短时间共处的陌生人。《橘子》中的“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深夜如倦鸟一样要回家,明显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分子、小职员,为生活打拼得艰辛;而通过小说中“我”的描述可知“乡下姑娘”大概是一个到外地做佣人的乡下姑娘(打工女)。通过笔者的课堂教学验证,这一步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通读文本后对人物都会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接下来要进行人物“定位”——点位上的“勾连”建构。多角度、多因素定位:

①环境下的人物关系。人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通过对环境氛围特点的分析,能较为清晰地了解人物的精神状态及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小说《未婚妻》中,在火车上,一段旅途时光里,人人都是旅途上的偶遇。由陌生到熟悉,由冷淡到热闹,不同人物也在这环境中有不同的感受,分别体现出不同的角色作用。

②考虑到小说人物的“发展性”,抓住两个点位:初始位置和终点位置。在这两个点位之间的人物状态及感情变化,往往能体现出人物的主次作用,正如那长长的独白在莎士比亚的剧中往往是主角才有的特权;《橘子》中的“我”最初倦怠消沉,当看到那个乡下姑娘给弟弟们抛橘子时,被美好的人性所打动,从而大篇幅地陈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心情也随之一振,忘却了倦怠消沉,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作用得以体现,主题得以升华。

③矛盾冲突中的位置,将人物与情节相勾连。在《未婚妻》中,“我”自知不是农村老夫妻即将见到的儿子的未婚妻,但在看报纸的旅客的调侃下,老夫妻似乎认定“我”就是他们的“儿媳”,是与不是,“苍白的辩解”与“固执的认定”形成了矛盾,使小说有了人性的美好趣味。在这场“笑剧”中,“我”与老夫妻无疑是事件的中心,而那个看报旅客则左右逢源,插科打诨,勾连了“我们”双方,没有他就没有美丽的误会。

④表达方式上,要考虑清楚小说的议论抒情部分都由哪个或哪些人物来完成?谁又是小说主旨的代言人呢?明确能充当这一角色的,不是主人公,就是小说的叙事者,抑或可能身兼这两种角色。

⑤人物群之间的关系,正如《祝福》,众多人物之间存在着相吸或相斥的复杂关系,都需要我们用“联系”的眼光去审视,联系(勾连)—碰撞—得出精彩。有时,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不一定只表现为“冲突对立”,在小说中阵营站队较为明显时又不一定表现为只有“正反”两派;有的是对立者,有的是支持者,有的是陪衬者,有的则根据情节安排存在着一定变数。

用“小说要素勾连”的方式去判断人物角色的地位作用后,还需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下面笔者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类答案来分析评判。

【对照简析】

1.“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未婚妻》)

学生答案: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看报纸的旅客的调侃来写出农民的热心;②为农民对“我”的关爱做铺垫。

参考答案: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作答分析]从学生答案来看,学生知道此类题要将人物与情节做“勾连”,但具体文本解读能力不强,不是以阅读(读懂)的方式去解题,而是一味地用文本填入解题套话之中。“用看报纸的旅客的调侃来写出农民的热心”这一答案可以看出对文本的片段理解不明确或有跳跃性。其实,看报纸的旅客“调侃玩笑”先引起“误会”,继而才是农民夫妇对“我”的特别关爱,且学生答案不知道从“人物关系”角度分析。

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乡下姑娘”,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你的观点。(《橘子》)

学生答案:①《橘子》的主人公是“我”,通过写橘子来反映“我”的生活的平庸和对生活的理解。②“我”是文章的情感变化。

参考答案:主人公是“我”,①“我”是小说的叙述者、观察者,小说的主要意象“橘子”也是通过“我”的视角赋予的;②“我”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主线,串联起小说的情节,形成了小说的情感内蕴;③“我”是小说中人生的觉悟者,生活态度由无聊倦怠变得温暖坚定,小说的主题通过“我”的反思得以体现。

[作答分析]学生的答案没有明确角度,答题欠规范,乡下姑娘扔橘子是促使“我”改变的契机,并非反映“平庸”,学生没有明晰“橘子”和“我”勾连的真正要点在哪里,只是看出了小说的情感由“我”来抒发,表述不完整且存在语病。

【教学建议】

教师作为高三复习的引导者,可以先教给学生“勾连”的思考角度,从而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解读文本——分层、概括、整合情节,以便准确规范地填出后续内容;亦可以给出具体解读答案,让他们提炼出答题切入的角度;甚至有时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思考总结。具体思考步骤如下:

1.初读,人物“定性”;

2.细读,勾连多角度多要素人物“定位”——根据具体文本确定思维定向的角度;

3.依据“定位”后的几个答题角度,根据下文提示,结合文本内容将空缺处填写完整。以《未婚妻》一文为例: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入手,在火车上,“我”寻找座位,那对农民夫妇为“我”移开( ),可见“我们”之间并不熟识,由看报纸的旅客的问话引出农民儿子要结婚及( )的话题,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 ),又一味地调侃“我”就是( ),从而推动情节发展(请“我”吃煎饼、吃葡萄,为“我”买饮料等)。

②从( )的角度入手,那旅客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4.师生对话,比较学生答案并整合。

如此训练多了,在潜移默化下学生就会知道从哪里碰撞,如何勾连,如何结合上下文呈现勾连定位后的结果。

[注]扫描上方二维码可获取文中所举《未婚妻》《橘子》的阅读文本。

猜你喜欢
碰撞未婚妻橘子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橘子分公母,母橘子更甜?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未婚妻的前世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项链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