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晨翔?黄新荣
摘 要 从信息生态学理论的视角,论文综合利用逻辑分析与现象归纳方法提出了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生态链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指出影响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利用项目的内外部因素。研究指出:我国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生态链循环包括链内常规循环与微循环两种机制;生态链的循环情况与支持因素及动力因素具有相关关系,同时,这种关系的作用方向受到以利益关系为代表的调节因素影响。
关键词 信息生態链 社交媒体 信息保存 信息流转
分类号 G250.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9.003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ecological chain model by mean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phenomenon induction.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it points ou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tial factors in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irculation mechanisms in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ecological chain: intra-chain conventional circulation and intra-chain microcirculation. The cycle of ecological chain is related to the supporting factors and the dynamic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rec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influenced by the moderator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est rel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Information flow.
社交媒体信息是网络治理、舆情监测、计量分析、知识建构、文化积累等信息管理活动中极为重要的数据源。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部分政府机关及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展开了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初步实践,通过信息获取、整理与开发实现社交媒体信息的长期保存与广泛利用。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在原先社交网络中形成信息流转关系的节点将发生角色、职能的转换与重构,从而产生与传统社交网络形式类似但内容相异的复杂关系网络,其实质是功能、效用各异的节点、元素通过信息流转关系组成的链式结构,在信息生态学中称之为“信息生态链”。本文基于信息生态链理论的基本内涵,借助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机制,构建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利用的关系模型,明确其运行机制以便及时发现、解决如信息垄断、信息冗余、信息污染等信息失范问题,旨在丰富信息生态学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理论内涵,促进社交媒体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 信息生态链理论
“信息生态链”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的摄取与流转关系而结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链式关系。信息生态链的核心要素是由参与信息流转活动的具备不同价值目标的人或组织构成,即所谓的“信息人”。信息人的角色通常表现为四种形式: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分解者,分别负责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创造与加工、存贮与传递、获取与利用、删除与消解四种活动。如果各类信息人在理念、目标与行为范畴具有基本一致性,完成必要的信息行为并通过各种形式对上游、下游信息人施加影响,信息生态链就可以保持良性运转,系统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信息生态链的构建机制、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机制、信息生态链的应用功效[1]。
2 社交媒体信息生态链中需要保存的内容及特点
2.1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基本内容
我国各类社交媒体中,新浪微博与腾讯微信拥有最广泛的用户群体,且两种社交平台的信息编辑与组织有着比较明确的格式要求与行为规范,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均以微博和微信作为本单位的官方网络信息发布与传播工具,加之个人在其中的评论、点赞、转发行为,在构成特定区域内社交关系网络的同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信息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群体的信息将成为保存与开发利用的主要构成部分。笔者曾以微博和微信信息为核心,对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执行者、获取手段、保存方式等保存内容有过论述[2],具体见表1。
2.2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特征
2.2.1 结构一致性
相比于一般的网络信息,微博与微信信息拥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社交媒体信息之间往往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归因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承载其思想的数据类型不尽相同。然而在基本的内外部架构层面,由于服务商已经提前对操作空间、模式和范围进行了必要限制,因此利用同一平台发布的社交媒体信息在基础结构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一特征为社交媒体信息的批量获取与保存提供了必要的形式和技术条件,拓展了社交媒体信息进行主题组织、内容关联与知识发现的空间。
2.2.2 用户参与性
社交媒体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工具,与其泛在的用户参与特性密切相关。以政府官方微博、微信为例,用户常常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政务信息的传递、讨论与意见反馈中,这种灵活便捷的方式提升了用户的社会参与热度,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民众合理反映意见与建议的有效渠道。这种交互式的信息流转关系明确了社交媒体信息在保存与开发时需要重视“双向”原则,给予用户更多的参与方式和条件。
2.2.3 信息易逝性
易逝性是网络信息的基本特征,但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体现地更为突出,也为社交媒体的保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媒体信息的更新频率远远超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新发布的信息随时会覆盖此前产生的信息,造成了用户信息需求与社交媒体信息更迭间的矛盾。因此,纳入统一保存范围的社交媒体信息在组织层面需要关注用户的基本需求,尽量将质量较高的、与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呈现给用户。
2.2.4 信息关联性
关联性既是社交媒体信息的基本特征,也应是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结果,对社交媒体信息进行统一保存与开发的目的即是使信息粒度细化,进而产生关联。社交媒体信息的关联性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服务商主动地将热点信息聚合起来,如在发布信息前加入“#北京冬奥会#、#杭州G20峰会#”等标识符,可以搜索到特定时限内与某主题相关联的所有微博或微信内容;其二是用户之间通过“关注”行为而产生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是一种间接的隐性联系。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需要尊重既有的信息关联,同时需要创造新的知识关联。
3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结构模型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模型构建之前,需要明确信息管理中常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即“谁来保存”“为谁保存”“如何保存”,其中“如何保存”进一步关系到保存之后的信息开发与利用。对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执行者与执行措施进行分析与对社交媒体信息生态链构建要素的分析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此外,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与一般网络信息保存的模式具有一定区别,社交媒体信息保存需要体现出社交媒体信息流转特性,以及用户参与性,信息易逝性与关联性,那么对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与开发就有了更多要求。在完成信息长期保存、分类与组织的基础性要求之上,还需进一步关注并吸纳用户参与到信息开发活动中,这意味着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不仅仅是一个单一主体的单向行为,而是多主体参与下的交互行为,即社交媒体保存的链式结构不仅表示主体间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应该是多向的。
我国学者在围绕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等主题研究中,以信息的生命周期变化或信息开发层次为基础,提出了一些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模型,笔者借鉴其中有关数字资源整合的基本原理[3]与建设的基本架构[4],在考察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内外部环境、结合社交媒体信息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结构模型”。
4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中的基础要素
4.1 信息源
社交媒体保存中的“信息源”与学界已定义的社交媒体“信息生产者”概念具有一致性。信息生产者是生产、编辑、发布信息的原创单位,是社交媒体信息的最初来源,经过转发之后的社交媒体信息虽然无差别地呈现在转发者的动态中,却并非转发者的原创内容,转发者的评论、点赞等增殖信息也不在原信息内容之列。在社交媒体保存活动中,为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往往需要根据转发关系追溯到发布者主页获取信息,在尊重作者知识产权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信息获取活动合理合规,从信息保存的角度看,原先的信息生产者就变更为信息源,表示所有需要保存的社交媒体信息的来源集合。
4.2 信息采集者
在社交媒体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采集是社交媒体保存的关键步骤,其本质是将网络信息源处的社交媒体信息以特定方式获取并保存至既定存储空间的行为。通过信息采集,前文所述的采集者如机关文书部门、图书馆、档案馆能够获得相应社交媒体信息的所有权,为后期的开发利用建立了基础。采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捕获与信息存储,信息采集软件通过API接口或爬虫程序以特定格式将社交媒体信息捕获到本地后直接存入指定服务器,因此,二者是同一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行为,信息采集的质量直接决定开发利用的质量。
4.3 信息加工者
信息加工者负责对已存社交媒体信息进行组织、整序、挖掘、分析及可视化。由于信息加工的技術性要求较高,因此加工者既包括机关文书部门与图书馆、档案馆,也包括第三方机构。目前主流的社交媒体采集软件往往将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为CSV、JSON或XML等轻量级存储格式,这些格式结构化较强,适合科研人员直接将其导入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研究工作,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难以辨识,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描述知识才能理解,这样的形式不够友好,利用效率和价值也不高。因此需要在保证信息真实、元数据完整、便于识读、检索快捷的前提下对社交媒体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并依据用户需求进行程序设计。
4.4 信息传播者
信息传播是信息加工与利用的桥梁,它能够培育并扩展用户群体,拓宽信息渠道,同时也是实现信息反馈的前提。在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中,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加工者直接作为信息传播主体,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宣传、推送告知用户服务上线情况,以促进用户利用;其二,用户本身也是信息传播者,用户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告知社交网络中与自己关联的其他用户,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利用。此外,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使用体验、感想、意见及建议反馈给信息服务部门,敦促其进一步完善开发理念与模式。
4.5 信息消费者
信息消费者在吸收、内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实时信息时往往是盲目、随机的,不具有针对性。经过组织、整理与加工,社交媒体信息已经失去了时效性而带有一定的专题性,因此信息消费者的利用行为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对信息形成单位进行考查、借鉴、举证,科研工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模型建构,地区民众进行民主监督、了解区域文化等,不再是较为分散地摄入个人关注的社交媒体账号产生的新信息,这种利用形式也让社交媒体信息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
4.6 信息分解者
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分解者通常承担无价值信息的销毁、分解工作,目的是净化信息生态环境。信息分解者常被看作是信息传播的终结点出现在生态链的末端[5],意味着某则信息在信息生态链中的流转告一段落。在进行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与利用时,巨大的信息量和完整保存信息资源的要求决定了采取传统模式——由具体的信息服务部门承担信息的鉴定与分解工作难以避免主观性问题,不具有长期可行性。笔者建议可由信息服务部门联合建立社交媒体信息质量评估体系,由系统自动统计评估某则社交媒体信息的传播次数、利用率、关注度、用户评价与反馈等评估指标,最终由系统适时淘汰无利用意义的冗余信息,以此作为信息分解机制维持信息生态系统平衡。
5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运行机制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内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互关联的信息循环机制,笔者分别称其为链内常规循环和链内微循环,链外环境中的信息发布者在此成为社交媒体信息的生产者。
5.1 常规循环机制
常规循环是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的核心循环机制,包括社交媒体信息经过采集之后的加工、组织、聚合、传播、利用、反馈等多个环节。相较于包含了社交媒体平台几乎一切用户的链外环境,链内循环的节点的绝对数量大大减少,但节点职能和循环机制更为复杂,链内循环应当是信息服务机构重点关注的循环机制。
作为区域内社交媒体信息的采集者,机关文书部门、图书馆与档案馆应根据业务职能划分,利用信息采集工具捕获本机构或其他组织发布的社交媒体信息,将其存储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再存入本机关数据库服务器中。其中,机关文书部门需要将政务社交媒体信息通过在线专网传输形式定期移交向公共档案馆,由公共档案馆统一管理。
在完成社交媒体信息的采集和存储之后,地区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需要对所存社交媒体信息做进一步整理与开发,将结构化的、机器可理解的数据转变为用户可理解、可利用的公共信息资源。信息加工涉及社交媒体信息的深度挖掘、主题组织、数据关联、数据可视化等专业工作,以及与之配套的应用架构设计、前台开发等,这一过程需要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协作承担信息加工者职能。
信息加工者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信息流转程序需要借助一定的基础平台,通过信息存储与信息发布来实现。过于分散的门户与平台会降低用户利用的效率与积极性,因此构建区域社交媒体信息资源库与统一发布平台是整合区域内社交媒体信息的必要措施。不同机构的信息加工者将制作完成的信息产品经审核后存入区域社交媒体信息资源库,再由前端的社交媒体信息开放平台统一发布,以信息传播者为代表的信息用户可直接通过统一的官方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信息利用。
对于加工后的社交媒体信息,信息消费者可从信息内容、信息组织方式、信息加工质量、信息使用价值等几个方面通过在线形式向作为信息采集者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反映,以便其有效掌握信息利用情况,及时进行服务改良与系统升级。相应的,在信息分解部分,用户反馈信息将构成系统信息分解机制进行信息质量评估时的重要依据,此外,如前所述,系统还将根据信息利用率、传播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将失去价值的信息进行分解淘汰。
5.2 微循环机制
微循环是常规循环机制的特殊形式,特指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与信息服务机构交互并由信息消费者生产信息的过程。微循环与常规循环在图1中圈定部分享有完全相同的循环路径,两种机制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加工主体与特定阶段的信息流转方式不同。在常规循环中,信息消费者是信息的接受者与吸收者,是信息流转的后端节点,没有主动加工、发布信息的权限,与系统的交互以信息质量反馈的形式表现;而在微循环中,信息消费者将具备主动开发信息的权限,从而成为了微循环机制下信息流转的起点。
微循环的具体方式为信息消费者利用平台开放的API接口获取信息服务部门上传未经加工或加工不完善的、以数据交换格式表示的社交媒体信息。一方面,消费者可根据个人信息需求作进一步处理,分析、加工成个人需要的数据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信息消费者可同时扮演加工者的角色,由信息服务部门通过众包形式与消费者合作共同完成信息加工,成品信息经审核后上传至开放平台,再由开放平台统一发布,完成常规的循环路径。
6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运维中的影响因素
作为由信息服务机构主导、多方参与的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与开发行为,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利用项目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类因素时常对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能否良性运转起决定性作用。笔者根据这些因素作用于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的效果与方式,将其分为支持因素、动力因素及调节因素三类,具体如图2所示。
6.1 支持因素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的基础性支持因素包括资源支持、技术支持与政策支持三类,其中,政策支持为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搭建起合理合规的政策框架,资源支持是启动信息保存项目的基本条件,技术支持则是在资源支持的基础上使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开发工作能够不断优化、扩充、升级的根本。
(1)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支持因素中的底层要素,包括法律法規、行业标准与部门制度三个方面的支持。首先,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当顺应时势,及时制定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整个信息保存与开发活动能够具备相应的效力,引起信息采集单位的高度重视,保证整个项目的合法性与质量。其次,行业标准是信息链中所涉及的信息人进行信息保存工作时不可或缺的行为指南,如对信息采集软件、交换格式、迁移条件、硬件设备、合作方资质等内容的规定是保证将易读、易用、可信、高质量的社交媒体信息呈现给用户的必然要求。此外,信息服务部门应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全力配合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开发工作,使其成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技术支持。社交媒体信息保存与开发需要借助新型互联网技术。信息服务机构自身的存储能力在日渐累积的海量社交媒体信息面前显得十分有限,需要尽早选择可靠的云服务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社交媒体信息的存储能力与开发效率,通过动态空间的扩张使机制的运行更具可持续性。Web2.0作为一种开放的互联网思维,能够吸引用户参与,赋予用户加工、改造信息的权利,强化人机交互,促使信息服务部门在集合社会大众思维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信息服务的类型与内容。物联网与语义技术通过建立大数据间的有效关联,能够将单条信息记录智能化,增强信息检索功能,使知识在时空两方面进一步泛化,极大提高了用户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3) 资源支持。在资源类要素中,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项目实施的基础,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与利用需要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作为底层支撑,以及通过向第三方机构购买相关服务完善服务体系与内容。再者,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信息与管理专门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系统运行中的各类技术性、管理性问题,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另外,根据信息熵理论,外界信息输入对于信息生态链的良性运转有重要意义。因此,及时借鉴、利用国内外社交媒体信息保存的最新成果与思想,有利于信息服务机构从方向、结构与要素关系等多个范畴对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作出调整。
6.2 动力因素
动力因素是推动整个机制形成、建立、修正、优化、升级的抽象环境因素,具体可分为用户需求拉动、业务部门管理驱动、信息服务部门价值实现三种,并通过组织、个人与系统的双向信息交互实现。
(1) 用户需求拉动。用户无论以个体或是组织形式存在,都是信息服务的排他对象,是信息服务的核心意义所在。因此,在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中,信息传播者与消费者能够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社交媒体信息采集的内容与形式,信息采集者与加工者的工作始终需要满足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并依据其需求确定工作重点与工作方向,若区域内信息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较为低下或具有稳定信息需求的消费群体未能形成,信息采集者与加工者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进行的信息保存与利用工作便难以为继。因而培植需求固定的、职业与身份多样化的信息传播与消费群体是信息服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2) 业务管理部门驱动。业务管理部门驱动涉及区域信息治理问题。业务管理部门作为图书馆与档案馆等信息服务部门的上级机构,承担着区域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规划与部署职责。社交媒体信息的保存与开发理应是一个自上而下,由整体到部分、框架到内容、由决策到实施逐层推进的信息治理活动,业务管理部门的决策部署与前文提到的政策支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业务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指导参与调研、实施审计监理等形式优化社交媒体信息保存项目中的利益分配、降低项目实施风险以及促进资源合理配置[6],协调信息生态链中各主要节点间的关系。
(3) 信息服务部门价值实现。图书馆与档案馆作为信息服务部门,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积累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满足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信息时代,实现用户需求满足的前提是图书馆与档案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从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与服务效率切入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宽度。广泛收集并开发区域内实体与在线环境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部门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信息服务部门作为社交媒體信息保存机制的内部节点,能够通过发挥自身基本职能与现有关系网络推进生态链结构的形成,同时通过新环境下信息人的角色要求重构组织目标与愿景。
6.3 调节因素
利益关系、政治环境、法律权限及文化取向等调节因素,是能够调节支持因素、动力因素与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循环间相关关系的变量,开放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机制的良性循环,而紧收的、封闭的外部环境则会破坏机制正常的运行机制。
(1) 利益关系。在社交媒体信息保存项目中,利益关系纠葛一般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不同主体因自身社会地位与价值冲突而产生的矛盾。其二是信息服务部门与社交媒体运营商间的协作问题,运营商控制社交媒体信息的所有权,而信息服务部门通过批量采集信息能够轻易地与运营商共享这种所有权,在扩张自身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空间的同时影响了运营商的生存空间,产生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纠纷。由此可见,信息服务部门如图书馆与档案馆之间,若能依据自身职能范围合理划分区域社交媒体保存与开发中二者的工作重点及工作类别,各司其职,秉承用户为先的基本理念;信息服务部门与运营商之间如能达成基本协议来合作开发信息资源,借助运营商的技术优势与项目运作经验将其视为信息加工中的可信第三方,那么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将在动力因素与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循环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2)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的变化尤其会影响到政策因素与信息生态链循环间的关系。在国家安全形势较好、互联网环境污染较少、网络恐怖主义销匿,即国家政治环境良好时,更多开放的、包容的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无疑对推动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而在国家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信息污染、信息冗余等问题表现突出时,互联网的严控与治理工作将更多地提上议案,信息政策法规也将会向更为严格、紧收的方向倾斜,在这种环境的调节下,政策因素之于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的循环更多地起到消极作用。
(3) 法律权限。这里的法律权限指信息服务部门在采集、加工民间主体发布的区域记忆性社交媒体信息时的法律权限问题。信息服务部门处理社交媒体信息法律权限的变化对信息用户与生态链间的关系会起调节作用。当作者发布的微博与微信内容具有独创性,体现出“有形并可复制的智力成果”特征[7],这样的微博与微信信息便可以成为作品,从而享有著作权。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或数字化复制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8]信息服务部门如不能妥善处理与信息生产者的关系,在大规模统一地采集社交媒体信息时可能会面临部分信息生产者有关侵权的指控,可能造成信息生态链断裂、停滞等严重问题。信息服务部门应主动积极地与信息生产者沟通并达成协议,吸纳信息生产者参与到众包开发的活动中来,激发其在链内微循环中的积极性,在取得其允许的情况下采集相关信息。
(4) 文化取向。我国民众在文化取向层面体现出集体取向与关系取向两大特征[9],而这种文化取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定范围内群体的社会行为,个人往往会依据所属群体的文化价值观与行为导向而选择行为路径。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中,文化取向能够调节用户需求与生态链间关系,积极的、乐于尝试的群体文化取向显然能调节用户需求,使其与生态链呈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前文提到的用户培育与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庞大的用户群与积极的用户评价会带动更多群体关系网内的用户接近并利用经过保存、加工的社交媒体信息,并通过参与及建议推动整个信息生态链优化升级。
7 结语
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是一个包含信息人、信息系统等内部要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信息循环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性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是对既有实践的抽象概括也是对未来实践的方向性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信息生态链形态将向更少层级、更多节点、复杂网络方向转变,跨地域、跨行业节点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本文仅仅是构建并探讨了社交媒体信息保存机制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尚需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反馈,以进一步丰富模型内容并归纳得出运行机制的深层规律,从而促进整个社交媒体信息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娄策群.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高晨翔,黄新荣.我国社交媒体文件归档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7(7): 47-55.
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毕强,陈晓美.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宋拓.微博信息生态链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ISACA.COBIT5.0信息及相关技术审计与控制标准 [EB/OL].[2017-5-10].http://vdisk.weibo.com/s/AAGNlVDALExU.html.
張学伟.微博著作权保护问题初探[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013年修订)[EB/OL].[2017-5-10].http://www.sipo.gov.cn/zcfg/flfg/bq/xzfg/201509/t20150914_1175371.html.
周小虎,马莉.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09-117.
高晨翔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陕西西安,710127。
黄新荣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陕西西安,710127。
(收稿日期:2017-08-30 编校:刘 明,陈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