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质疑”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29 03:24黄志达
名师在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宋国墨子质疑

黄志达

(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广东广州 510000)

引 言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选入教材的古诗文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权威。在课堂上开展质疑,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文本提出质疑,在质疑中加深、修正理解。而要对文章有理有据地质疑,学生就必须深入理解文章,就必须深思熟虑。这种质疑的思维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因为批判性思维是引导人们“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1]。

一、课前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大都属于浅易类型,即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古汉语词典就能把握古诗词的大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摒弃一字一句翻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古诗词大胆质疑。这种质疑翻转了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在教学《公输盘》一课时,我并没有马上进入新课,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质疑。首先我让学生圈画且提出影响自己理解文章的字词,其次让学生思考文题、过渡、标点等内容。数分钟后,很多学生大都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这些字词一般都是没有注释的。之后,我组织学生一一解决。随着文章难以翻译的字词的逐渐减少,学生开始针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有学生问: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墨子,文题能否改为《墨子》?有学生问:楚国非常强大,宋国非常弱小,就算墨子协助宋国,凭楚国的兵力也可以打败宋国,楚王最终为什么不干脆杀掉墨子,然后攻打宋国呢?又有学生问:楚国攻打宋国,墨子住在鲁国,为什么墨子还要去帮助宋国?通过以上发言,我们发现: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同时可根据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教学。

“只有提出问题,思维才得以开展”“用问题激发你的思维,并长久地抱着问题去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2],在课前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文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并质疑的精神,正是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

二、课中引导学生质疑文本,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通过怀疑提出问题来引发思考”,它的“怀疑是为了寻找到更为合理的、更能让人信服的观点,破除已有的观点,找到不同,打破自己的狭隘”[3]。可见这种“怀疑”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在质疑中突破思想的藩篱,在质疑中获得真知。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十分注重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在上《季氏将伐颛臾》时,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没有问题。有个学生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针对谁说的?”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另一个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接着黄老师提示学生:再看看文章本身有没有可以推敲的地方。囿于学识,学生没提出问题。他进一步引导学生:“文章的第三小节,有人指出这里表达上有一个疏漏。我来读一读,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在老师读完第三小节后,学生马上就发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老师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我是根据后文推测的。因为下文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否则前后的逻辑就不一致。”老师在肯定学生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启发:对文章的质疑探究,不一定仅仅是文章的字句,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眼。在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下,学生质疑之声如刚被凿开的泉眼之水般喷涌而出,不断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有学生质疑孔子对学生严厉的问题,有学生质疑孔子的政治主张。

黄老师在本课中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质疑。这样学生一方面必须深入理解课文;另一方面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教学深层次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主动潜入文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质疑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基本素养的过程。

三、课后引导学生质疑文本,让学生成为质疑的思考者

经典的古诗文,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教师若能在课后给学生以质疑思考的时间,让质疑延伸至课外,不仅会将学生的思考带向深处,还能使质疑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成为质疑的思考者。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字不难,意思也不难,“断肠”一词也将诗人的情感暴露无遗。但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令却传颂至今,成为经典。如何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体会到这首小令的妙处呢?教学时,在把握了这首小令的内容和情感后,我故意不讲,而是布置学生回家后自由读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学生觉得“西风”不如换成“北风”,因为北风凛冽萧瑟,更可见出词人的悲凉心境。有学生觉得“断肠人在天涯”太过于情感直露,这样不太好,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是讲究“含无尽之意于言外”的,等等。在轮番质疑后,学生不禁进一步思考:这样的一首词,没有生僻字,没有奇特的想象,亦无巧妙的修辞,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秋思》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所以它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不失其艺术的生命[4]。

可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引导着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随着质疑的不断深入,学生批判性的思维也得到了最为有效的训练。

结 语

总之,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创造适宜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权威面前,敢于驻足思考,敢于质疑,在相互分歧中,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虽然这些质疑、判断有时不免幼稚,甚至是不合理的,但只要学生能根据文本事实进行理性思考,那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其实就已在学生心中萌发。

[1]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74.

[2]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 侯玉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93.

[3]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5-16.

[4]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283.

猜你喜欢
宋国墨子质疑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鞭长莫及
墨子教诲青年
鞭长莫及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颜氏家训千古传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