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立宏
屈指数来,在不知不觉中,从教已近40年,我差不多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40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变化历程——从个人对专业发展之路的独自苦苦摸索,到教师专业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各级教学业务指导部门和名师一路引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悄然完成了一轮涅槃之旅。
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首批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20世纪80年代初走上教育岗位后,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便是“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是在经历职业之初的好奇感之后,便陷入了对这一职业的厌倦与惶恐之中。幸运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伊始,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工程也随之全面启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即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以学历补偿教育为核心,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函授教育和脱产进修、社会自学考试和教师自学考试等,多管齐下,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整体水平有了初步提升,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全国各地推进了小学教师学历中师化、初中教师学历大专化、高中教师学历本科化的 “学历达标工程”,而在各地完成这一基本目标后,各学段高一级学历的教师教育迅速启动,中小学教师中的本科学历比例逐年提高,更多地区把教师的学历提升目光聚焦到了研究生教育层面。正是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我也先后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班”和 “研究生学历班”的学习,取得了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文凭。
可以说,学历补偿与提升教育是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各地教师教育的主旋律,这一教育举措较好地夯实了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师学科教学中的本体知识基本功大大增强,这一维度的教师素质提升也为全国范围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教育现代化工程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从21世纪初,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并且,校本研修推动着教师专业发展紧贴日常教育教学实际,紧扣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而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内容与形式——校本研修使教师专业成长告别了单一的学历补偿和提升教育思维和教师被动学习的模式,它更好地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精神生活状态,关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整合联动,关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改进与课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此后,自21世纪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10多年间,校本研修逐渐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研组文化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活动创新以及广大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历程中新的主旋律。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得以全面启动实施,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有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命题与实施保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04年3月正式下发 《关于开展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通知》,在评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105份材料的基础上,决定首先确立84个县区作为全国首批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县区,并鼓励各地继续争创,滚动推进。从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在上海市的青浦、静安、普陀、浦东、徐汇、长宁、金山、宝山区率先进行了校本研修 “8区联动”的 “上海实践”,由上海市教委领导主持,市教科院与8区教育局签定合作协议。上海市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实践也因此在全国独树一帜,共同引领着全国范围内校本研修的深入推进与高品质实施。
作为上海市校本研修8区联动专业引领团队的一员,上海市长宁区创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按照“现状调研——活动创新——文化再造——制度建设”的项目推进思路,有效地从区域及中小学校实际出发,从解决教学实践以及学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有效推进区域和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给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共同见证了区域内外一批批学校的崛起、一批批教师的成长。围绕区域推进校本研修的主题,2006年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 “基于 ‘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此后,经过上海市长宁区初中十六校共同体所进行的校际研修探索、长宁区22所基层学校进行的基于“关键教育事件 ”校本研修探索,区教育学院与区域内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共提炼 “关键教育事件”个案 31个,初中十六校精选了个案 100个。这些个案主要围绕新课导入、课堂活动、突发疑难、情境教学、课堂细节、动态生成、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探究学习、课堂调控、后进学生、设计铺垫、学习兴趣、语言准确、设计提问、教师机智、教学管理、情感教育等18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展开,该项目顺利结题,并于2014年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首先,依托校本研修立体推进的三大框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区域及学校教研组活动建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这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自觉地成为校本研修实践中的主人,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投入,看客身份变成了深度融入,中小学的教研活动问题与主题生成完全源自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因此真正地关切教师的需求,澄清和排解了一线教师的教学困惑。
同伴互助使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成员、学校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更好地关注身边的教学同伴,通过正确认识教师彼此因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而客观存在的差异,并利用彼此间的教学经验差异、专业知识差异和教学水平差异,从而更好地凝聚在校本研修的旗帜下,共同追求教学专业的成长与进步,开展真诚的互帮互助研学活动,彼此间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专业引领既体现在对外部专家资源的引进利用,使校本研修实践走出 “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尴尬,同时也突出鼓励校内教师彰显个人教学实践与研究之长,在校本教研等研修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其次,将 “关键教育事件”研究方法引入校本研修实践,解析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与艺术,探寻中小学教师教学专业成长路径方法。
在顾泠沅教授的指导下,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和较为全面深入地针对 “关键教育事件”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名教师和学者,我从强化校本研修实践中的关键教育事件解析入手,积极引导中小学教师关注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若干能有效强化当事者 (或者参与者)的原有教育认知、或引起当事者 (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这些 “事件”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通过对 “关键教育事件”的捕捉与分析,发现稍纵即逝的若干看似平凡普通的教育事件中所富藏的价值意义。
再次,探索 “区校合作项目”为载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新路,校本研修助推教师深化课程实践、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科学管理与可持续性发展。
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团队共同开展紧扣学校 “教学改进”“课程建设”而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实践,从2011年开始,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实施区域内的 “区校合作项目”。所谓“区校合作项目”是指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搭建平台,采用项目管理与运作的形式,加强区校合作联动,区级层面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团队提出的教学研究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并加强关键节点的过程管理,组织专家进校指导与现场对话,所有项目均聚焦 “教学”与“课程”,以一年时间为周期,贴近课程开发与建设实施的实际,选择切入口小、基于校本和教育现场的真实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如果是需要较长研究周期的大型项目,则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按年度确定研究主题、申报具体的研究项目。区校合作项目有效针对当下本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中心,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同时,项目关注实施过程给教师带来的体验,关注行动方案的细节,关注责任与目标达成,核心是关注并促进基层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区课程管理与指导中心建立后,区校合作项目的实践更是成为了本部门的一项常规和重点工作。自2011年以来,每年一轮项目启动和总结,连续8年共对358个专题教学改进和课程建设的区校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践,开展区校合作项目实践,创新和深化实践了中小学的校本研修,也使中小学校及广大一线教师的校本研修实践更加贴近教学实际,聚焦真问题,显示了 “接地气”、富有实效的项目实践研究的优势与魅力,从而较好地促进了区域内学校教师更好地聚焦“教学”与“课程”,这一工作也成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虹口区教学工作优化与创新管理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废墟上重建,教师专业发展也从一张白纸升格为一页页绚丽灿烂的图画,通过提升教师素质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从学历补偿和学历提升,到校本研修的常态实践,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内涵不断充实,我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专业视野不断拓展,基本功不断夯实,对教学专业成长的主动追求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十分充实丰富,在近4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伴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的脚步一路走来,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给我不辍实践和研究的土壤与动力,不断丰富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之旅则让我始终与时代同行,感受到的是个人及团队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满满幸福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