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凤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江苏泰州 225500)
世间的事物一般都是相比较或对立而存在的。因此,只有在对比之下,才能更好地区别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学会对不同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就能够把他们的个性与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在文艺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是对立性格的对比。例如,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中,胸怀大度、通权达变的诸葛亮和偏狭固执、气量短小的周瑜;多愁善感、孤高自诩不合封建规范的林黛玉和深藏心机、随分从时、符合封建标准的薛宝钗,均在鲜明的性格对照中,使各自的个性得到更深刻的揭示,收到了相辅相成、相互映照的艺术效果。
艺术对比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运用,除了相反相对性格和相近相似性格的对比外,还有一种更为技术高超的甚至不容易被人们发觉的比较,那就是人物形象本身的对比,不是此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横向对比,而是该人物自己的前后变化,是纵向对比[1]。这种纵向对比,其实是以时间的变化和轮换为条件的。
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所学几篇课文为例,来做个简单分析,看看自身变化中的人物个性对比运用的妙处。
例如,小说《变色龙》中的主要人物,沙皇专治政权下的马屁狗警官——一个披着狗皮流着口水的奥楚蔑洛夫。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通过他处理街头发生的一件小狗咬伤首饰匠赫留金的小事来刻画他的丑恶形象。首先,他对伤者赫留金的处理态度不断发生变化,先是兴师动众,命令他的助手叶尔德林:“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在得知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候,他霸气十足,扬言要早晚收拾赫留金。但是,转头一提起狗主人——将军的哥哥时,他脸上立即堆满笑容,反复流露自己的紧张情绪:“可了不得,主啊!我还不知道呢!他要来住一阵吧?”摇尾乞怜、阿谀奉承之态活灵活现。而刚才被他一顿恶损的下贱坯子的畜生小狗立即变成“怪不错的……挺伶俐”。他不惜放低警官的姿态,讨好小狗,昵称它为“小坏蛋”,夸赞其是“好一条小狗”。 他断案的唯一依据是:狗的主人是谁,既能道貌岸然地说“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又能故弄玄虚地问“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上,你们知道会怎样?那儿才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转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沙皇走狗”的狼狈形象。
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变化都通过语言形成对比,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及狗主人的态度、对案子的处理都是如此。小说通过对话来对比,将他的飞扬跋扈、粗俗卑劣、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集于一身,刻画得淋漓尽致。变色龙最大的特点就在善于“变”上,其善变的本事到了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境地,虚伪无耻至极。还有,奥楚蔑洛夫断案过程中忽冷忽热的感觉,昧着良心的判决,让我们看到其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卑劣委琐的心理特征。作者笔下,这些沙皇奴才的丑陋面貌和肮脏的灵魂,分外鲜明、秋毫毕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腐败。
再看《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小说刻画最为淋漓尽致的人物不是范进,而是他的老丈人——胡屠夫。小说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通过写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来体现范进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比较。高中举人前,当范进中了相公时,他来了,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进门坐下就说自己倒霉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不知累了我多少”。然后他便一通挖苦,嘲笑范进是穷鬼、是烂忠厚没用的,颐指气使地教训范进:“如今你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特别搞笑的是,他临走时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当范进向他借盘缠参加乡试,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范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
而最滑稽的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之后,胡屠户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当众人同他商议,建议他打范进以助其治疯病时,这个经常百般辱骂自己女婿的人却为难害怕了,他听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的怂恿相劝,他才连斟两碗酒喝了壮壮胆,颤抖着手打了范进一个嘴巴。范进醒来,他又很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连夸:“贤婿老爷,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回家途中,他一路低着头,替女婿扯了好几十回滚皱了的衣裳后襟。到了家门口,他又高声大叫老爷回府了。你看,胡屠户对女婿范进的态度,由原来的居高临下、不可一世,见面就骂就打,变成了恭敬礼治,小心翼翼,溜须谄媚,不仅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还说自己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自己以前就觉得女儿像是有些福气的,终究要嫁与个老爷,对范进的母亲也不骂了,恭恭敬敬地称之为老太太了。范进中举前后,他的这态度实在是前倨后恭,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啼笑皆非。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全靠一个“变”字。作者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刻画出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中的位置变化,也突出主要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这也是该小说艺术特色之一。整个故事,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情节一波三折。菲利普夫妇的善变,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这种态度变化又缘于于勒身份的变化。随着两份神奇的来信,他们改变了对于勒的称呼,一下子从原先的“流氓”“坏蛋”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后一封来信,让他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成了“福音书”,与之前于勒一文不名被赶走美洲时,骂于勒是“坏蛋”“流氓”“无赖”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当他们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庆祝将要实现的美梦时,菲利普在游轮上故作高雅请女儿女婿吃牡蛎,却巧遇卖牡蛎的于勒,一切又都变成了笑话。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他们不安后发狂愤怒。在怒骂声中,于勒又变成了他们嘴中和心中的“十恶不赦的贼”“流氓”“不会有出息的家伙”。在金钱的主使之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前后的变化中清晰荒唐,充满讽刺意味。
除了语言称谓上的变化,人物心理情感变化也秋毫不减。他们对穷困的于勒的嫌弃、厌恶和恐慌,以及有了钱发了财的于勒的期盼和心理依赖,在他们的平常生活中毫不掩饰。菲利普每个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冒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总是重复那句“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样赤裸裸的表白,其期盼心理可见一斑。然而,买牡蛎时偶遇于勒,我父亲先是不安、惊恐,不愿意也不敢承认事实。作者通过刻画其神态,“不安”“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表现了其内心的恐惧;写动作,“向旁边走了几步”“低声”是为了躲开于勒,怕他认出自己。等妻子将一切证实后,他的脸色从“十分苍白”变成了“煞白”,两眼又变成了“呆直”,“神色张皇”陷入了惊恐和绝望之中。他的妻子也是哆嗦后暴怒。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微的变化,其实就是人物心理外化出来的表现。从憎恶到赞美期盼再到恐慌害怕,人物心理世界的沮丧和失望,甚至绝望,可谓是变化莫测,扣人心弦。作者对小说中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后对比刻画、通过较为个性化的语言艺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展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菲利普夫妇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根源却是始终不会变化的钱。钱是最重要的,胜过亲情胜过人情,成为决定于勒在他们心中位置的唯一依据,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作者在不动声色中运用高超的对比艺术手法,刻画出了他们自私贪婪庸俗冷酷的性格特征,从而在平淡中涌波折,在朴素中露锋芒,给读者以震撼之感。
所以,对比手法可以突出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对照,给人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达到突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中心主旨的目的。而人物自身的纵向对比,更能够造成极大的形象反差,反而会引人注目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可以关注这种手法的运用,在选材构思和展示人物形象命运上多加比较和运用,一定会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侯琪,侯林.人物塑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山东文学,1982,(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