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2016-12-20 16:27杨帆靖鸣陈庆
新闻爱好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杨帆+靖鸣+陈庆

【摘要】2016年上半年,接连发生了3个热点网络事件,公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不断转移。一个新事件的出现,让原本喧哗的前一个事件变得“默默无闻”,迅速从公众关注议题的榜单中消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众焦点转移?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和知微数据等平台,从事件热度、传播方式和舆情演化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关注议题的变化,对影响公众焦点转移的因素进行梳理和概括。

【关键词】网络事件;社交媒体;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兴起尤其是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广泛使用,赋予了公众高度的话语权。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使得热点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公众关注的议题也随之不断更迭。

2016年上半年,接连发生了3个热点网络事件,从一开始关注“常州毒地事件”,转而聚焦“魏则西事件”,再到围观“雷洋事件”,公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不断转移。一个新事件的出现,让原本喧哗的前一个事件变得“默默无闻”,迅速从公众关注议题的榜单中消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众焦点转移?本文以上述3个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事件热度、传播方式和舆情演化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关注议题的变化,从而梳理和概括出公众焦点转移的原因。

一、事件概述

2016年4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以《不该建的学校》为名,报道了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异常患病的事件,并将患病原因与学校附近化工厂受污染的土地联系在一起。该报道被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二次传播,节目视频也随即被转发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媒体还在跟踪报道“常州毒地事件“的时候,五一期间“魏则西事件”又引爆了公众话题。

2016年5月1日,微信公众号“有槽”推送了名为《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的文章,将魏则西之死归结为百度竞价排名和莆田系医院的过失,阅读量迅速攀升到10万以上。该篇文章从微信公众号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以及各大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这将原本仅在知乎平台上传播的“魏则西事件“,经过多个社交媒体的发酵和各大媒体的报道后,最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魏则西事件”的热度还未消退,2016年5月9日,另一篇名为《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的知乎文章突然闯进了公众的视野,立即在各大平台上引发了网友刷屏式的转发。随即,各大媒体跟进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硕士雷洋“涉嫌嫖娼”被控身亡和北京检方对雷洋案立案侦查的新闻。由于对雷洋死亡原因和警方调查过程等内容存疑,公众的关注焦点也从“魏则西事件”转移到“雷洋事件”。

二、事件热度与公众焦点转移

上述3个热点网络事件,无一例外地都引发了大范围的网络关注和社会舆情。笔者借助百度指数和知微数据平台,依次梳理“常州毒地事件”“魏则西事件”“雷洋事件”发展过程中公众对事件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公众关注议题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百度指数是通过分析用户在百度中输入内容的次数和频率,为用户呈现某个关键词在百度中的搜索规模,并依据时间推移采用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结果。知微数据共享平台是通过抓取新浪微博中加V认证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和机构发布的微博,透过新浪微博大V在某一事件中的参与程度,来分析事件的传播范围和传播热度。

一般来说,透过搜索引擎的热度指数变化能很直观地反映出某一事件的网络热度和受众关注度。[1]以“常州毒地”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进行检索,得出了“常州毒地事件”的网络搜索指数变化趋势图(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常州毒地事件”搜索指数在A点形成第一个小高峰,从A点到E点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F点骤然上升达到搜索热度的最高值,随后又逐渐下降,H点之后基本保持直线稳定趋势。从时间点来看,4月19日之前“常州毒地”的搜索指数为0,A点出现于4月20日,前后仅一天时间搜索指数就达到了1485。知微数据显示4月20日微博数据总量有231条,高于4月17日至4月19日的微博数据总和190条。从微博内容来看,此时公众关注“常州毒地事件”本身发展和后续报道。在5月10日之前,事件热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5月10日之后搜索热度骤然上升,在5月12日达到最高热度。通过分析这段时间的微博内容,笔者发现部分网民将雷洋的死因和“常州毒地事件”联系起来,新内容的混入使得“常州毒地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热度因此迅速上升。此后,事件又再次淡出公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热度下降后呈稳定趋势。

以“魏则西”和“雷洋”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中进行检索,得出了“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网络搜索热度对比图(见图2)。

其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百度搜索热度。从曲线1我们可以看出,“魏则西事件”在A点达到搜索热度顶峰后骤然下降,B点前有微小的上升趋势,B点之后热度逐渐下降,基本上都在“雷洋事件”搜索热度之下。相反,曲线2整体呈上下波动态势,前期在A点、B点都形成高峰,在热度逐渐消退的过程中,也偶有小高峰产生,后期在I点再次形成高峰之后,热度迅速下降,搜索指数基本保持平稳状态。“魏则西事件”在五一期间成为热议话题,占据着公众的关注焦点。“魏则西事件”热度逐渐下降时,“雷洋事件”被曝光,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新事件上。5月10日之后,“雷洋事件”的搜索热度超过“魏则西事件”,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热度优势,6月30日又再次达到搜索高峰。

对比图1和图2,不难发现即使“常州毒地事件”最高搜索指数2520,也很难与“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任意时间点的热度相提并论,“魏则西事件”的B点热度是157141,“雷洋事件”的G点热度是21136,都高于“常州毒地事件”的最高热度。由此我们得出,虽然“常州毒地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网民围观,实际上事件的热度并不高,并没有形成大范围的网络热议。此时一旦出现新事件,公众的注意力便会迅速转移。

三、传播方式与公众焦点转移

对比如上3个事件,笔者发现“常州毒地事件”是在传统媒体报道之后,再经过网络媒体扩散传播,最终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公众围观,其传播路径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公众关注”。“常州毒地事件”最早源起于2016年4月17日的央视新闻节目,但其网络搜索热度却始于4月19日,事件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平台耗费了两天时间。

相较于“常州毒地事件”的传统传播模式,“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则属于网络原发性事件,即事件发生源头和主要传播平台都在网络场域中,并逐渐扩散到传统媒体中,其传播模式为“网络传播—公众关注—媒体跟进”。由于网络传播的自发性和即时性,使得事件一经网络发酵,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引发公众关注,甚至演化为网络舆情事件。

“魏则西事件”和“雷洋事件”的最初信息源都来自于国内网络问答社区知乎。2016年2月26日,魏则西本人在知乎上发表了他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求医经历。4月12日,魏则西父亲用他的知乎账号,向网友告知了魏则西离世的消息。到此时间点,有关魏则西的信息只限于知乎社区的传播。5月1日,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将“魏则西事件”正式带进了公众视野中,并且一经传播立即成为热点网络事件。从5月1日开始,短短两天时间里,网络搜索热度在5月3日就达到了941053。同样,“雷洋事件”也源于5月9日的一篇知乎文章,同日网络热搜指数开始攀升,至5月11日达到第一个高峰379371。随后在网民关注和媒体跟进后,事件热度波动上升,在5月14日达到最高峰399210。

同样是热点网络事件,“常州毒地事件”用了两天时间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平台,又“花费”一天时间直到4月20日,即事件报道3天后才迎来了网络热搜高峰。这期间形成的时间差妨碍了“常州毒地事件”的迅速传播,后续也未能在网络平台上引发公众强势关注。其他两个事件都原发于网络平台,该优势缩短了公众与信息源之间的距离,使得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事件的内容,迅速聚集公众目光,引发公众围观和热议。

借助知微数据平台,笔者以10天为时间段进行划分,对新浪大V参与3个事件的微博数据量进行了统计:4月11日至5月1日“常州毒地事件”的微博数共948条,占总微博数的76%。“魏则西事件”在5月1日至5月11日的微博数为11030条,占总微博数的88%。“雷洋事件”在5月11日至6月10日的微博数为11315条,占总微博数的72%。

结合3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来看,公众焦点转移的时间大致与新事件产生的时间吻合。新事件带来的信息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众对前一个事件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公众的注意力并不会在新事件产生之后立即发生转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会逐渐超越前一个事件,从而引起公众的大范围关注。

四、舆情演化与公众焦点转移

借助新浪微博话题功能,笔者分别对3个事件的舆情演化脉络进行分析。首先,笔者以“常外”“常州外国语”和“常州毒地事件”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检索出8个与“常州毒地事件”相关的话题。从1月份出现“常外求救”话题,到4月17日新闻报道后的“常外污染事件”,再到4月19日学校回应引发的“常外公开信”话题,公众开始聚焦常外污染事件,到讨论校方公开信内容,再到8月27日通报“常外事件”调查结果,历时半年之久的“常州毒地事件”终于落下帷幕,事件舆情也就此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常州毒地事件”长时间没有新的进展,5月份开始公众的关注焦点逐渐转变,“常州毒地事件”舆情也由多变少,开始逐渐消退。

以“魏则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新浪微博出现了21个与之相关的话题。其中,“魏则西百度推广事件”话题最受关注,阅读量高达12.9亿,讨论量达到18.7万。“魏则西事件”将百度推广和莆田系医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关医疗体制改革、人性思考、竞价排名、内容造假等成为事件舆情中的高频词。5月9日调查组公开了对百度公司和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调查结果。5月18日《人民日报》发文《追问:魏则西事件后百度的整改落实了吗?》,跟进了百度网页整改的情况。从2月26日至5月18日,“魏则西事件”画上了句号。

笔者以“雷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新浪微博未能找到相关话题。笔者通过其他检索方式,在认证为“雷洋妻子”的微博账号“@雷洋家属唯一微博”中发现了已被系统删除的“雷洋事件”话题。通过梳理媒体报道内容和相关微博内容,笔者发现事件舆情演化脉络与新闻报道基本一致,从最初怀疑雷洋死因,到要求警方出具执法材料,再到检方对雷洋案立案侦查,最后尸检公布“窒息死亡”,网络舆情随媒体不断演化。

在这3个事件中,网络舆情演化曲线基本上和事件热度重合。随着事件的产生和发展,事件舆情大致呈现“萌芽—上升—高潮—回落—沉寂”这5个阶段。当事件舆情进入回落期时,此时若有新的事件发生,最容易导致公众关注焦点的转移。此时前一个事件发展趋势已经明朗,新事件却“扑朔迷离”,出于好奇和满足的心理,公众会转移注意力到新事件上去。

五、结语

从事件热度来看,公众焦点容易从热度低的事件转移到热度高的事件。从传播方式来看,传统传播方式下的事件会花费更长时间引发公众围观,而网络传播方式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围观。新事件虽然会分散公众原有的注意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公众的注意力并不会在新事件产生之后立即发生转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会逐渐超越前一个事件,从而引起公众的大范围关注。从舆情演化来看,事件热度和舆情发展趋势基本吻合。若新事件发生在上一个事件的舆情高潮期之后,公众的关注焦点最容易发生转移,因为此时上一个事件发展趋势已经明朗,新事件刚刚萌芽,出于好奇和满足等心理,公众会投入更多注意力到新事件中。

参考文献:

[1]谢元森.沉寂的喧嚣:网络烂尾新闻的社会记忆与遗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15.

(杨帆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为北京宏博知微科技有限公司数据分析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移动社交媒体:图书馆微信平台功能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