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春
摘 要:目前,外语教学中多将跨文化能力培养看作是一项单独教学活动,关于其与外语教学如何较好结合在一起没有过多探讨,跨文化能力培养效果一般。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以跨文化语用失误为切入口,首先探讨跨文化语用失误所涉及的语言、社会及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口语教学中常用的情景教学法,设计了如何在口语课堂中利用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来实现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力图找到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的契合点。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能力培养;口语教学;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0-0070-04
高素质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在文化重叠情境中准确表达自己意图,注意文化差异,意识到可能出现的交际障碍,避免跨文化冲突的能力,也就是说交际者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被认为是交际者所具备的在特定环境中有效的、得体的完成交际行为以获得预期回应的能力[1]。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目标。
目前,针对外语习得者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的探讨比较多。例如在培养模式与方法上,学者们提出“递进—交互“式的培养模式[2]。强调应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授课,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多参加跨文化的交流,增加实践经验[3]。而在培养内容上则指出,应该在全球语境下,从知识、动机、技能、语境或效果方面进行”递进—交互“式培养[4]。然而,这些研究在关于如何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与高校外语课堂教学结合起來,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等方面探讨较为笼统,存在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一、跨文化语用能力、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跨文化能力
关于语用能力,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定义,但人们常常将其同交际能力联系起来[5]。这种与交际能力相关的语用能力主要包括: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的适应性及现实性[6],也就是说,要想具备较强的语用能力除了要保证所用语言的语法正确性之外,还应考虑交流双方的身份地位、社会规约、习俗、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语言使用者如果在交际过程中没有注意上面的规则,采取了不当的交际方式,不考虑交流时的语境,或未注意交际对方的社会规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交流过程未能取得圆满的交际效果,这种导致交流过程失败或没有达到交际预期效果的差错被统称为语用失误[7]。在具体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下,这种语用失误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话题选择不当,使用表面对应而施为用意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使用施为用意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行为及根据母语特定行为的常规做出不得体的反应[8]。这些语用失误总体可以归为语用语言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及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9]。
与跨文化语用能力相似,目前关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也较多,关于跨文化能力的描写及界定也存在诸多差异。不过学术界达成一致的是,跨文化能力首先是指适当而有效的与异文化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交流的能力[10],是能够互动的、敏感的、反思的和创造性地对待其他文化中的人的一种能力[11]。学者们进一步将跨文化能力按照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行了归类、整理。认知能力方面主要是指文化知识与跨文化知识[12],具体来说这方面的知识包括关于文化差异的一般知识,关于外来文化特点的知识,如价值观念、规范、习俗、交际规则等,同时也包含对文化的价值、规范等的了解与掌握。而情感能力主要是指对异文化,异文化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和文化接触所持有的态度[13]。行为能力则指能够将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的能力。此外,行为能力还应包含人们具备作为第三方向交际双方进行解释与调解的能力。Bolten认为,跨文化能力不是这三个方面能力的简单组合、相加,而应把跨文化能力理解为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下的产物,是交际双方互动的创造第三文化的能力[14]。
通过上面关于跨文化语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比较可以发现,跨文化语用能力几乎涵盖了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并对跨文化行为能力有所涉猎。具备了跨文化语用能力,对进一步培养跨文化能力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跨文化语用能力要更多注重静态的知识积累,这需要我们将这种知识变为一种动态的运用,因而立足于德语口语教学,以不同交际情景中的语用失误为出发点,通过讨论、运用,使学生在口语交际情境中动态掌握、运用这些知识,具备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出现交际中断或交流障碍的情况,并以此来慢慢培养对异文化与文化差异的一种接纳的态度,这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二、德语习得者语用失误分析
为进一步讨论不同跨文化交际情境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情况,以便有效地组织德语的口语教学,本研究以德语口语教学为例,立足于“语用语言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及“非语言交际失误”的分类,讨论德语习得者常常出现的语用失误情况,以便进一步讨论其与不同的交际情景结合的可能性。
(一)德语习得者的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对语言语境把握不当导致的语用失误”[15],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及词汇方面的语用失误[16]。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往往由于没有注意词汇的语法支配,时态意义及词汇的会话内涵等而出现一些语用失误,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例如,德语习得者常常会按照汉语语法规则说出下面的句子:“Ich bin schlecht.(我是坏的)”,“Ich bin kalt.(我是凉的)”或“Ich gefalle den Fisch sehr.(我很合鱼的胃口)”。这些错误是由于使用者未考虑德语的语法规则,造出了容易让德国人误解或不能理解的句子。
在时态方面,比较典型的语用失误则是对时态表达的附属意义不是很敏感。例如,德语初学者在吃饭的过程中用“Hat es Ihnen geschmeckt?”(饭菜还合您胃口吗?)来询问对方对饭菜的评价。然而由于此句是完成时态,会让对方产生你不想让他吃了,或者你认为他吃得太多了的错误感觉。
此外,由于语言习得者没有注意某些词汇的内涵与汉语意思的差异而导致误用,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失败。例如,中国人在表达某事时往往喜欢使用“或许、可能”之类的词,以便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样中国人在使用德语时也往往喜欢使用vielleicht(或许即使说话人对自己的观点与表述非常确定)。而vielleicht(或许)在德语中只表达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因而当你用这个词告知对方某事时,会让对方难以把握。
(二)德语习得者的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17]。这方面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时间概念、隐私、礼貌及客套用语、称谓语、对赞美的反应、对友谊的理解、关心的表达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方式等。
1.称谓语:在称谓语方面,德语习得者虽然不会再用Onkel(叔叔,大爷),Tante(阿姨,大娘),groer Bruder(大兄弟),kleine Schwester(小妹妹)等称谓,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用到Lehrer Wang(王老师)这样的称呼。同时,对于du(你)或Sie(您)的误用或混用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2.时间概念:这方面差异首先表现在对准确与模糊的时间描述上。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一种模糊的时间描述,例如,中国人在告知对方自己可能迟到时,常说“我迟到一会”。而在德国,人们习惯表达“我迟到5分钟”或诸如此类的。因而中方的“一会”会让对方难以把握,是五分钟,还是半个小时?此外,对于“准时”的理解,中德文化中亦有所差异,特別是在朋友之间的邀请,德国人的准时理解为晚到5分钟左右,而中国人的准时则是早到几分钟或更长时间。
3.隐私: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见面时询问对方年
龄、收入及婚姻状况等是符合社会规约的。而且这也常常是双方进一步交流时重要的导入性的话题。这在德国人看来恰恰触及了他们的隐私。此外,询问对方物品的价格在德国人看来也是涉及隐私的。
4.礼貌及客套用语:这方面的语用失误常常出现在见面问候、邀请、告别、恭维及一些客套语的使用情境中。这种失误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考虑对方的语用与交际习俗,直接将汉语翻译过去造成的,例如:“Wohin,auch zum Supermarkt?(去哪,也去超市么?)”;“Du bist sehr bescheiden.”(你非常的谦虚)”;“Gehen Sie bitte langsam!(您走慢点)”;“Haben Sie heute Abend frei,Herr Bogner?”(今天下午闲着了,伯克纳先生?);“Sie sind nicht satt? Sie haben nicht gut gegessen?”(您没吃饱吧?您没吃好吧?);“Es ist nur eine Kleinigkeit,bitte lachen Sie nicht darüber!”(这只是小意思,您不要见笑)等。另一方面由于中德双方对一些客套性或礼节的邀请存在不同理解也容易造成语用失误。例如,中国人客套性邀请的句子“Komm doch mal bei mir vorbei,wenn du Zeit hast!(如果你有空,来我这玩吧!)”,“Ich soll dich mal ins Kino einladen,wenn ich Zeit habe.(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请你去看电影啊)”很容易被对方理解为你真的在邀请对方。
5.对赞美的反应:与德国文化中欣然接受别人赞美之词不同,受尊人卑己的中国文化影响,我们对别人的赞美之词往往进行推辞或否定,这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因而德语习得者常常会说出下面的句子,如“Nein,nein!Das n chste Mal muss ich mir mehr Mühe geben(不,不!下次我还得继续努力)”;“Sie haben mich übertrieben gerühmt.(您过奖了)”;“Ich verdiene dein Lob nicht.(我不值得您的赞誉)”;Ehrlich gesagt,ist mein Deutsch nicht so gut,ich muss noch flei?iger lernen.“(老实说,我的德语不是那么好,我必须更勤奋的学习)等。
6.关心的表达:这方面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中国朋友之间表示关心的一些话语可能被德国人理解为,我们认为他们不够成熟或者我们过分干预他们的生活,例如,“Es ist sehr kalt.Du hast zu wenig getragen.(天这么冷。你穿得太少了。)”;“Du sollst mehr essen,du bist jetzt zu dünn.(你应该多吃点,你现在太瘦了。)”;“Iss das nicht mehr,es ist nicht nahrhaft.”(不要再吃这些东西了,这没什么营养)。
7.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方式: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我们对直接或间接表达方式上把握是否准确。一方面,我们可能会使用过于迂回的表述,例如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忙时会说“Herr Schmidt,ich habe einen Lebenslauf geschrieben. Aber ich glaube,darin gibt es bestimmt noch viele Fehler.(施密特先生,我写了一份简历。不过我认为,这里面还有很多错误)”。这样的表达会让对方难以理解你想干什么。另一方面,我们在某些时候有可能表述得过于直接,甚至会表述出一些具有攻击性或伤害性的句子,例如我们在辩论时直接说“Was du gesagt hast,ist Unsinn.”(你所说的毫无意义)或“Warum hast du so eine Vorstellung?”(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就显得有些不妥了。
(三)德语习得者的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
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主要指交际过程中未注意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如未注意身势语、环境语、副语言及客体语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障碍的失误[18]。这方面的语用失误常常表现在对微笑、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及点头等的不同理解上。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把喜怒哀乐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则被看作是修养较差的一种表现。与中国人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德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在自己脸上。与中国人在公共场合的习惯不同,德国人在公共场所比较忌讳人与人之间靠得过紧,陌生人挤在一起的话会让他们感觉非常不适。在眼神接触方面,与中国人避免长时间注視别人不同,德国人更多地将眼神接触看作是真诚或坦诚的一种表现。此外,中德文化对点头的理解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与德国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或明白了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点头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在认真听对方讲话,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至于是否理解或同意可能就不一定了。
三、基于语用失误研究的德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案探讨
在探讨完常见跨文化语用失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口语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传授给学生跨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从而使其具备较强跨文化行为能力。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可以基于不同交际情景,考虑此情景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并以此来设计会话图框。让学生以会话图框为基础组织句子并保证会话顺利进行,教师在此过程中记录学生出现的语用语言、社会语用及非语言交际语用方面的失误并进行集中讲解。
我们以“见面寒暄”这个交际情景为例来进行课堂设计的分析。
第一步,考虑见面寒暄可能涉及的具体会话情景,引导学生设计会话内容,并以会话图框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图1所示。
设计完会话图框后,学生可以根据会话图框组织相应会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学生在语用语言、社会语用及非语言交际语用上的失误。
第二步,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语用失误进行讲解,并进一步补充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语用失误现象,同时探讨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提高学生对跨文化语用失误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敏感性。
在此对话情景学生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如图2所示,在语言语用方面应重点讲解引起误解的语法及句法错误,在社会语用方面则涉及Sie(您)与du(你)的混用,称谓语的失误,对隐私的理解不当及中国问候语的直接翻译问题,而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则主要涉及对拥抱、握手等态度及时机把握等问题。
讲解完此情境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后,可以再次进行此会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故意出现一些语用失误,以增加趣味性。看交际双方面对语用失误如何反应。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结合第二次对话中出现的各种语用失误及交际双方的反应,讨论并反思交际过程中的成败,讨论面对此语用失误德国人可能的反应,以及我们发现自己出现相应的语用失误后如何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或内容,从而保证双方交流的顺利进行。如图3所示。
通过这三步有意识的口语练习,学生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敏感度,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口语能力的同时,增加自己在跨文化认知能力方面的积累,锻炼自己的跨文化行为能力,也为慢慢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情感能力提供坚实基础。以此学生可以在口语学习中慢慢将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起来。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交际双方互相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交际需要的动态互动过程,因而在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穷尽可能出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或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例子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案例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这些枯燥的知识真正变为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本能反应。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学生便可以在不同交际情景中主动地、有意识地避免交际障碍的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了跨文化的交流障碍,学生也能够主动地进行反思并与对方互动协调以实现创造交际过程中的第三种文化,从而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以此便真正地具备了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10]Bolten,Jürgen.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C]//Das groβe Lexikon Medien und Kommunikation.Würzburg: Ergon,2007:163-166.
[2][4]许力生,孙淑女.跨文化能力递进——交互培养模式构 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3]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 中国外语,2008,(4).
[5][6][7][8][17]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66,166,168,170-172,170.
[9][16][18]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 大学出版社,2007:25,34,146.
[11]Hatzer,Barbara/Layes,Gabriel.Interkulturelle Handlungsk- ompetenz[C]//Handbuch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ooperation.Band 1:Grundlagen und Praxisfelder. Gottingen:Hubert und Co.2003:138-148.
[12][13]Pan Yaling.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als Prozess[M]. Sternfelds:Verlag Wissenschaft & Praxis,2008:41,42.
[14]Bolten,Jürgen.Was heiβt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Perspektiven für die internationale Personalentwicklung[C] //Wirtschaft als interkulturelle Herausforderung.Berlin: Iko-Verlag Berlin,2007:21-42.
[15]张巨文.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