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法升级

2018-11-30 07:08王洪春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法鸭子情境

□ 王洪春

数学学科有自身特点,具有较强实用性,概念理论知识内容相对较多。要想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特色,将数学知识点落实到位,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针对性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结合例题,消化相关理论知识和做题方法技巧。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讲解的思维定式,才能激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热情,由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意识

2017年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强调教学生活化、人性化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应成为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迫切需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有所感的境界,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改力荐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学导入的单一化,根本不需要设置情境,直接切入效果更好——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更需要教师创设特定情境,尤其是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关注力。

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减法》时,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高涨。因为之前学过万以内数的加法,所以学生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这道生活化的题不仅要融入之前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也渗透了进来,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对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这一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想彰显数学的生活特性,教师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授课中,新知识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若教师能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活动,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循序渐进指导,迎合学生认知特点

“标准”明确指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少讲少说,注意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可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但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认知发展不够成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较肤浅,缺少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更新自我认知、摆正位置,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从中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之处,然后制定针对性指导策略。

学习 《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认真地观看,在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这个小片段中,有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取明确认知。当然,有的学生混淆线段和射线的概念,没能做出正确判断。这时,教师可以给出概念的具体解析。学生在聆听中获得感知。接着,教师给出练习题。做对的学生,自主学习“角”相关知识,做错的学生,教师让学生自主探讨,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这样的引导,全体学生对上述概念都具有较清晰的认知。再学习 “角”相关知识时,教师出示引导性的问题:“角是怎样组成的?每个角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它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上述问题具有渐进性,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师引导的一种方式,利用具有渐进性质的问题,教师可以成功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

教学指导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秉承 “循序渐进”原则。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同一知识点的认知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特点,教师要适时给出引导意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问题本质,触摸学习核心。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探知数学问题,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更多崭新认知,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三、组织制作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特定规律,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同,教师要在综合考量、评估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升级教法学法。在教法筛选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水平,注意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制作活动中,形成对新事物的感知,了解相关知识点,逐渐完善认知体系。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具有自身特点,知识点枯燥乏味,学习内容较零碎。为了教学过程的高效、科学,教师可以借助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中蕴含的乐趣。

学习 《观察物体》时,教师由《画杨桃》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在聆听中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这一结论。接着,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将图形涂上颜色。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动手制作。有的学生制作正四面体,并将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教师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上方等具体方位观察正方体,并做出判断:这个正方形到底是什么颜色?从正面观察,学生看到的是红色的正方体;从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是黄色的正方体;从左侧观察,学生看到的是蓝色的正方体,从右侧观察,学生看到的是绿色的正方体。在制作正四面体的过程中,学生对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了解,学会感知事物不能只从一个角度观察,由此,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在数学教学的内容中,相当多的内容可以进行实物制作。教师要充分地把握这一点,在实践操作中组织好制作活动,及时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在制作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对具体知识点也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动,学习的过程变得更顺畅、自如。

四、一题多变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马斯洛认为:“思维是创造力产生的核心,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实现教学升级的重要渠道。教法的创新升级只是相对传统旧做法而言的。教法升级并不只要改变形式,更要改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沿着多重思维,寻找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发现事物本质。不仅如此,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思维有很大帮助,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学习 《四则运算》时,教师由一个例题导入:“小明的爸爸是养鸭高手,鸭棚里现有180只鸭子,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小明爸爸决定从外地进一批质量较好的小鸭子,第一次进56只,可是其中5只染病死了,第二次进72只,其中8只染病死了,请问,现在小明爸爸的鸭棚里一共有多少只鸭子?”这样的运算相对简单,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讲解。有的学生先将第一、二次剩余的鸭子数计算出来,然后再运用加法将鸭子的数量计算出来。还有的学生将两次染病死亡的鸭子数加起来,用所有的鸭子数量减去染病死亡的鸭子数。虽然学生运用的方法不同,但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学科,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学生不局限于单一角度和方向,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迎刃而解。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强化一题多变的训练。许多学生缺乏发散思维能力,例题讲述的是一种方法,练习题稍微一变,学生就会感觉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样的现象较普遍。教师要借助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维的变通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因教法多元化而精彩纷呈,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筛选契合度更强的教法。教法创新是确保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意识;循序渐进开展指导,迎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组织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感知、体验;设置多样化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制定针对性教法后,教师要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教法的价值,从而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教法鸭子情境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实战视角下擒敌拳教学教法路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鸭子
一头鸭子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