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添生
强省优先兴教。自古以来,江西就是 “文化之邦”,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1978年江西省普通中小学教师近28万人,历经改革开放40年发展,2017年中小学教师为40多万人,增长率为44.49%,形成普通中小学与各类教育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各项教育工作跨入全国中上行列。2017年江西省人均GDP为45187元,在31个省市区里排位20名,比全国人均GDP(59660元)少14473元,是全国的75.74%、浙江人均GDP(92057元)的49.09%。江西在没有进入工业大省、经济大省方阵的情况下,如何支撑起庞大的中小学教育队伍?兴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经济并无优势情况下,江西却建设一支40多万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支撑710多万人的中小学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教师素质令人担忧。改革开放初期,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素质参差不齐。小学、初中、高中学历达标率都不到40%,甚至出现小学毕业教小学、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的尴尬局面。特别是民办教师成为小学师资中的 “主力”,上百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位学历达标的公办教师,其余均是学历不达标的民办教师,教学点几乎是民办教师,担任两三个年级复式班所有课程的情况屡见不鲜。初中与高中也有不少学历不达标的民办教师。在这个人数缺、学历低、素质差的阶段,当务之急就是补足数量、提升学历、抓好基本功等,由此提升教师素质。
1977年恢复高考,高校与中专学校先后恢复招生。1978年开始,各县陆续创办教育学校,后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小学师资与校长培训。1979年恢复的江西教育学院主要培训高中师资与校长。各地区先后建立的地级教育学院主要培训初中师资与校长。当时江西省全日制中小学师资教育实行中等、专科和本科三级师范教育体制。省地县三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分别承担高中、初中、小学师资在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合格证考试、自学考试、文化合格证考试、卫星电视学习、专业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竞赛等活动,认真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从容应对1985年前后的小学生高峰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师资培养渠道不断拓宽。根据国家教委1992年 《关于加快中学教师学历培训步伐的意见》中 “建立函授、卫星电视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培训初中教师的办学模式”,进行学历教育培训——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教师培训工作中带有突破性的措施。面对急于解决的学历补偿、学历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师编制等问题,江西省采取“三沟通学习”等方式,解决教师的学历补偿与提高、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及其各种培训与竞赛等,由此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全日制民师班招考与在职选拔考试、综合考评等方式,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切实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20世纪末开始,师资培训迅速发展。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江西省三级师范院校向二级师范院校平稳过渡,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中小学教师学历不断提高,平稳度过2003年前后的初中生高峰期。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江西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特岗计划”与“三支一扶”计划,致力补充乡村教师,启动实施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由此提升教师素质,积极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从2007年开始启动 “免费师范生”等政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了推进 “教育兴赣”战略,江西省面向社会统一招聘大量中小学教师,加大公开选拔乡村教师的力度,持续为乡村学校输送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师资。《江西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 “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根据实际需求加强 “本土化”乡村教师培养,单列男性乡村教师招生计划,逐步优化乡村教师性别结构,积极响应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号召,推出 “公费师范生”政策,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积极就读师范院校,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面对扩招以后综合大学非师范生考教师、三级师范过渡到二级师范毕业生的师范属性减弱、教育基本功不够硬的现状,怎么办?狠抓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师范属性、加强教育心理学知识培训、师德师风建设、职业思想教育、鼓励年轻人到农村锻炼与发展事业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夯实加强,相关政策规定的待遇与津贴补助务必扎实贯彻认真落实。
改革开放40年,教师质量不断提升。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面向综合性高校招聘中小学教师,大力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充分发挥省地县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对教师进行学历补偿与学历提高教育,抓好岗前培养与岗后培训、提升工作,注重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等新型学科教育,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特别是教师 “三字一画一话”基本功培训,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与运用能力。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 “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资源优势,加强 “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真正多管齐下地提升教师素质。改革开放40年以来,师范院校与教育部门主管的培训机构为提升教师质量做出巨大努力,教师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17年江西省小学教师22万余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到92.20%,中级以上职称的为47.66%;初中教师12万余人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4.39%,中级以上职称的为65.49%;高中教师5万余人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3.9%。可见,不仅提高了教师学历,更重要的是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大有长进,教育科研、教育创新能力明显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江西教师在全国各种竞赛中拿到的奖励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与职前培养同等重要。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速度不断加快,当今已进入 “慢进也是退步”、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知识更新、方法更新、信息技术更新、教育创新特别重要。所以,教师职业的职后学习、职后培训、职后提升特别重要——这就要不断地投入大量资金,确保师资经费稳步增长。
江西省财政虽然不尽人意,但历届党委政府、各地党政部门都能为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确保师资经费以及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不断增加。江西省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1980年为28886万元,1990年为96409万元,2000年为418990万元,2010年为4512587万元,2017年为9880000万元,2017年是1980年的342.03倍。为了提高教师待遇,实施班主任津贴,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吸引优秀教师长期留在农村学校任教;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消除教师收入的过大差距,保证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大致平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同时,积极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不断加大投入,仅2017年江西省在 “国培计划”项目中就投入资金11800万元,做到师资培养、培训经费持续增长,以及为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事物总是辩证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到一些现实问题,因为江西经济有待于加速发展,无形中给教育带来许多困惑:一是教师编制不足、科学动态管理不到位。没有按照要求落实教师编制与科学合理的动态管理制度,经多年努力解决了民办教师的“转编”问题,却出现不少代课教师现象。二是教师结构性缺失问题。随着课程与课堂改革、小班化教学趋势以及校本课程建设,出现男教师奇缺的性别结构不合理与学科结构性缺失现象,比如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缺乏。三是教师数量出现新一轮严重不足。大学校和大班额的现状、二孩政策的落实、行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高考改革的硬件配套与教师的增加等因素,导致江西省小学、初中、高中都要大量增加教师,必须尽早谋划。四是教师待遇亟待提高。待遇提高优先安排教师,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的政策要尽早落实。五是教师队伍素质亟须提升。确保教师 “编制充足,数量足够,质量优秀”,只有优秀人才当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深信,随着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江西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会更加强大,江西基础教育一定会为开拓富裕、美丽、幸福和现代化江西建设的新境界,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新画卷,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撑。
校长悟道
好的学校是什么?简要地说,好的学校,第一对人要好,第二要使人更好。学校是人成长的地方,学校是师生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教育要关怀人,解放人;关怀人的幸福,解放人的心理。
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起码要保护学生的灵性。教育是双刃剑,我们时时要警惕自己:我解放学生了吗?我使学生的心灵舒展了吗?我让他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创新精神得到生长、得到保护了吗?
创造适合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以尊重、自主、开明为基本遵循。尊重规律,尊重学生;使人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开明就是开阔视野,兼容并包,让每个人的创造性充分涌流。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力量,关于教师的发展,我觉得要建立核心的人文生态环境,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好的教育就是好的教师加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翟小宁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