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效果分析

2018-12-04 02:12吴祥祯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17期
关键词:持续时间心肺状况

吴祥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福建南平353000)

猝死是当前人类中最为严重的疾病类型之一,是指在无意料状态下出现的突然死亡状况。猝死患者多在发病1h内死亡,死亡率较高。如何提升此类患者抢救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对于猝死患者绝大多数采取院前急救抢救处理,常用的急救处理方式包括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以及药物复苏等。但临床资料显示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效果不佳,失败率较高。为进一步明确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并总结提练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有效对策,本研究对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急诊科所救治的92例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划为本研究病例纳入时间范围,取期间本院92例猝死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患者年龄范围 23~77 岁,年龄(56.7±12.4)岁;性别分布:男/女为56/26;基础性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史22例,消化系统疾病史18例,心血管疾病史16例,脑血管疾病史13例,血液病史8例,内分泌系统疾病史10例,其他5例。其中87例患者猝死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肢体麻木、胸闷等症状,5例患者猝死前无明显异常表现。

纳入标准:符合猝死诊断标准:患者出现突然颈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状况,两侧瞳孔呈现固定、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状况,并合并存在呼吸停止、发绀等症状[1];一般资料完整患者;实施院前抢救患者。排除标准:非猝死患者;未实施院前抢救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院前急救,给予了心肺复苏、电除颤等相关操作,并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实施药物辅助治疗。心肺复苏操作严格参照《国际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实施,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实施人工通气辅助,实施徒手胸外按压心脏,将双手交叉叠起后,将掌心放在患者胸骨上,实施按压操作,按压深度为50-60m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保持按压/呼吸比为30/2,按压时间/放松时间比为1/1。电除颤时先将患者胸部充分显露,使患者保持复苏体位,并保持胸部皮肤处于干燥状态,随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电除颤,首次双相电除颤能量设为200-300J,首次除颤无效后,可实施二次除颤,能量同首次,二次除颤无效时,可实施第三次除颤,电能为360J。在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基础上给予患者药物复苏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推注肾上腺素(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 Gmb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 H20030575),1mg/次,3-5min/次,并静脉滴主阿托品(河南普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819),1-2mg/次,15-30min/次。

1.3 观察指标

①总结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成功:患者治疗后心跳恢复正常,面色红润,出现自主呼吸,瞳孔缩小,出现对光反射及眼球活动等。失败:患者治疗后心跳、呼吸、面色、瞳孔、意识等均未恢复[2]。②根据患者院前急救效果进行分组:成功组、失败组,总结两组患者的抢救期间相关指标(猝死前拨打120发生率、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发生率、猝死发生至开始胸外按压时间、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电除颤时间、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差异性。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猝死发生至胸外按压开始时间、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电除颤开始时间,t检验。用率表示猝死前拨打120发生率、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发生率,χ2检验,P<0.05 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分析

92例患者中院急救成功20例,失败72例。院急救成功率为 21.74%,失败率为 78.26%。

2.2 患者的抢救期间相关指标状况

20例成功组中猝死前拨打120患者17例,72例失败组中猝死前拨打120患者仅为15例。成功组患者中猝死前拨打120发生率85.00%明显高于失败组 20.83%,χ2=28.410,P=0.000。

20例成功组中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19例,72例失败组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仅为41例。成功组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发生率95.0%明显高于失败组 56.94%,χ2=9.993,P=0.002。

成功组患者猝死发生至开始胸外按压时间、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电除颤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与失败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下表1。

表1 患者的抢救期间相关指标状况(±s)/(min)

表1 患者的抢救期间相关指标状况(±s)/(min)

组别例数(n)胸外按压持续时间成功组失败组t值P值2 0 7 2猝死发生至开始胸外按压时间3.0±0.9 7.1±2.1 3 9.2 2 6 0.0 0 0 2 1.2±8.4 3 0.2±9.8 9.2 2 6 0.0 0 0猝死发生至开始电除颤时间2.9±1.2 6.5±2.5 2 5.8 3 2 0.0 0 0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8.1±1.8 8.3±2.1 0.9 5 7 0.3 4 1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猝死患者急救的重要过程,由于猝死属于突发状况,患者病情严重,常出现呼吸、心率、意识等异常,死亡率高。对猝死患者而言,院前急救是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促进患者病情平稳,以便患者实施后续治疗的基础。猝死患者以无自主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为主要表现,心跳停止后将会影响患者机体血液循环,导致患者脏器、脑部血供异常。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3s将导致患者头晕,心跳停止20s将导致患者晕厥,心跳停止40s将导致患者抽搐,心跳停止6min将引起脏器损伤、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处理不及时将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及早恢复患者心跳是临床治疗猝死的关键。

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复苏是猝死患者较为常见的急救手段。心肺复苏是采取心外按压手段辅助人工呼吸促进心脏重新搏动的基本手段[4]。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的重要因素,实施早期电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其要点是通过一定强度的电流使心脏全部心肌瞬间除极,消除室颤波并使心律重新转窦[5]。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增加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改善机体灌注状况,减轻机体损伤。阿托品为M-受体阻断剂,可解除血管痉挛,使心搏加速,促进呼吸中枢兴奋。本研究中患者院急救成功率仅为21.74%,史新平[6]的研究中成功率为14.29%,也较低,说明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效果不佳。本研究中成功组患者猝死发生至开始胸外按压时间、胸外按压持续时间、猝死发生至开始电除颤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说明实施及早救治,及早恢复患者循环系统是提升急救效果的关键。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猝死至开始人工呼吸时间对比无差异,说明在猝死患者急救中需将恢复患者循环系统为首要目标,患者呼吸系统的恢复时间对抢救效果影响较小。成功组患者中猝死前拨打120发生率、急救时相关人员分工协作发生率明显高于失败组,说明早期急救、急救时分工协作是影响急救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上,猝死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院前急救时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辅助治疗等相关急救方式治疗的成功率较低,而患者急救成功率与是否实施早期急救、急救时相关人员是否分工协作存在关联,因此未来需进一步加强猝死先兆评估宣教,以便患者及家属及早求救,尽早获得急救;此外,医院需加强相关急救人员的培训,合理分工,加强团队协作,以便提升急救效率及效果。

猜你喜欢
持续时间心肺状况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