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过程思维

2018-11-28 20:22:00沈宇清
名师在线 2018年32期
关键词:物理量教师应知识点

沈宇清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江苏无锡 214000)

引 言

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与综合思维能力。初中生在面对新的课程时往往具有好奇又惧怕的矛盾心理,特别是小学阶段尚未接触过的物理课程,这对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在学生前期学习的环节中,便注重对其物理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对其物理过程思维的培养,学习物理不应该是枯燥无味地套用公式,而是在探寻物理量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掘乐趣。本文针对物理过程思维展开探讨,论述其培养方法。

一、物理过程思维的概述与含义

(一)物理过程思维要求学生应在脑海中展现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展现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物理计算过程。对于不同的物理计算题,在面对不同的物理量时,学生应具备辨别信息、剔除无关信息的能力。另外,学生还应及时找出有利、有用的题干,根据提供的条件一一击破各种物理问题。通过在脑海中对信息的处理,厘清物理过程。

(二)物理过程思维要求学生应了解物理过程发生的因果关系

物理题目中的各个物理量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物理过程中发生的因果关系都和物理量紧密相关。因此,学生应具备能够正确厘清因果关系的能力,能够深入了解物理过程中发生联系的物理量,并逐一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培养过程思维[1]。

(三)物理过程思维要求学生对物理过程的主要因素加以提炼

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优质的反应能力与分析能力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点找出主要因素,并加以提炼,寻找对应的知识组块。通过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将旧知识与新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物理思维,优化自身的思维与知识结构。

二、培养物理过程思维对初中生学好物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与综合思考能力

初中生这一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尚未接触过物理课程,在面对新环境、新课程时难免会出现恐惧心理,并且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便导致许多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退缩、惧怕的心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前期学习阶段便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遇到难题往往只会逃避,即使有的学生会主动思考,但缺乏教师的良好引导,导致其思考深度不够,并不能深入了解物理学的特性,同样也无法体会物理的奥妙。对此,物理过程思维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物理过程思维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充分分析,提高其思维的深度;另一方面,物理过程思维要求学生将物理过程呈现于脑海中,有利于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2]。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物理学注重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规律,并且包含时间、空间以及物质运动三大范围,面对不同性质的物理量,学生需要具备协调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能力,并将其有机结合,即使三者存在于不同的维度中但也能将其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运用物理过程思维时要能够拓展自身的思维广度,根据物理量与物理关系的变化延伸思维、打开思路,发掘新的物理天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物理学虽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学科,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物理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后者依靠的是母语环境下的长时间练习与文化熏陶,前者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映入脑海中。物理过程思维要求学生能够想象出没有亲眼见过的物理过程,如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热运动等,这些现象都不能通过肉眼观察到,只有依靠学生自身对生活的体会和理解,对其加以想象,并借助动画、视频才能了解物理学中的奥妙。因此,物理过程思维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加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力度。

三、培养学生物理过程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将概念与物理过程相结合展开教学

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其理论知识点多,教师在对初中生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应按照老套的顺序教学法,须将概念与物理过程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展开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把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与具体的物理过程相结合,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的同时收获物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力的概念》这一课程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倘若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并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便不能让学生只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要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例子,对这一概念加以理解。比如,拔河比赛中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力;磁铁与磁铁间的吸引力与排斥力;篮球运动员拍打篮球的力等,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实例便能让学生快速且深入地了解力的概念,明白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什么概念。物理过程思维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死板的概念也能加以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

(二)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所涉及物理过程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物理课程中的难题时往往会运用到许多物理公式,这都是教师与物理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知识成果,但不少学生过于依靠物理公式,在面对物理难题时只会照搬公式,这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物理题干中的要素,出现错误解题的情况。比如,在面对“一枚重量为 G 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往盐水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往往会单纯地套用密度公式,却忽略了鸡蛋在露出水面后的重力变化,这便是学生思维不全面的体现。对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多教育学生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每一个关键词与主要条件,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也不能粗心大意、马虎对待,实际上出题者会根据学生的思维缺陷出一些角度另类的题目。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解题错误的现象发生。

(三)教师应让学生多动手实验,感受物理过程

单纯地传授概念化的物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物理操作的乐趣,才能锻炼其物理过程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分组实验,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感受物理过程,并锻炼其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提高其团队合作意识与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电阻与电压》这一课程时,让学生亲自改变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并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感受电流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并锻炼物理过程思维能力,增加实践经验。

结 语

综上所述,物理过程思维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亲身感受其中的奥妙,才能发掘物理的学习乐趣。

猜你喜欢
物理量教师应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谁、啥、怎样、为什么——对几个物理量的分析与综合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