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如何处理文化专有项的教学问题,既是一个大学老师执教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一个老师翻译能力的标准。文化专有项的教学贯穿于全部的英语教学之中,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不论是英汉翻译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专有项,还是汉英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专有项问题,都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下边结合自己对文化专有项翻译问题的思考,参考他人的相关论述,对教学中有关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策略进行一个例证式的分析:
探讨教学中的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策略,首先应该明确文化专有项的内涵及其教学特点,其次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其如何进行教学处理的问题进行解析。
所谓的文化专有项是指语言翻译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语文化的解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或接受的特有文化现象。或者说,在另一个层面上,所谓的文化专有项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1]从引文里可知,从教学的层面上讲,文化专有项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其产生的缘由上说,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文化交流,那么就会有文化专有项问题的存在;从其存在的范围上来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文化专有项。因此,不论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只有存在文化交流就会涉及到文化专有项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专有项问题的相关教学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文化专有项问题是翻译教学的重点。在英汉翻译教学过程中,文化专有项是所有师生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对其处理策略的探讨尤具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其次,文化专有项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它不仅存在于翻译教学之中,而且也存在于写作与阅读教学之里。因为,阅读也好,写作也罢,特别是有关英语文学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特别重要。再次,文化专有项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既涉及到翻译理论的运用,也涉及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对于文化专有项而言,对它的处理一定要体现专业性的特点。
针对上述对文化专有项教学特点的总结可知,文化专有项的正确处理对于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师生都应该慎重对待文化专有项的教学。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策略一般有如下几种可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文化专有项问题是文化交流发生之日起就存在了。因此,在古今诸多文化交流的实践中,许多翻译学者为我们积累了诸多的经验。
例如: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呐喊·阿Q正传》)
There was no moon that night, and We izhuang was very still in the pitch darkness, as quiet as in the peaceful days of Emperor Fu Xi.“伏羲”是华夏文明的始祖,由于他的统治,华夏才得以繁衍。由于已有了“太平”说明“伏羲”统治下的盛世,因此,杨氏夫妇直接采用音译,而没有额外加注解释说明。[2]
在这个案例中,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在处理文化专有项“伏羲”的时候,采取了直接音译的方式,即用“Fu Xi”取代“伏羲”,对于他们这样音译的原因,引文里也进行了说明,即“太平”这样的词语阐释了伏羲的作用。因此,虽然在句子里运用了音译的方法,但不影响目的语读者对伏羲的理解。但是对于其他一些文化专有项而言,似乎直接的音译却不利于读者理解。例如,在《阿Q正传》小说里有一位“白举人”,如果在翻译中采取音译的方法,目的语的读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自身的内涵。因为,阿Q生活的未庄里,“白举人”还是一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鲁迅的小说《故乡》里,润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果也采取直接音译的方法,虽然也能使目的语的读者知晓这个人物叫什么,但它却不利于目的语的读者了解中国传统的命名方法。因此,这就需要翻译者像鲁迅一样向其读者介绍“五行缺土,润月所生”所以他才叫“润土”。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目的语的读者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使文化专有项的数量相对减少。因此,如何翻译文化专有项,翻译哪些文化专有项,我们都应该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实际水平确定相关的翻译原则。而这就是借鉴策略的基本内涵。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需要功能翻译理论的参与。能翻译理论运用的重点在于对文本类型的把握,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确定文化专有项翻译方法。赖斯根据功能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语言功能模式,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种主要类型;她认为翻译应根据文本的主要功能和语言特点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3]在表情类文本的传统诗歌的翻译中,对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宜用音译加文外注释的方法。例如,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诗词翻译中,对于“廉颇”这样的人物形象就适合用音译加文外注释的方法。通过音译可以使目的语的读者记住廉颇这样的历史人物,结合文外的注释则又可以使目的语的读者了解到廉颇在历史上的影响。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普及历史知识,拓展传统文化在目的语读者群中的客观影响。有且只有如此,才能使目的语的读者从诗词的语句里体悟到作者的情感;才能使目的语的读者结合诗词的语境体验到文中的情感。
关联理论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也有重要影响。在关联理论的运用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目的语与翻译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在翻译的原文本中,文化专有项一般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一定的民俗知识,历史事件。因此,为了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专有项的功能,译者必须努力构建两种语言之间的关联,构建文化专有项与特定文化背景间的关联。
例如,在I once tried asking, Old Master Zhao' son,his nibs the Budding, Talent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因为古代忌讳习俗而产生的文化专有项的问题,即“秀才”与“茂才”的关系问题[4]。在这个翻译案例里,目的语的读者对于“秀才”一词的理解本已相当困难了,更何况在文中它还涉及到了传统的忌讳习俗。因此,面对这样的专有项,译者应该努力构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构建它与原本语境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语境是实现最佳关联的一种实用方法。在运用语境最佳的关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两个层面上构建关联的语境。一是原本中的语境;另一是文化专有项所在的大文化语境。因为,在鲁迅先生的这本小说中,他之所以要把“秀才”写成“茂才”除了有传统忌讳习俗之外,它还有其它的创作目的。因此,仅仅构建文化语境与原文语境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达到上述的翻译目的。
教学中有关文化专有项处理策略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应该基于对文化专有项的理解,基于对文化专有项教学特点的把握。所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在上边重点详细谈及了三种处理策略:借鉴式处理策略、功能翻译理论策略以及关联理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