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破坏

2018-11-29 02:46:13管云云
名师在线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态评价课堂

管云云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笔者通过听课、观摩、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对高中地理课堂进行直接观察和现场的研究,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系统内外部出现一些生态破坏问题,使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定,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过程单一[1]。

一、外部生态破坏

(一)地理学科边缘化

在江苏等省高考政策的影响下,选修地理的学生无法成为地理课堂生态系统内的“优势种群”,很难带动其他学生,地理教学和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是学生和家长的学科偏见、政策、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属于文科,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专业,如地质学、气象学、地图学等,在招生时更倾向理科考生,而在文科专业中,高校则更倾向于选修政史的考生,地理原本综合性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地理考生选择面较小[2]。其次,高中地理课程课时较少,且地理必修一的知识广度大且难度大,在高一就给学生留下很难的印象。然后,初中地理未纳入中考考核科目,地理未经过系统学习,因此学生的地理基础异常薄弱。最后,受功利化的外部大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社会、家长视地理为副科,势必影响地理课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说明地理教育教学存在很大的潜力和契机。

(二)教学资源不均化

首先,现行高考政策使得多数优势向高考主科目倾斜,教学评价标准向分数看齐。其次,由于地理课时少,课程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平时更没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习情况的及时掌握,以及学习动机的提高。然后,有些学校连地理师资、教室多媒体和地理专用教室等软硬件配置都无法保障,地理由其他科目老师兼带,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基础更无从谈起。因此,地理教师生态群体普遍出现自我效能感低落,教学热情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负反馈效应。

(三)家校沟通片面化

当前大部分地区,师—生—家长之间缺乏紧密的沟通。由于地理教师所任教班级较多,学生数量也多,加上课时少,导致与学生接触的次数少,因此教师无法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情,学生对自己的地理学习状况一知半解,家长对学生地理学习状况更是知之甚少,而且还对地理学习存在偏见,认为地理影响到语数外的学习,根本没有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内部生态破坏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地理必修一抽象难懂,必修二枯燥无趣,课时少,得不到及时复习巩固,学习地理的压力很大,这折射出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的内部破坏。

(一)地理课堂荒漠化

生态系统的各因子通过生态作用构成系统的整体性,学生主体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不可分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应贯穿教学始终,共同完成。并且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学应培养学生具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中,三维目标割裂,片面追求知识目标,师生的潜力无法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绽放,地理课堂生态系统荒漠化、工具化,趋近“主知、主考课堂”。

(二)教学模式套路化

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信息畅通、思维活跃、动态生成的课堂。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套路明显,预设过多,课堂环节不可逆,课堂中的活动环节一般也因教学时间有限,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大多数课堂活动也是多表象少理性的,年轻教师更是困惑,理想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存在落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脱节,能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程序已是难事。

地理课堂生态系统由于模式固定,缺少学生生态群体的自主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交流,课堂生态环境气氛沉闷,学生生态主体的能动性、探究性、思维变异性、批判性、创造性能力受到抑制。另外,课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主要是认知范畴的,且缺乏创造性和系统性,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内隐的情感信息,如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地理审美情趣等可能逐渐丧失。最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依赖外部激发,学习应用能力减弱,教师的教学热情降低。

(三)教学载体单一化

目前,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体验不够真切深刻。教师在灌输知识后,迫使学生机械化地巩固知识。虽然现在有很多老师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的确更立体、生动了,但这种方式如果运用不当,课堂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学生的注意力无法稳定下来,无法对问题深入思考,综合分析,学习兴趣只减不增。这样的课堂无法满足学生探索多彩的自然社会生活规律、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和形成先进思想等的成长需求。

(四)教学评价低级化

评价具有改进、激励和调节学生学习状态的作用,评价应是多样、多维、特异的。但是,长期以来,地理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不当,忽视学生需求和个性差异,过分强调评价的甄选功能,剥夺了学生自主评价和定位的权利,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堂生态系统的教育功能失调,阻碍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过于注重地理理论知识、学习成绩,轻视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当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以理论考试的分数作为主要标准,为了提高分数和升学率,地理教学中只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评价方式上,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自评和互评,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课堂问题的设计偏浅或深,缺乏层次,无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还有学生之间获得评价的机会差异较大,这使得教师得到的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单一或滞后,不能及时调整评价方式和教学内容。

(五)师生关系异常化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培养师生关系的重要园地,师生关系又是课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催化剂。但现实课堂中的师生观走向极端,缺少平等的对话交流,生态系统中的师生无法协同共进。

结 语

荒漠化的课堂必然导致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课堂参与度降低,学习效果减弱。地理教师需基于实际问题,促进地理生态课堂的有效构建,以便于教学效果不断升华,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地理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