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红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江苏启东 226200)
审美化教育,也就是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即美感教育。它可以通过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不过,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导致很多学生美丑不分,缺乏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美是生活的主题,人们应该从人类社会本身去探究美、发现美。”他认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事物,就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只不过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教学内容以生活为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的感受及知识、学生心中美好的理想及愿望,真实完整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例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乘车场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上了一辆模拟公共汽车,播放乘车情景,让学生观察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问题、需要遵循的规则等。学生看得很认真,公共汽车上有几个模拟的场景: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一会儿又有人在车上随地吐痰,还有人在车上大声听音乐,等等。教师趁机进行提问:“如果你也在这辆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奶奶,你会怎么做?随地吐痰的现象好吗?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在车上听音乐,音量应该调到什么程度?”这时学生开始积极讨论,教室里真是热火朝天。当教师让学生发言的时候,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得都很有道理。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学生们懂得了在公共汽车上要遵守乘车秩序,要尊老爱幼,争取做一个文明的小乘客。
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中囊括了品德与行为、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等教育知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百宝箱。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生活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教育界,人人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见,兴趣是学生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没有兴趣的课堂是乏味的课堂,上课学习则会变成学生应付了事。小学品德与社会也是如此,这门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如果将讲课变成千篇一律的知识说教,学生必定会觉得枯燥无聊,没有丝毫的兴趣。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独特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学生自身的美[1]。
例如,在教学《我来做市长》一课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利用采访的形式了解公务员这个行业的工作情况。在这个班级里,家长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教师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然后肯定这些家长的职业都在为社会做着不同的贡献。接着,教师又问哪些家长是公务员,并且请学生们对这些同学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活动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学生一听说要采访,顿时来了精神,一个当记者,一个当被采访者,卷起课本当话筒,真是做得有模有样。
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所有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生优秀品德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离不开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如果学生在课堂中,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别人、观察别人,即使学生明白了处理事物的方法,懂得了该有的处事态度,他/她所获取的也只是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实践中的真情实感,这种苍白无力的理性认识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生活并非静止不动,而是瞬息变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与品质,塑造自身的人格与信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美。
例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到男女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为特点不同而已。之后,为了顺应学生的身心差异和个性特点,教师一直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当女学生被男生用虫子吓到之后,教师没有任其大嚷大叫或是变得“胆小如鼠”,而是采取安慰的方式:“别害怕,他是故意的,你一生气或是害怕,他就高兴了。你镇定一点,闭上眼睛,不听不看就好了。”就这样,教师无形中将女学生变成了小淑女,同时也指出男学生应该绅士一点,这样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美的体验。学生亲自实践,学习效果一定会好于教师的空洞说教,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与体会变得更加深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教学尚未完善,很多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创造性思维,导致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知识并未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深入人心,网上教学也变得更加常见。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电脑或是课外书籍,去寻找更加有价值的知识,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更多的美。
例如,在教学《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一课的时候,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祖国的壮美辽阔,了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和文化,进而感受各族不同的美。为了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在不同的地区生活着不同的民族,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少数民族的知识,从而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经过实施,教师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在课下搜集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的收获颇丰,从中感受到了不同的美。
总之,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塑造学生道德和培养学生美感的主要途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勇于承担美育的重担,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帮助学生走出课堂的束缚,去感受生活之美,社会之美,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