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德育“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标签却给人更深的印象。究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学校德育工作存有应付现象之外,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对德育的误读。
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做成一个人”,其中的“做”是关键,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我们要成为一个人,就必须注重人的实践性,讲究“做人之道”,学校德育的核心要义就是帮助儿童领悟并践行“做人之道”。
环顾当下,学校在德育方面有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过度追求“做事之道”的价值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要有事做,面对学科教学的鼎盛,才会有“忙起来不要”的失落;因为要做成事,面对学生日常言行的不济,才会感叹德育的无力。众所周知,做事讲究的是效率,做人讲究的是品位。自古以来,德以律己,法以律人,如果把学校德育放在“做事之道”的逻辑中思考,社会的“做人之道”在学校中就容易被简化,甚至被异化为成人道德规范的强加,少数领导者的道德便会“挟学校以令儿童”,反而成了对儿童的“私刑”。如此,“做事之道”的学校德育越是繁荣,越是对道德教育的遮蔽。
可见的德育,不是说过往的学校德育未曾被看见,而是在“做事之道”的学校德育下,过度的喧嚣、虚妄的形式等掩盖了德育本真的“可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见的德育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回归“做人之道”的本位,让道德在师生的校园生活中真正发生,让“做人之道”对所有人“可见”。
可见的德育,需要儿童的重新发现。“做人之道”必须是人的在场,儿童不是“神性”的存在,所以,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要成为完美的人;儿童也不是“物性”的存在,所以,不是所有的儿童都可以通过灌输被塑造。儿童是一个真实的、能动的且个性的存在,这就意味着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围绕儿童生活世界开展,力图为儿童创建可以感受到的道德生活。
可见的德育,需要教师的身份重构。教师要摒弃道德制高点的控制者身份,成为道德的修行者,以律己的德行成为儿童寻求做人之道的示范。同时,教师还要摒弃圣人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功过得失,以平常之心悦纳自己,从而悦纳儿童,实现师生校园生活中的道德共进。
可见的德育,需要学校的空间重塑。学校不是说教的机器,更非抑制德性生长的“监狱”,它应该成为师生道德交往的生活场,以物的温润、课的涵养、事的公允、人的德行,营造出适合师生道德行走的公共空间,实现以文“化”人,以德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