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志强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校长如果不注重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忽视自己的人格修炼,仅依靠上级赋予的 “职权影响力”去管理学校,就很难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校长专业水平的提高,是校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作为校长应该具备的职业知识,形成相应能力,进而逐步适应校长岗位、胜任校长职务、提高校长专长,不断达到得心应手、卓有成效的工作的动态过程。一方面,校长首先是个教育者,他的专业素养中,起码应该具有作为教师身份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即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否则将无法取得教育教学话语权,无法就教育教学问题与教师展开对话;另一方面,校长角色主要是管理者,其基本素养中,最重要的是他作为校长身份所应具备的领导素养,即从事管理、领导工作的管理知识和领导艺术,这样才能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发现规律,看清形势,把握根本,统揽大局。
但是校长在日常管理中,是沟通社会、学生和家长的主要角色。同时,各种各样的会议更是牵扯校长们诸多精力,正所谓 “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校长们经常陷在文山会海中无法自拔,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忽略学校文化建设、忽视师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相左,与现代教育呼唤校长与学校师生之间建立新型关系相悖。
新形势下,校长应与时俱进,在管理者向服务者、指导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型中减少对 “职权影响力”的依赖,通过以下路径赋予校长角色的新内涵,从而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健康发展。
学校要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尽可能汇聚到学校中来,让不同的孩子能找到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1]校长应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如果校长仅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所教学科的专家,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好老师,而不是一位好校长。
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校长要努力避免 “外行”管“内行”的问题,业余时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科的基本问题、学科体系、主要脉络和重要思想,在做好某一学科专家的同时,努力做一个融会兼通的杂家。试想,哪个老师和学生不崇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校长,不热爱与自己有共同语言、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的校长?
如果校长能对各门学科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和见解,就会拥有与更多孩子进行心灵对话的 “通道”,就能让自己与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交流的话题。校长与学生思想的交锋、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敞开心扉,这样我们的教育管理就能够做到水到渠成。在此过程中,也能倍增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教育现代化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是有相当多的校长处在 “有文凭无文化”的境地,不懂现代教育理论,管理上粗放型的居多。[2]现在正处于日新月异、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代,校长作为传播文明的使者和学校发展的灵魂,自己如不“好好学习”,何来师生的“天天向上”!所以,校长要有一颗淡定的心、有一腔爱生的情。只有校长自己与时俱进,校长的这颗心与这份情才能在知识的滋养中拥有管理的张力,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学识的磁力。
学生在学校收获一份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拥有一个健康和阳光的心态。校长在教育实践中,应潜心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前沿理论;在与学生交流中,精心呵护学生的稚嫩而又敏感的心灵。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3]所以,校长在直面学生错误时,要仔细分析错误的成因,实事求是而又智慧地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孩子们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真正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尊严。
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4]美国著名教育家狄波拉·玛雅有一句名言:“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其实,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倾听儿童的心声,还应倾听老师的心声,只有倾听师生的心声,关注师生的心灵成长和心理需求,学校的管理才是 “走心”的管理,才是有效乃至高效的管理。
反观我们校长的管理实践,校长对于有形的手段或方式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与运用,而忽视了师生的精神需求。管理实践中,校长常常不能辩证地看待师生的错误,在老师和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客观分析错误的成因,不能正确研判师生错误的性质,常动用一些简单的手段,如动辄通报批评某个教师或者学生,个别人谈话、扣老师绩效工资……长此以往,师生会从心理上建立一种“防御机制”,采取消极的解释或者掩饰来应对校长的批评或惩罚,而不是真正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给学习和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不能把校长对自己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由此,校长和师生之间还会逐渐形成一种紧张和对立的关系。
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实现学校文化的落地,只有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自觉、行为自律、行为实践,文化管理才算是真正实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5]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旗手”和“先锋”,因此校长应该高度关注学校的文化管理,从培育学生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重视“身教”的重要性,着力打造自身的完美人格,用高尚的人格引领老师和学生,实现师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校长做学校管理工作,只有“革命”的激情和热情还不行,还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自己高尚的灵魂去塑造和影响更多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校长工作很辛苦,他们 “坚忍不拔”地做一些琐碎、繁杂的工作,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无一不是校长所要牵挂的分内事,无一不让校长 “牵肠挂肚”。因此,在直面学校庞杂的管理事务时,校长必须学会“弹钢琴”,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根据工作的性质,适当授权给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充分调动中层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事无巨细和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会让校长有分身乏术和心力交瘁的感觉。一方面,由于 “针尖只能一头快”,导致校长精力跟不上;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具体事件,中层领导出面去处理可能更加妥当。而且,校长适当的授权和放权对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大有裨益,从而有利于 “握紧拳头”,打造富有战斗力的领导团队。
当然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仅要注意摆正与学校中层领导的关系,更应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化程度高,但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我们的校长对他们人格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结合一些活动 “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哪些知识是该学习的,哪些行为又是该唾弃的,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校长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师生的血液之中,他们也会把校长对待他们的方式 “复制”到别人身上,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校长视野开阔、思想成熟、见地深刻,但我们的校长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如果我们校长在校园操场上向地面吐痰或与教师因一点 “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会给师生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一种真正有效的符合人性的制约,应当既能够约束人,又能够解放人。[6]因此,校长应该加强“慎独”或自律,通过高尚人格的涵养与打造,对老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杜绝对师生举止的误导。
从某种角度来说,校长是学生最值得效仿的榜样。学生观察成功的榜样并实施于行动,记录自己学习的进展,会增强自我效能,有助于维持学习的动机。[7]因此,要想让校园洋溢生机、蕴含活力、充满温情,校长自己心里必须充满阳光,业余时间里要锲而不舍地学习,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唯其如此,才能让师生们的心灵得到润泽、品行得到优化。
学校管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8]校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师生精神世界和言行举止有特定的影响。因此,校长要想扮演好 “教育家”角色,就应在治学中修身,在立德中树人,用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去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生态。校长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远的专业追求,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职业担当,从而带动全校师生自觉追求优秀的品行、优良的人格、优雅的心态。唯其如此,学校才会成为师生心灵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