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锐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中学,四川达州 636150)
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尝试道路中,存在着一句格言:“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意思是说通向高效课堂的构建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两条,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别人的成功经验是不能完全照搬过来的,应当灵活运用、变化尝试,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之理。很多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师不懂得这一道理,直接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而造成了自己尝试上的“水土不服”,最终耽误的还是广大学生。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自己的教学成功寻找方法,积极展开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探索,让语文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首因效应”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点探索项目,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来的,通常称之为“首因效应”,或是“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之间存在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先入为主”有很大关联,虽然从科学角度上看,第一印象并不总是正确的,但是留在人大脑中却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也决定了今后是否还存在继续往来的必要性。
相关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认知是会伴随着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即最先进入大脑中的信息占据了大量的空间,最后输入大脑中的信息也同样重要,而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中所表现出的这一特质,就被称为“首因效应”。这是一种优先效应,当多股信息在同一个时间内输入大脑中,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凸显其科学性,那么走心理学研究这一道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已有著名心理学家在前面做的实验铺垫,具体到高中语文实践中来说,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此外,留给学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不仅可以从第一节课开始,还可以从每节课开始,即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工作。使得高中生从课堂的伊始就集中注意力,一直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完成整节课的学习,这样教学效率会提升不少。而在教学导入中,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悬念的创设,或者以歌曲进行导入等。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我们很自然地便可以联想到同名的歌曲《荷塘月色》,这首歌曲既具有流行音乐的潮流之风,又展示出古典音乐的柔和之美。这样的教学导入过程,不仅可以节省很多的教学时间,更可以在课堂的伊始就留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后的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无须多言。
南风效应,又称为“温暖法则”,也是心理研究的一个方向,它的提出来自法国著名作家拉·封丹所撰写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故事所讲的就是温暖带给人的往往是更多的美感、美好,而寒冷(严肃、戒条)带给人的往往是抵触情绪,表现在管理实践中,则集中反映在管理者对下属的一种体恤和抚慰,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些严肃和批评。因为,似乎人天生对于强制性的要求存在心理上的反抗情绪[1]。
那么如何结合“南风效应”进行教学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在时刻关注他们,体贴他们和爱护他们,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体验和感知,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初仅仅是针对儿童的教学探讨,即结合儿童的所知、所想、所感等,倡导他们认识新的事物。笔者通过阅读和学习有关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研究资料和他所留下的著作,知晓了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其实并不是一种教学过程,而是一种“距离”“阶段”。就好比是一条线段一样,线段的一头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而线段的另一头是学生可能存在的能力。而从线段一头到另一头的距离,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近发展区”,这便是其“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内容[2]。
虽然“最近发展区理论”最初是结合儿童教育而提出的,但是在笔者看来,该理论对于青少年语文教育同样适用。我们可以将该认知理论应用到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让该理论更好地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服务。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展示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影视资料,以此来唤起学生对于秦朝时期的“记忆”,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再抛出疑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还知晓哪些关于秦朝时期的故事?可以联想初中学过的知识点。”学生在初中时都接触过这类的故事,如《一字千金》《立木为信》《将相和》等,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回忆起更多初中学到的知识,点燃他们向新课进军的积极性,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便是对“最近发展区”最为恰当的解读。
所谓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由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所提出来的,这一教学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更对如今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中,也有关于对“生活即教育”的阐述,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这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统一性的。此外,由于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的综合学科,而这两种性质又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结合这一教学理念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极为必要。
概言之,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两点皆为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另外两点则是专注于对教学理论的探讨。如将“首因效应”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重点在于留给高中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而“南风效应”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则重点在于凸显教师的关怀、体贴;“最近发展区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致力于让学生的未知领域与已知领域实现美好的衔接;而“生活即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则更加关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这不仅是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解读,也是促进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因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建议同仁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