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摘 要:写人记事类文章中,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恰如其分地描写景物,可以使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剖析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景语”悟“情语”,学会习作技巧。
关键词:景物描写;情景交融;仿写
景物描写在叙述性文章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写人的文章。贴切而精彩的景物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使人物的心情和外界的景物做到情景交融、互为一体。在苏教版教材中的写人叙事类文章中,按照景物描写的作用,大抵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一、渲染氛围,烘托心情
一定的景物描写,可渲染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如《爱之链》一课中,课文伊始选择了破汽车、颠簸的乡间小路、寒风、雪花等特定的景物,渲染了一种荒凉的氛围,这种荒凉正和乔依的心情相得益彰,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凄清的氛围中。又如《大江保卫战》,以“暴雨,大暴雨!”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危险、紧急的氛围中,心也不禁跟着紧张起来。
二、以景设境,衬托品格
衬托,就是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这种手法非常常见,有人衬托人,也有景衬托人的。如《最后的姿势》,作者把地震时的环境和人物表现写在一起,把人物的活动放在环境描写中,用环境的险衬托谭千秋老师的伟大!再如《黄河的主人》,用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衬托了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三、串联全文,推动情节
有些景物描写能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末,并且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巧妙设计景物的特点,甚至让景物描写起到暗示情节变化、揭示文章意蕴的作用。如《李时珍夜宿古寺》,“月亮”一景贯穿全文,用月亮来暗示时间在变而李时珍不变,凸显了人物的忘我工作。《孔子游春》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在孔子出场前描写了泗水河边的美景,这在全文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引起下文的作用。而在结尾处又用泗水河边的景物结尾,前后照应,结构完整,意味深长!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父母平淡真爱的赞美。又如《理想的风筝》,开篇选取柳枝、连翘花、风筝等特定景物,便表达了自己对刘老师的澎湃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彻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对于学生深入把握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作品情感辅助效果明显。而对景物描写作用的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学生把方法合理运用在写作中,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一)品读感悟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第二自然段时提问:“自由读读,感受一下这个春天有什么特点?”“再读读,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把春天写得这么美丽?”“这充满活力的柳枝和连翘花会和刘老师有什么关联呢?齐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体会体会。”這篇文章显然主要目的是以景写人,特别是连翘花吹奏的生命之歌,近乎于是对人物的描写,在这里一连三问,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加以评析和品读,开篇便渗透了人物思想,意义明显。
(二)朗读背诵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其中的美词佳句值得品读与积累。如《孔子游春》一文中排比式的写景文字,《理想的风筝》中极富生命伟力的写景文字,《草原》中描绘草原美景的文字,《少年王冕》中描写夏日雨后荷花的文字等等,都是学生朗读背诵的好素材。进行诵读积累时,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背诵竞赛等策略,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感受经典文字魅力的同时,使语言内化,提升语文涵养。
(三)适当练写
1.句式仿写。品读美的语言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草原》一课,处处都有仿写点。“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 )。”这样的仿写一方面能让学生更真切感受草原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这里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这样的仿写也能带领学生初识语言大师的功底,初步学会模仿,进而学会自我创作。
2.巧搭支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首先要读懂“仿体”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理解水的四个特点后提问:“水还具有怎样的品性?你也来赞赞你心中的水。”并出示句式:水能容纳百川,它好像__________;水总是处在最低点,它好像____________……这里,我首先把着力点放在理解感悟上。考虑到学生一时无法形成整齐的语言形式,便给予一定的坡度,根据前半句进行仿写,让学生在读、思、写中体会景与法的融合,领悟写法的运用技巧,感受孔子善施教化的育人之法。
3.类比训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品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引领学生把石榴树和樟树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先圈画出关联词再谈体会,并讨论对比的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予以强化。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关联词的表达作用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更感悟到人物的可贵品性。随后出示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高原红柳》片段进行赏析,提出相关的写话要求。这样的训练有助于类化“借物喻人”这一认识,并在及时的阅读实践中巩固、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古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根植语言文字的土壤,开阔思路,仔细揣摩,灵活品析,以“景语”解读“情语”,才能带领学生慧悟真情感,习得真语文!
参考文献:
[1]王辰洁.浅议如何写好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3).
[2]吴东平.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妙用[J].文学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