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全
【摘 要】湘西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位于永顺县城西南方向九龙山之巅的一处凹地,至今完整保留着古老原始的土家族民风民俗,是中国土家族上千年历史文化的再现和缩影。在建国后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中,国务院特派民族学、语言学专家潘光旦教授来到永顺,将双凤村作为样本村,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为单一民族特质的资料,并以此为据于1956年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被众多民族学、民俗学专家公认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同时双凤村拥有大量土家族的优秀艺术瑰宝,有些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还居住着几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艺术遗产在双凤村地区流传数年,如今以怎样一种现状在传承发展,是本文将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中国土家第一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231-02
一、双凤村简介
双凤村坐落在湖南湘西的大山深处,体现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因地处偏僻,故而能够完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风,是一处具有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的立体空间。
双凤村现有96户325人,全部为土家族,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毛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土家织锦、梯玛神歌、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婚嫁歌等具有土家族民族标识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仍然完美地保留着。土家毛古斯、摆手舞被称为“人类戏剧活化石”,也是首先从双凤村挖掘整理后,推向广大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区的。
双凤村在服饰、饮食、建筑、人类社会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每逢过年过节或农闲时节,附近七寨半的男女老幼聚集在双凤摆手堂前,打起土家镏子,唱起土家山歌,跳起欢快的毛古斯、摆手舞,自娱自乐、悠闲度日。
土家族是一个好客、热情的民族,也有自古流传的迎客礼仪。只要你来到双凤村,首先面对的就是土家族拦门仪式,热情好客的土家人会唱着山歌,端着香甜的高粱酒,在村寨门口迎接着客人。唱完山歌,喝了拦门酒,宾客就可以进入村寨内部欣赏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村民在摆手堂里展演的升龙凤旗、祭祖、土家山歌对唱、土家族打溜子、吹木叶、哭嫁歌、土家族毛古斯舞、摆手舞等,均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
二、双凤村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于湘、渝、黔等土家族聚居区。湖南省的永顺县双凤村是摆手舞之乡,双凤村的的田仁信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在20006年申报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二)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简单的舞蹈,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于2006申报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双凤村的彭英威是茅古斯舞的国家级传承人。茅古斯舞蹈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在土家姑娘的结婚出嫁时用哭声来表达不舍之情的,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这一风俗随着时间的更替,在很多地区已经淡化或者不具韵味了,但是在双凤村境内仍有流传;
(四)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河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等地,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力丰富、技艺精湛,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双凤村境内,逢重大节日或村民婚丧嫁娶,常可以看到这种艺术形式。
除以上四种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凤村境内还有吹木叶、土家族祭祖、傩戏、咚咚喹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瑰宝。
三、双凤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双凤村既然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村内有不止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存有很好的土家族建筑、艺术形式,每年吸引大量的学者、民族学家来此调查研究,同时被很多媒体报道。这些专家们的调查关注以及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对双凤村独特的土家族文化艺术遗产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保护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深刻的了解到土家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同时县市各级政府部门对双凤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加,对其周边交通、村内设施也在投资修葺,为村内的经济状况带来很大改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更大的便利性。
如果亲自到访双凤村,你会发现,村内开设有专门供年轻一代和游客朋友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其学生亲自教习。在重大节假日或者村内有村民婚丧嫁娶之日,还能观看到完整的土家族祭祖仪式、哭嫁歌表演和摆手舞茅古斯舞演出。以上这些情况,都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双凤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好的传承发展。
四、双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一)大量的媒体报道、专家学者调查研究,一方面增加了双凤村的名气和曝光量,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和观光者,改善了双凤村的经济状况,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但与此同时,为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商业化和过度装饰化,村民会为了吸引游客在原本朴素的表演中添加娱乐因素,使其失去其艺术本味和原有的艺术价值。比如傩戏表演,原本其中的器乐旋律部分很少,以打击乐为主,但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和兴趣,有些表演会加大其中的旋律部分,增加笛子、二胡等一些原本不该使用的旋律乐器,使其达到更好的听觉效果,从而失去其原有的艺术本味。
(二)另一方面,无论是双凤村内现有的传承人,还是会唱哭嫁歌、会跳摆手舞、会打溜子的表演者,很大一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或长辈,感兴趣来学习的年轻人依然只在很少数,与双凤村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来相比,这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很多中小学生、年轻一辈依然不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仅仅是对其了解皮毛甚至只是有所耳闻。
五、对于双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的建议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手段吸引游客、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保持其艺术特色和原有的内涵,不能因为发展经济效益而改变其原有的艺术形式;
(二)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力度,可以送他们去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区去学习交流其他艺术遗产,以此来提升土家族非遗文化艺术的与时俱进,而不仅仅是给他们安上“非遗传承人”的虚名;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年轻一辈中去。广大的大、中学生是最具活力的年轻代表,是国家发展、民族传承的中坚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给他们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政府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融入课堂,以选修课或者社会实践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活态”传承。
作为中国的“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艺术形式无疑是非常众多的,随着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交通不断地改善便利、大众媒体的日益丰富,在不断地发展传承。从双凤村这几年的人均收入来看,作为吸引旅游业的方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成功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其原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的同时又保持其艺术本味,并不断将其发展下去,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一辈,而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博物馆中,是今后我们将一直关注、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金娟.湘西双凤村土家族茅古斯舞的调查与研究[D].2009.
[2]陆尾云.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初探—以双凤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