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教育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此版本教材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在内容设计上凸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根据对七八年级教材的统计,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有七十多处,不仅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栏目有涉及,而且在教材正文中,运用传统文化经典语句也随处可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使命。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古圣先贤为榜样,铸造学生高尚品质与健全人格,是顺应新课改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对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不应视而不见或觉得现代生活中可用的素材很多,足以替代。传统文化与美德要代代相传,如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自信感是不能替代的。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下去。
例如,在教学《学习伴成长》一课时,教师讲到“学习”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二字的繁体字展开想象和联想,说一说这两个字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学’字下半部分像一个小孩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就是上学堂。”有的学生说:“‘学’字上半部分像是一双小手在拨算盘,学习就是学用算盘。”有的学生认为“习”的古繁体字像一只雄鹰展开翅膀在天空自由翱翔;有的学生认为“习”的繁体字像一只雏鹰正扇动着翅膀落在谷堆上。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因势利导:“这是从古人造字来推想‘学习’的含义,那么今天的人们又是怎样学习的呢?”从而顺势导入新课。
再如,在讲授《法律的特征》这一课时,笔者在屏幕上呈现了“法”的繁体字,并说:“此字由‘水’‘廌’‘去’组成。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别曲直,它在审理案件时会用角去触理屈的人,‘去’就是将理屈人去除,所以法律是与公平、正义、惩罚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理论知识不再枯燥,为接下来讲授法律的特征做好了铺垫。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多数出自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法家、道家、近代学者的名言警句也有所涉及。它们是教学素材,是剖析哲理的载体,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观点、原理的理解、认同,语言精练,意境却深远,用以剖析论证,特别是总结提升,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在讲《法治的脚步》一课时,教师与学生分析了没有法律的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特别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人治”的弊端。之后,讲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一切都是因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即国家讲文明、重法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会有保障。这句引自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名言,学生听得热血澎湃,起到了一语中的、振聋发聩的效果。
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引用一两句名言警句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在讲授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时,有一位教师这样介绍自己:“‘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来自‘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扬州,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受教师的启发,有几位学生也用诗句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来自齐鲁大地山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我是广州人。”接着这位教师引用“两处春光同时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的诗句,启发学生思考:“家为什么是让我们如此思念、魂牵梦萦的地方?说说家对你的意义。”由此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接下来,在讲到“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这位教师引用《论语》“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讲到“孝敬父母,尽孝要在当下”时,这位教师和学生分享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整堂课,学生浸润在浓郁的古风、浓厚的亲情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的“孝”文化。
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因此,大声读、放声吟、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更侧重于“悟”,学生只有理解、领悟经典要旨,才能将经典内化于心智,外显于言行。但由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学生在感悟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呈现传统优秀文化,使之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讲授《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课本节选了《诗经卫风》的一首诗《木瓜》。该诗文字简短且三章都有重复,但吟唱起来效果就大大不同。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大学生身穿汉服吟唱《木瓜》的视频,学生们没想到诗句还可以这样唱,都跟着吟唱起来,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油然而生。透过庄重的仪式,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首通过赠答表达深情厚谊的诗篇了,也能体会到友谊是双向的、是相互的付出。
当然,有些经典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有些传统文化需要人们具备丰厚生活阅历才能领悟其深层内涵。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播撒”优秀文化的种子,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开出”灿烂的花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熠熠生辉。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结合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充满了自主性、开放性、 趣味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将滋养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