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杰美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合作、自主和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而“自主”强调的是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无限制地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成果做出肯定,重点在于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阅读情境,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优化来推动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真正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对个性化阅读的促进作用。
在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课堂上,除了要重视学生多元化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应强调充满个性地去表达课文的深刻意蕴。通过在理解和表达层面的共同发展,推动学生激发个性化阅读的言语生命,让其绽放出别样的光彩[1]。
以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为例,文中描写到当听到“一声枪响”,彭德怀“缓缓摘下了军帽”——看着大黑骡子在自己眼前倒下,彭德怀的脑海中顿时浮现起他与大黑骡子所经历的种种,心里顿生悲痛和酸楚。课文用清晰的话语对这一画面进行了细致描写,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自然地融入画面情境里。倘若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想象课文所描绘画面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就能有效地转变课文教学,使课堂阅读真正为“教语文”服务。“同学们,当彭德怀看着自己的大黑骡子倒在眼前,他会有什么感受呢?此时的他想说什么给大黑骡子听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学生在充分体验课文情感基调的过程里,就会不断地积蓄起情感的力量,在一定程度和适当的刺激下,定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的语言智慧得以发展,并推动其语文素养不断提高,需要教师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来进行辅助,以便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更持久的语文素养发展。
以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本课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选用“我和祖父的园子”做题目的原因。故而教师应在课前对课文进行充分挖掘;同时,进行适当的简约践行,以便为学生发展语文素养提供适合的环境。笔者收集了作者萧红的经历展示给学生了解,以使他们了解萧红童年时因父母的离弃而带来的不愉快和不自由的生活,从而在对比中对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包容和爱进行突出,把萧红童年中仅有的快乐表现得更强烈,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萧红的童年乐趣仅仅来源于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光。
“演读”从字面上看就是“表演”和“阅读”的组合,这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方式才能实现,以让学生把阅读和表演并进,从而实现相互推进,真正让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得到满足;并让他们在实践表演中领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以教学《负荆请罪》一课为例,笔者就要求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补充,并形成剧本,在小组中和同学一起完成表演。这样,学生就能在边读边演中体会到,尽管蔺相如有较为高尚的德行,但廉颇更具有生活气息,让读者能感受到生动的人物特征。
从语文整个教学体系来看,阅读和写作可谓是占有“半壁江山”,对学生而言也是学习的重难点部分。教师应努力实现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原则,积极探索出不同形式且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践行“读与写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的教学理念[2]。借此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亲身体验,开展个性化阅读,从而有效地推动他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以教学《哪吒闹海》一课为例,笔者鼓励学生仔细思考哪吒的形象特点和其闹海的事件,写出自己的个人体会。以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笔者则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行文特点进行模仿,并结合自己在平时和笔者交流中的体验进行仿写练笔。
开展个性化阅读,还需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和感悟,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品味和感悟语言过程中,就能挖掘出其中潜藏的情感,从而激起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真正走近作者去感受其思想活动和内心情感。
有感情地对课文进行朗读,是感悟作者语言特点的基本途径。但以往大部分教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时,都会在重音、停顿等朗读的技巧上表现出更重视的态度。学生在这样的点拨下,学到的多是朗读的表面形式,为了表现出朗读的感情而装腔拿调;而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要从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训练,从而拉近学生和作者心与心的距离。为此,对于朗读方法的指导上,教师需带领学生在对课文多次重复朗读中,领悟其蕴含的深情和道理;并以此为基调,为学生朗读课文指明方向,真正在朗读中落实他们的情感体验。以教学《安塞腰鼓》为例,文中在介绍安塞腰鼓时写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对于这一段的朗读,教师就需要学生先对其内容和所包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体会;然后以个性化感受为指导,在朗读中融入个人所体验到的情感;在展示个人朗读成果后,跟大家分享以这种感情朗读课文的原因。
教师要积极应用“多元答案”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敢于对个人理解进行表达,尊重他们形成的与普遍观点不同的地方。这对学生思维活跃的保护有极大的好处,让他们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个性化阅读学习。
以教学《明天我们毕业》一课为例,一位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学生毕业时对学校、教师与同学不舍的感悟,要求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体会。经过研读,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即将面临毕业,我心里也非常不舍。”这一回答让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教师就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毕业对大家来说,就是一次成长,在这一成长阶段为什么会感觉舍不得呢?请大家细读课文,对比一下自己和作者的毕业感受有何异同?”学生在不断深入文章主旨的过程里,内心的情感也与作者形成了共鸣,从而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而出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在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时必然也存在着差异。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对小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采取尊重的态度,要保护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营造更为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做到这几点,就能有效地发挥出个性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实现更有效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