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益

2018-11-30 09:15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小学姚奉成
数学大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交流思维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小学 姚奉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学习方式,一般认为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因此,努力改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积极创造条件,改进学生的学习力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恰当组织实践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的内化过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鲜明的表象,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组织实践操作呢?

1.选择适合操作的教学内容

起始概念的教学、抽象的算理算法的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及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把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使学生手脑并用,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移、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既巩固了所学的旧知,又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用语言把操作所感如的东西正确表达出来,才是对知识的正确掌握。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让学生讲述操作的过程,共同探究操作的结果及操作的依据等,把“操作”和“语言”相结合,可以检验操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检查操作的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同步发展。如在上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先从平行四边形过定点的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直角三角形和梯形两部分,再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移到梯形的右边,直到两条斜边重合,拼成一个长方形,再组织讨论: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何变化?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让学生把感性经验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注重对实践操作活动的指导

小学生年龄小,数学经验少,实际操作能力也有限,抽象出的概念也缺乏科学性,教师要在操作前提出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及思考问题,操作时要注意巡视和耐心引导,操作后要注意总结出知识点,切实提高操作活动的实效性。

二、积极倡导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中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交流学习应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活跃,效果显著。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可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形式,而生生合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生生合作一般采用4~6人的小组形式,由于年龄相仿,目的单纯,易于合作,再加上教者的指导,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等不同的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展示的机会,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中逐步提高,也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把握交流学习的实际

产生疑难时,小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

在辨析知识时交流。这种交流可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易混知识及相近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题多解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可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总结概括时与人交流。此时的交流利于学生抓住事物属性,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

3.给予恰当的评价

恰当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时可以几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成功不分大小,只要有点滴进步,就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我行,我能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三、引导学生目主探索

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1.激发探索动机

教学中的导入阶段应有趣味性,既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要富有知识性。讲故事、猜谜语、做实验、表演、多媒体课件等已成为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从故事引入:有一天,大猴子做了三块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份,分给猴1一块。猴2见了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两块!”大猴就把第一块平均切成了八份,给了猴2两块。猴3嘴更馋,连忙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大猴就把第三块平均分成了十二份,给了猴3三块。同学们,你们认为谁吃得多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组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且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提供探索的空间

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生活和知识积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自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观察、实践、操作的内容,而且还处处留下独立思考的机会以及探索、求异的空间,如“试一试”“想一想”等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培养探索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在学习了“数的整除”后,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在5、10、25,45、49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出为什么。”学生思考时依据不同的标准积极思维,将数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进行辨析,很好地深化了所学知识。

3.运用不同的探索形式

主要形式包括:独立探索、同桌交流、小组探索、全班研讨,师生共同探索等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内容采用某—形式或几种形式交叉运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从关注人的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积极研讨、实践,从而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交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