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双语小学 汪婷婷
小学数学学科的拓展性作业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他以数学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从生活角度、实践角度以及探索的角度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设计出适合小学生的拓展性作业。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很容易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浓厚的好奇心的催促下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并且牢固记忆。例如,在学习“3的倍数”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趣味性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了3的倍数的基础上,尝试进行9的倍数的特点探究。这个活动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学生一听到这样的话题感到非常的兴奋,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直接宣布活动的规则:学生随机说出一个数,由教师来判断这个数字到底是不是9的倍数。在听到规则之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脑海中的数字,教师一个一个地进行判断,并且迅速、准确,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教师能够这么快判断呢?这时候教师再将刚刚学生提到的数字一一书写在黑板上,引导他们用之前学习“3的倍数”这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迁移,判断9的倍数,这样的设计就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要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例如,在学习完“圆的面积”这一节课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已知半径为3cm或是直径为10cm,求圆的面积的题目;给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布置已知周长为314cm的圆形水池,请问这个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提问已知花池的周长为50.24cm,现在要铺设一个宽度为5cm的花边,请问花边的面积是多少。确保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收获。
数学学科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适当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题,使得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让他们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小数”这一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上课之前跟自己的父母去逛一逛超市,看看那些带小数的商品的价格,例如,有的同学观察到一个水杯的价格是35.5元,一块肥皂的价钱是2.8元,等等,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在生活中原来是非常常见的。再比如,让学生在家称体重,观察小数点点在哪两个数字之间,将数学知识点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乘法表口诀”时,教师布置作业可以不局限于乘法表的考查,除了基本的乘法表练习之外,可以将加法、减法和乘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算,例如让学生用两种方式计算“7+7+7+3=?”学生很快就能够用加法的知识完成计算得到结果,在应用乘法的运算法则之后也可以得到“7+7+7+3=7×3+3=24”的结果,还有的学生进行了更加开放的思维,他说可以将“7+7+7+3”转变为“7+7+7+7-4=7×4-4=24”,这样的回答非常具有创意,值得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能够显著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因为数学学科不仅仅是需要进行计算的,有些时候也需要动手制作、绘图等等,尤其是在几何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更是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制作正方体、长方体等等。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剪刀和彩色纸来学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彩纸上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于平面图形内容的学习,也能够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这对于他们理解后续的轴对称的内容来说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再比如,学习“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课时,有这样一个特点: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裁剪好的小纸条进行拼接,测量三个边的边长;也可以采取让学生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让他们测量三个边的边长,验证这个定理。或者教师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边长分别为4cm、8cm,算一算第三个边需要多长呢?学生就可以根据任意两个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来进行推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作业的延伸和拓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更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