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起波
摘 要: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自主探究同样离不开教师适当、适时、有效的引导。教师对课堂充分的预设和课堂随机生成的灵活把控,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特征学生的有效方法去引导学生,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适时;适度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如果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一次适当的引导、巧妙的点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就在于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又要适时、适当、适度地进行引导,真正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文结合一些自己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展开,发表一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趣味引导,激发“趣味点”,使学生想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彩的导入,趣味十足的课堂,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奇、亲近的感受。有效的引导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极大地促进他们心情愉悦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猜谜、游戏、设置悬念、“情境串”等形式来引导,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适当引导,找准“知识连接点”,使学生易学
教师要选择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和能力提升处进行适当引导,通过有效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会学,都学得会,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我在教学中提倡面对不同学生分层引导,特别是教学重难点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处。
例: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下册7《运白菜》中的一道练习题。
本人在开始教学时很重视帮助学生理解“里程表读数”的意义,但在课上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无从下手,特别是完成第(3)题五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928千米或928-162=766千米。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
笔者调整了原先无序的教学预设,进行了重新设计后,借助与前面“尺子”之间的联系,再次进行试教,分步驟实施:
(1)从尺子的“0”刻度(起点)开始量,铅笔的笔尖(终点)指向哪一刻度,铅笔就有多长。
(2)从尺子中途刻度开始量,铅笔的长度就是“铅笔的笔尖(终点)所指的长度”减去“尺子‘0刻度到铅笔(起点)的长度”。
通过这个对比练习,我再让学生比较和本题的内在联系,大部分学生很快否定了928千米。接着我再顺势问道:它的“起点”是多少呢?最后帮助学生理解其实里程表读数的表格也是一条变形的测量,只是这种测量变得更加抽象了。
本案例中教学时通过尺子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住了知识的脉搏,复习、引进、研究了尺子的测量问题,寻求了习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层次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适时引导,选择“时间点”,使学生会学
数学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都有其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学中的“导”要把握好引导的时间点。要在学生有所悟,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上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情境;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上要讲究适时,准确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开“窗户”,让探究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适度引导,找准“着力点”,使学生多学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要把握“导”的程度,“该出手时再出手”。引导要做到适度,就需要对“该追问则追问,该启发则启发,该控制则控制”的引导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适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学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探求知识的本质属性与原理,连接新旧知识之间的关键点。构建起知识间相互发生、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控引导的“度”,找准引导的“着力点”,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多学。当学生的自主探究有障碍时,教师应发挥主导的作用,通过适当、适时、适度的引导突出重点、降低难点,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这样可以让教师教得更轻松,让数学学习更富有生命力,使“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只有我们的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我们的教师才会在教育的这份“责任田”里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倪晶.数学教学:引导主动学习,促进和谐发展[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2]党筱慧.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发展,2014(1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