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娥
摘 要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中,将课本与乡土地理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关键词 教学案例 乡土地理 人口迁移 小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1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2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其中本节重点是描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并且要理解经济因素是主导因素。
3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与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流向,然后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例介绍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其中重点内容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气候、土壤、水、矿产、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起着主导因素。
4设计特色
与乡土地理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逐层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及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过程中提高查找信息的能力,培育地理实践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加对家乡人口状况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
7教学过程
7.1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查找近代以来哈尔滨市人口的迁入与迁出数据资料,打印并于课前分发给学生。
学生活动:如果学校有提供上网条件的话,让学生查找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黑龙江省人口迁入与迁出情况;如果学校没有上网条件,则学生使用老师上课提供的资料筛选信息并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提高查找信息的能力,培育地理实践力。
7.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一段闯关东的视频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概括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学生更直观、鲜活的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此外“闯关东”较为贴近当地学生生活,学生的长辈许多经历过闯关东,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7.3分组
教师活动:将人口迁移分为四个时期:1898年至1931年人口迁入时期、1932年至1948年抗日战争时期、1949年至1990年人口迁入时期、1990至今人口净迁出时期。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将四个时期的人口迁移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该时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口迁移现象,以及人口迁移对当地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筛选出需要的信息,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4四个时期
教师活动:1898年至1931年人口迁入时期:提供给学生中东铁路修建的资料、日俄战争的资料、俄国侨民人口迁移的资料。1932年至1948年抗日战争时期:提供给学生1932年、1937年、1945年和1946年四个时期与哈尔滨市人口变化相关的材料。1949年至1990年人口迁入时期:提供给学生1950---1960年人口迁入的高峰阶段、1961至1977年的经济困难时期、1978至1982年的拨乱反正时期、1983至1990年的平稳时期的人口迁移相关资料。1990至今人口净迁出时期:提供给学生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迁移率、流出人口数量及比重、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性别年龄比较表格、以及春节期间哈尔滨市迁入与迁出人口流动图。
学生活动:各小组学生分析资料回答问题。
7.5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补充和总结,将该地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总结,总结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与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及迁出地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先对上述问题进行汇报和总结,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形成对知识整体的印象。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7.6课后反思
教师活动:为家乡提建议,怎么做才能减少人口迁移,留住人才?
学生活动:为家乡提出自己的建议。
设计意图: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建设家乡中,同时增强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