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2018-11-28 12:59卞爱存
名师在线 2018年28期
关键词:长方体体积笔者

卞爱存

(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江苏盐城 224000)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想。本文将针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广泛运用。众所周知,小学数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生活中也有一些常见的实际案例能够得以运用。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本就有着巨大的联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所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小学生对于生活化的教学有着较强的适应性。首先,小学生数学水平较低,所以在接触理论知识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吃力;如果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那么就能够促进他们更加顺利地接受数学教育。其次,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能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开展《百分数的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上利用一个制作糖水的小实验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笔者边说边做:“教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和有一些糖,如果我把这些糖倒入水中,这杯水就变成了糖水。你能根据教师刚才的实验,提出与百分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能够顺利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在这杯糖水中,糖占百分之几?水占百分之几?等等。笔者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反问学生:“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此时有学生提到了需要糖的重量和水的重量,于是笔者给出一些数据(例如糖10克、水240克),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并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需要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再把最后的结果转化成百分数的形式即可。

二、善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情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中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的基本学情为依据,创设出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解决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来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作用;而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容易得到调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比如说小学生天真爱玩、活泼好动,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游戏活动作为载体,创设出活动类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和实践;再比如说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以童话故事作为载体,在故事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这些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利用谜语来创设情境和利用实际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等。

笔者在带领大家认识圆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让学生玩了两个小游戏,分别是球、球相碰玩具表演和线系小球旋转玩具表演。笔者引导学生一边玩、一边观察,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图形说出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圆形。”这里,笔者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表演活动,既直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的概念;紧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说一说平时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学生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说硬币、钟表、圆桌等。笔者让学生摸一摸自己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引导他们体会圆的封闭、弯曲的特点,并通过与长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对比,感受圆的特点。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是无论如何,学生都无法深入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仅仅接受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但是并没有深刻地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3]。无法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在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感到迷茫。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出现的。怎样做才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呢?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促使他们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在对某一部分的新知识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讲授,并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逐步奠定数学基础,发展思维的深度;最后,当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某部分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还应当设计出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对知识的理解[4]。

以长方体的体积这部分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体积公式,那么收获的成效可能不太理想。为了能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这个公式时,首先让他们思考并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随后,笔者为每个小组发放了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塑料块,并让他们用这些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单位数量及体积,再填入表中;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思考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最后笔者指导学生观察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得出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坚持。教师不仅要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思想和实践中出发,强化他们的数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猜你喜欢
长方体体积笔者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制作长方体盒子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