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娟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江苏南通 226014)
学科核心素养,即具有学科特质的素养。具体到初中地理,就是指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素养,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等诸要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稳定性、生长性、独特性、实践性等特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采用深度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地理知识应该是地理教学的根基,是形成学生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维和地理认知方式的基础。尽管在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但却不能忽略、漠视地理知识,否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扶本固元,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应有之义[1]。
例如,在教学《我国黄河的地理特征》时,笔者重点向学生介绍了“黄河含沙量巨大”的特性,突出了核心知识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就能理解黄河流域重要的地理知识,就能了解到黄河流域周围的水系状况。教学中,笔者还融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基本概念,让学生根据基本知识阐述黄河水文特征。通过对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和地形区、上中下游分界点等知识进行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如“黄河开发利用”“黄河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等。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不仅注重地理的事实性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对地理知识所蕴含学科特性的发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事物的具体特征、地理事实的源流及其内在的深层动因。
基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具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即地理知识目标、地理能力目标和地理素质目标。其中,地理知识目标应该是最为基础性的目标,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准发力的地方,也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启发点拨。为此,教师需要多管齐下,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对学生的地理学法指引中推进。如果学生学习地理时走马观花,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某些地理现象、地理本质断章取义。因此,地理教学应该避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的地理思维,重视地理知识背后隐藏的地理素养的发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创意和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地理思考和地理实践。
例如,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时,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太阳、月球之间的关系,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相关知识。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仿照地球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人类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上有人为划分的经线和纬线,不同的经线和纬线有不同的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地球仪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地理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空间想象力,笔者一改“告诉式”的教学法,运用“重构式”教学法,让学生经历“地球仪再创造”过程。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自然地理解了地球仪地轴倾斜的原因,形成了绘制经纬线的内在制作需求,理解了经纬线的特点。如此,既对地理知识进行了深度教学,又帮助学生突破了缺乏立体空间思维的教学难点,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了地球仪模型的建构。
在学生创生地理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创生。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合作,通过不断的地理观察、地理思考和地理实践,完成地理知识的意义建构。
地理综合要求学生具有一种全息性、综合性思维。只有在地理综合拓展中,地理教学才能真正得以深化。之所以要将地理综合拓展提出来,是因为在地理科学中,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都是多个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地理思维不应是一种单一思维,而是需要一种综合思维。同时,不仅地理学科,任何学科、科学研究都需要一种综合思维。只是地理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良好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综合拓展主要表现在:能够从要素综合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影响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可以这样说,综合性拓展涉及地理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教学《黄河水系》时,笔者精心设计了PPT,学生从PPT上可以直观地看到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小。这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反常地理现象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综合性思考、视觉思维力。因为学生从PPT直观示意图中只能看到地理现象,并不能看出这一地理现象背后的深层地理动因。因此,直观展示有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和想象,学生会联系黄河中游特点,联系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就这样,让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而学生又知道,高出地面的河床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这样,学生就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深度理解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小的多重原因。再如,我们曾经遇到“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于是笔者呈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由于气候周期变动所致,有人认为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引发温室效应所致。这些具有多元思维价值的话题,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引发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仅是话语转换,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升级。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等要素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只有着眼于地理核心观念、地理原理、地理认知、地理思维、人地协调等诸要素,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