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波
(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初级中学,山东沂南 276300)
计算机技术不仅应用于学校管理,还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的先进性,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的数字化,提高教育的质量。此外,还能通过提高教师乃至学生的信息敏锐度,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小学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定期检测课堂质量。但是,课堂质量的检测工作量非常大。学校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评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抽查课堂质量。此外,这项工作并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而是由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检测的正确率。相比于以往的手工检测,计算机可快速地将反馈信息提供给教育者,为高质量教学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课程考核的质量一直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以往的课程考核都是采取考试完后人工阅卷批卷的方式,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占用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阅卷,建立计算机试题、试卷分析系统,不仅可以降低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减少工作量,提高考核效率。建立试题库管理系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该系统可以及时捕捉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命题质量;并适应新时代下教学考核的要求,能够更加客观、高效地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不同以往只重视学习成绩,而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做出改变。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不仅可以转变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有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为教师了解学生在校外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便利,从而方便教师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学生进行管理。实践证明,积极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中,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传统的中小学管理模式不仅管理效率低、出错率高,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了许多教学管理资金,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中小学管理中,可有效地转变传统的方式。在这种新模式下,学校的管理资金得到节省,管理效率也有所提高,还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中小学教学管理观念,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当今社会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正所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当孩子处于中小学这一年龄阶层时,就应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而在中小学这种占地面积较小的教育场所,建设图书种类丰富的图书馆明显很难实现。此时,可利用网络,引进在网上提供便于师生阅读的平台,以满足师生需求。在网络上引进多种图书资源,开阔了中小学学生的眼界,同时将多种选择方式提供给师生。学校应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的管理方面,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教师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中小学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也逐步完善。但是,很多学校只局限于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仅仅改变了授课方式。比如在课堂上使用投影仪,为学生在荧幕上展示优秀作业;或是通过PPT的讲课形式,把课堂重点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因而,学生只会对这种表面上的改变产生一时的兴趣,并不能激起他们长期的学习欲望,教学方式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对学校来说,这种做法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协作性和探索性的特点,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应大力将课堂和计算机技术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使计算机技术高效地应用于课堂。
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建设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在规划管理中融入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经验,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应用;要把网络平台建设为人人都能共享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避免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中小学在教学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管理学生学籍。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平时在校的表现状况都包含在学籍管理中,每位学生的这些资料都会被录入到学籍当中,作为成绩报告表的依据。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的录入、分析和管理进行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还能减轻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与此同时,把学生的学籍保存在计算机中,并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网站,在网站中上传学生的学籍信息,做到学籍管理透明化。能够让学生便捷地通过自己的学号登录网站,查询相关的信息[1]。
虽然中小学各班各科目的授课教师是固定的,但是教学科目繁多、班级人数众多,这依旧考验着中小学的课程管理工作。中小学在进行课程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均衡地分配短缺的教师资源,还要考虑如何协调教师的教学工作,合理安排课程。而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管理编排软件,结合中小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把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教学时间、课程安排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使教师因工作原因,需要调动个别课堂的上课时间,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地进行课程的调整,也能稳定授课秩序,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2]。
中小学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水平的一个常用手段就是考试。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能够通过考试准确地反映出来。靠传统的人工操作,这显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录入到系统中,对学生成绩进行统一的整理;然后,再利用相关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分析学生的考试情况,并通过分层、归类等方法,查看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为考核相关科目教师的阶段教学质量提供数据借鉴。这种方法也为教师分析课堂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便利;还可方便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通过数据了解自己应努力的方向,从而提升教学能力[3]。
在中小学的课堂里,经常能看到教师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授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学也能脱离以往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成了教师在课堂讲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授课目标与重点,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课堂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如Flash、PowerPoint 等软件,编制相关的教学课件,可以提升课堂讲解的新颖性,有效整合大部分的学习内容。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学管理当中的有效应用[4]。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与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且信息化教育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意义十分重大。中小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计算机化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小学在教育中必然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学校要响应时代的号召,利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工作。优化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为了实现教学的先进化,并且促进教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就要多元化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创新,还可以使教育教学工作各部分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使教学充满活力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计算机技术最大化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