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微课程:面向学生的品质表达

2018-12-01 06:10
江苏教育 2018年8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家校合力、协同育人是当下的教育共识,作为学校,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家校协同教育的活力。通过合作,家校共育,以问题导向实施价值引领,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借助“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学校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鼓励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关注教育小现象,从学生微问题着手,开展微研究,开发小策略、设计小体验、积累小故事,开发一系列时间短、内容精、情境化的“微课程”,并上传到e平台共享,大家自主学习、自觉交流,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提升家校协同共育内涵品质。“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的建设促使家庭教育由保守型、单向型向开放型、智慧型转变,有效促成家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共育共生。

一、聚焦现场:课程盛宴带来的震撼

2017年11月23日清晨,如师附小校园内人头攒动,来自江苏各地的500多名专家、教师齐聚这里,观摩2200多名附小学子的“大成小秀·微课程全员展”。

当古老的编钟敲响,五年级学生的“诵读迎宾仪礼课程”首先亮相。大成殿正前方,身着古装的学生列队肃立,清脆的童声传颂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迎宾词;殿前东西两侧,十多个学生学习小组通过一个个生活故事,为来宾阐述广场石板上雕刻的《论语》语句的内涵;大成殿两侧的走道上,几十个学生挥毫泼墨,书写着《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阐述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诵读迎宾仪礼课程”,钟鸣鼓乐,琴瑟和鸣,给人思接千载、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移步大成殿后的岸佛运动场,一、二、三、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的“微课程”教材,向来宾展示。童诗、童谣,是最美的语言、最奇的想象,一年级学生将自己背诵或创编的50首童诗、童谣的目录制作成卡片,同学间互相分享诵读;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二年级的学生把75首必背古诗和绘画、音乐融合在一起,用心灵吟唱出来;三年级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成语的意蕴,并用图画的方式诠释出来;六年级学生以圣贤为师,与经典同行,每人潜心阅读一本书,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用拉页、卷轴、口袋书等自己喜欢的形式,精心制作“大成小书”。这样的“沙场秋点兵”,是一堂宏阔的文化大课,是一方绽放灵性、展示自我的舞台。

踏上岸佛运动场西侧的银杏大道,犹如进入了一个热闹的特色风情街,道路两旁,四年级数十个学习小组正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童眼看如皋”的研学成果:学生们有的用一本本游记介绍家乡如皋的古迹、美景,知历史沧桑、叹岁月变迁;有的用图片、书签、作品介绍家乡的历代名人,赞名人卓越成就、激奋发图强之志;有的请来家长、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有的带来家乡的长寿食品,一边介绍一边请来宾品尝,奏响了舌尖上的乐章……这样的“乡土微课程”,是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载体,也是他们健康自信的品质表达。

一位专家说:“这样的微课程展示非常有特色,富有时代感,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概念非常契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如师附小在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方面探索的脚步是非常坚实的。”

一位观摩教师说:“当我走进这个校园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操场上孩子们那整齐的诵读声和个性化的课程呈现形式深深震撼了。在银杏大道上,看到孩子们各种精彩的微课程展示,我兴致勃勃地接受了孩子们邀请,品尝当地的美食,玩起了可爱的手偶,那一刻我都感觉自己成了孩子,而孩子们却成了我的老师。我想,在这个校园里面的孩子一定是非常的快乐,他们所传承的是中国文化,是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所以这些孩子非常阳光,非常快乐,也非常的自信、大方。我想,孩子们在童年时代应该过一种怎么样的学习生活,这应该是一个典范。”

二、回顾历程:课程征集达成的多样方式

其实,“大成小秀·微课程全员展”只是我们学校“家校共育”微课程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我们开发微课程的勃勃生机。可以说,自申报项目以来,我们就一直倾情投入其中。从哪些方面开发微课程?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呈现?2017年5月,我们分别组织了学生、家长、教师展开好几轮探讨。

一位班主任说:“每天清晨,我们全校51个班的学生在大成殿前轮流晨诵,各个班级都精心选择中华经典篇章,组织全班精心准备,用新颖的形式、饱满的情绪传递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当孩子们伴着朝阳走进校园,走过巍然屹立的大成殿,齐声诵读时,我们都会驻足聆听。如果把每个班的诵读拍成微视频,让大家回放、咀嚼,应该可以放大晨诵的影响,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濡染、呼唤。”

一位家长说:“我读过《傅雷家书》,那一封封深情的家信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我在清新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启迪。所以,从儿子三年级起,我也尝试给他写信,进步时为他喝彩,遇挫时为他鼓劲,孩子每次读了我的信也很感动。他把这些信都好好地珍藏着,还时常打开回读。他开玩笑说,这是我给他的‘传家宝’。我觉得,家书里有最真、最深、最久的情,是极有温度的教育载体。”

一个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女生特别喜欢用橡皮泥捏东西,还用它们创制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特别爱玩溜溜球,能玩出很多花样,让人惊叹;还有一个男生,特别喜欢做科学小实验,经常带一些小物件来给我们演示,我们都非常感兴趣。如果让这些有特长的同学来介绍自己的绝活,我觉得大家一定会喜欢。”

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逐渐明晰了项目开发的内容和形式:精心选择能直抵儿童内心世界的篇章,制作“百段语音视听”;关注学生生活,精选素材,拍摄“百部微型电影”;用名人家教、身边的亲子教育案例制作“百本成长手记”和“百封亲子家书”;围绕家校共育中的相关核心话题,邀请专家、教师、家长、学生,面对面对话,形成“百家共育访谈”;引导大家用发现的眼睛,挖掘花草树木的内涵,解读人文景观的意蕴,构建“百个物型课程”;亲子、师生真实展开体验活动的“百项情境实践”;确立如“朗读者”“生活中的数学题卡”等小主题、小项目,开展“百场大成小秀”;通过讲述、访谈、微电影等方式,形成讲述学生成长故事的“百名大成学子课程”。

有了清晰的方向,接着就是激发全校师生、家长参与微课程资源开发的热情,引导他们投入到自动自觉的开发活动中去。2017年6月1日,六(3)班小轩展示了第一个微课程,他以自己的一个小发明为素材,呈现了“‘充气式瓦楞’多功能雨衣诞生记”微课程。

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雨衣积水给出行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危险。怎么解决呢?学校大成殿的瓦楞屋面给了我灵感。我首先想到将海绵切割成海绵柱,用胶水粘到雨衣上,利用海绵柱形成的凹槽导流,很好地解决了积水问题。但是我发现,这样的雨衣不方便携带。奶奶的充气颈椎牵引器又给了我灵感,在爸爸的指引下,我到雨衣厂里用高频热合机做了气柱,并用魔术贴粘合,测试结果非常好。这时,爸爸又启发我思考,能不能发挥气柱的作用,实现雨衣的多功能?于是,我想到将雨衣收纳变成自行车或电瓶车的坐垫。现在我又在寻找更合适的材料,争取让雨衣更轻便,收纳成坐垫时能承受更大压力。”

流畅的讲解,加上一幅幅图片、实物演示,小轩的这个微课程不仅清晰地展示了项目背景、实践改进过程和发展前景,而且让全校师生感知到,这样随机而生的微课程,无比鲜活,有心人皆可做到。于是,有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产生了深厚的探究兴趣,他就围绕某个字,查阅资料,了解它的字源字理、演变过程,再通过图片、故事等演绎出来,形成了系列课程“跟我认识字”;有学生喜欢游学,总能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当有独特感受时,他便会用变化的黑色线条描绘出美丽景观,旁边配上一首创作的小诗,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游学课程“出发吧,两颗牙”。透过这些极具个性的特色微课程,不仅教师、家长可以触摸到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启发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更好地规划未来生活。

2017年国庆假期前夕,学校德育骨干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制订假日微课程清单,在一番碰撞后,我们的清单出炉了:精心策划自己的假期生活,安排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拍下现场快乐的画面,进行“我的假期这样过”的图片展示;寻找在某一行表现出色的家乡达人,通过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感悟他们的创业精神,进行“家乡达人我推荐”;结合“万师访万家”活动,就某一话题与家长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的成功家教经验,解决他们的困惑,进行“共育访谈”。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自选一项参与,这样的“菜单自选”把课程资料征集的过程,变成他们自主探究、自动吸纳、自能生长的真实天地。

此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科教学、级部活动、学校专题相结合,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主题研究项目。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满怀期待,我们进行一次“致我进入小学的宝贝”书信征集活动;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家长心中多了一份担忧,我们就进行“明天,你们即将毕业”家书征集活动;家乡如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就引导学生利用假日,开展“最美瞬间”摄影活动,让文明行为在镜头里定格。这样的“主题驱动”,让大家围绕相同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最终汇聚在一起,大家对主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更深刻。

三、聆听心声:课程学习引发的悄然生长

创建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网络平台,是项目得以开展的保障。我们请相关软件开发人员以及学校项目团队的教师组成软件开发团队,根据项目计划策划并创建平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1个月的时间我们的“家校共育”e平台就建成了;3个月时,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我们各个项目组精心评选,选择500个具有代表性的、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课程资源,上传到了微课程e平台。

为了检测平台质量,确保完美呈现,我们没有草率开放平台,而是请“先锋队”进行一个星期的学习测试。我们请每班推选一些有责任心的家庭,先行登录微课程e平台,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最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并写下自己学习的真实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一个星期后,“先锋队”提交了自己的阅读感言,他们这样写道:

迫不及待地打开页面,顿时被其丰富多彩的板块给吸引住了。首页的设计就给人以温暖清爽的感觉,母校的全景图、卡通的背景、动漫的文字,使得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清新的孩童智趣相得益彰。各板块的界面摆布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各板块的内容设计也独树一帜,涵盖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微课视频”,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语音视听”,是彰显才艺的大舞台;“微型电影”,是多彩生活的万花筒;“成长手记”,是美好回忆的记录库;“亲子家书”,是寄托大爱与期望的温暖臂弯……

平台内的十多个专栏,把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的专业讲授,学子的多才多艺,家长的全力配合,让我感受到一股凝聚力,这样的凝聚力通过平台传达出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此出类拔萃,这是一种表率,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激励。

这些真实的评价和建议,犹如一缕暖阳,照亮了我们微课程e平台建设前行的方向,那就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关注品格提升。我们根据家长和学生反馈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努力让e平台页面设计更美观、功能更强大、查阅更便捷。平台建设更新完善后,我们通过“告家长书”,向每一个家庭说明“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开通的意义、具有的功能、登录的方法、阅读的要求,然后全面开放。

我们把每周三作为固定的亲子微课程学习日,有时是统一专栏,有时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学习。固定学习与随机学习相结合,既方便了教师组织专题研讨,又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每个家庭亲子学习微课程时,可以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感言,还可以对微课程资源进行星级评价,学校综合大家的评价,最后评出“最佳微课程”资源。

此外,我们还根据微课程不同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师生、亲子学习活动。每周三下午,开辟“家长讲坛”,邀请家长轮流到孩子所在班级讲授某一微课程,让家庭和学校成为一个团队和整体,这种形式变换的是执教教师的身份,但不变的是“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的目标;每周的晨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微课程,轮流登上讲台,与伙伴共同学习探讨;利用信息平台,让亲子共同学习有关微课程,并在线围绕某一话题发表意见,实现亲子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大家在碰撞中深化认识。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始终既重视引导学生“知”,也不遗余力地促其“行”,最终实现从文本走向人本、从独白走向对话、从知性走向理性、从灌输走向涵养的转变。我们真切体会到,“家校共育”微课程e平台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形成丰富的资源库;能够科学整合学习形式,动静结合,互动生成;能够有机整合课程,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得益彰。可以说,这一平台激活了更多人自我生长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家长、学生在这里获得共育智慧和生长智慧;这一平台让大家交互推进、生成共享,实现了“基于事实的课程”向“基于实践的课程”的转变;这一平台让每一个人拥有主体感、创造感、满足感和价值感,从而产生再次挑战、不断创造的勇气。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家校
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