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姜全德
在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中,古诗鉴赏题一直占着不小的分值,学生除了要读懂古诗的含意,还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答题策略,才能助力自己在古诗鉴赏这道题取得高分,因此,笔者在班上组织学生做了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古诗鉴赏题,结合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以及学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反思,寻找新的教学对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那么我们要如何解答这两道题呢?
可以从标题、作者、注释、意象(事象、物象、人物)、首尾联、关键词、典故、诗家语等入手。由于学生对王建不甚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标题、意象、典故甚至选择题入手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精卫,指精卫鸟。相传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它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精卫填海的精神为历代诗人所咏赞。本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忍不拔的壮志、斗争到底的毅力。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意思是:精卫,谁叫你去填海的,海边堆满了青色的石子。“磊磊”,石头众多的样子,写出了精卫填海所衔石子之多,生动说明了精卫填海的不易,用问句的形式,赞叹了精卫填海的壮举。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诗的第三、四句设想,精卫的身体是多么弱小,这么小的精卫这样衔来石子,海终有一天会变成枯池,比精卫还厉害的海中的鱼、龙也已经没有办法了,也会陷入困境。这两句通过对比,从“海水作枯池”和“鱼龙何所为”的角度,阐明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和意义,侧面抒写了精卫填海的执着、坚定!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第五句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怎样才能够坚持这样的壮举呢?你的嘴巴已经被磨穿了,哪里仅仅为了衔石头呢?你还要把山中的草木树枝啄断衔来填海,你说你是多么的辛劳,多么的艰苦,多么的艰难!早上到树林里去衔枝,晚上才到海里去,你如此长期飞翔,羽毛都折断了,经常落在水里面,你还在这样飞来飞去。“口穿”说明为了衔空石头把嘴都磨破了,表现了精卫填平大海的决心。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飞了这么长时间,山没有衔尽,海没有填平。“愿我身死子还生”,这句话中“我”指代谁?如果是精卫,全诗是精卫的口吻,“子”就是指子孙后代,那么这句诗就可理解为“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这就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了。假如“我”是作者,那么“愿我身死”就是在作者死后,把作者的精魂、生命奉献给谁呢?“子”就是你,指精卫,那么这两句就是作者赞颂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同时,该句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几近口语,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感情真挚。无论是精卫的口吻还是作者的口吻,这首诗都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赞歌!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第14题的所有选项姑且当作正确的来理解,把它带回原文,进行品读,加以比较,就能知其大概意思,这是下策。
第14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而言,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比如D项,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
第15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化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说出具体理由。
对于“评价观点态度”型的第15题,做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应当表明“同意”或“不同意”。其次,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考查的是鉴赏分析能力,对作者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结合诗句”要注意从“最后两句”来考虑,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两句。
再次,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找对应,细分析整体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 精卫填海的精神为历代诗人所赞颂。本诗赞颂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忍不拔的壮志、斗争到底的毅力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观点态度最后两句中“我”指代谁?如果是精卫,全诗是精卫的口吻,“子”就是指子孙后代,那么这句诗就可理解为“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假如“我”是作者,那么“愿我身死”就是在作者死后,把作者的精魂、生命奉献给谁呢?“子”就是你,指精卫,那么这两句就是作者赞颂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同时,该句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概括观点与看法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最后,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答题分析】
①答题时要有明确的观点态度“同意”,否则,就要扣除“观点态度分”1分,第一个要点3分,第二个要点2分,共6分。
②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如果在回答第一个要点时答出“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绝不放弃、不畏牺牲、不畏艰辛、奋斗不止、执着、不放弃、毅力、意志、不懈、坚持、矢志不渝、坚定、视死如归”等关键词并有适当的分析,可给3分。
③如果在回答时答出“不怕困难、不怕艰辛、不怕牺牲、不辞辛劳、劳碌、伟大理想、抱负、远大志向”之类贴近答案的给1分。
④如果在回答时答出“精卫填海是心系苍生、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高尚品德、奉献精神”等给零分。
⑤在回答第二个要点时如果答出“精卫的后代、后人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给2分;答出“精卫自己的来世、转世,子孙活着”等给零分。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答题分析】
①观点“不同意”1分。如果在回答第一个要点时答出“喜爱、欣赏、同情、崇敬、怜悯、怜惜、可怜、赞美、赞叹、惋惜、佩服”等任一关键词给3分。
②如果在回答第一个要点时答出“感慨、感叹、感动、赞同、肯定、支持”等任一关键词给1分。
③如果在回答第二个要点时答出“作者以自己的死换精卫的活、作者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给2分。
④如果在回答第二个要点时答出“作者愿意牺牲自己”而无后文,给1分;“作者为帮助精卫献身、牺牲”而无后文给1分。
⑤如果在回答第二个要点时答出了作者对“精卫的祝福、祝愿”,或“表现了精卫的不甘心、遗憾”等给零分。
在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出现以下失误:
要么是“同意”,只以作者的口吻说;要么是“不同意”,只说精卫如何。论证只说一种的情况,则按论证给分,最多给5分。
学生既从精卫的角度谈,又从作者的角度谈,二者混在一起,则从判断的角度入手给分。即“同意”从精卫角度给分;“不同意”,则从作者角度给分。
直接从论证入手,分别阐述精卫是什么意思,或者作者是什么意思。没有判断,要扣1分,本题得分最多5分。
从两个角度回答,既有“同意”又有“不同意”两个观点的论证,就找对学生最有利的角度给分。
①整体命题符合考纲要求,延续以往的命题方向和形式。体裁选择唐代记事抒情类,从诗歌结构、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角度命题。
②客观题五选二改为四选一,总分值由以往的11分缩减至9分,这2分分别加到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中。
③第14题,选项D中将命题诗歌和高考必背篇目(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可见,试题内容与课内必背篇目联系更加紧密。应更加注重对课内必背篇目的掌握,依照考纲扎实从容地备考复习。
避免在答题时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本次考试中,有的同学将精卫理解为“汪精卫”,有的同学答案中出现错别字,如“惋惜”写成“婉息”“婉惜”,“怜悯”写成“伶悯”等,在高考改卷中发现,知识性错误是一个很大的失分原因。
尽量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这样该得的分数才不会丢,而且卷面清晰美观的卷子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每个答案要点都要突出它的关键词,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找的也是这些关键词,因此学生要尽可能把自己认为最能得分的答案要点写在前面,然后再进行必要的解释。
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点”多,而不是“文字”多。当然,“要点”多可能“文字”也会相应增加,但绝不是长篇大论。学生的答案应该是给出尽可能多的要点,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个要点叙述得多么充分。
笔者在批阅学生试卷时,只要学生的答案有得分点,只要学生的答案能让老师“发现”,老师一定给分。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错误部分不影响你正确部分的得分。何况,学生认为错误的答案,可能还包含“得分点”。且这道题答案中有多种得分法,如上文中“不规范答题举隅”中所陈述的赋分情况。
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严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由于试卷答题空间有限,字体大小要适中,文字不要过大,影响文字数量;也不要过小,影响阅卷老师阅读。不要空话套话,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逻辑严密,言之有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勤动手方能少出错,提高认识水平、规范答题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做个有心的人,关注高考、研究高考;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做个有心的人,注重细节、规范答题,将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疏浅认识,难登大雅之堂,还请各位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