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有读伴行

2018-11-28 06:59:33王海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北固亭京口赏析

王海英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语文组 江苏 苏州 215228)

诗歌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教材,它是作家在观察、分析、提炼作品素材时,对现实的凝视、揭破和反映,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深邃的思想、忧患的意识、真切的感受与热烈的憧憬,激起人们的好恶,美化心灵,熏陶情操,拓宽胸怀,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如何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练、形象,而且富有韵律。抓住诗歌的这一特征,在诗歌教学中我特别突出“读”。“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迅速、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诗意,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入诗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进入诗歌赏析的佳境。

一、初读诗词,读出感觉

初读诗词时,不仅要读准各个句子的读音,还要读出感觉。在学习新的诗词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呢?让学生动起来,这点非常重要。

首先,放声自读。开始时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要求他们先放声自读诗词数遍,遇到陌生的字词,可以借助书本的提示;若提示上未出现,可以问同学、问老师。这样,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了,同学与同学,学生与老师,互动中相互帮助,共同前行。

其次,读读评评。学生在自读有信心后,可以要求他们举手朗读。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可以给他们设立打分考评制,未读的同学给朗读的同学打分,其他同学也可以再读加以比拼,剩余的同学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朗读点评中。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是否读准诗词的字音、节奏,又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积极性确实挺高的,尤其是在给同学打分评价环节,他们不仅热情高,而且能给出非常不错的建议。如,在教授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文时,有位学生自告奋勇,举手站起来朗读,他的朗读,声音响亮,很有自信,我说句,“读得不错”,没想到一位女生不服气,举手要求也读一遍,两位同学读完后,同学们举手点评。陈同学说:“我给蔡某某(那位男生)8.5分,他虽然读得响亮也很有自信,但是缺乏感情,尤其是读‘悠悠’两字时,太快;我给朱某某9分,她虽然朗读很有感情,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了,但是我觉得感情有点过了。”

最后,范读助行。在同学们的朗读、点评互动中,他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而且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此时可以顺势引领他们进入范读环节。例如,上面的例子,在陈同学给出很到位的点评时,我就请陈同学来示范一下,他马上表示:自己也读不好。“同学们,老师请了位读词高手,你们也来给他打打分,好吗?”在学生高涨的热情中,我播放了课文朗读视频,这样,既能继续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又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把诗词的节奏、感情读得更到位。

另外,在学生接触一首新的诗词时,除了会遇到平时难得见到的生僻字外,有时还会遇到古今异读字,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及时帮助到学生。例如,在教读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提醒学生——朗读“浑欲不胜簪”时“胜”字要读shēng,而不读shèng,因为平仄的需要,“白头搔更短”,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浑欲不胜簪”,就要仄仄仄平平,“胜”字要按照古读音来读,才能达到平仄配平的需要。

二、再读诗词,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读”,并不全是放声朗读,还应该有学生自己默默地读,慢慢地想,读懂诗句的意思,读懂诗词的内容。有的诗词,尤其是古诗词,从字面意思的理解到诗词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认真地学,反复地品味才能读懂。

首先,读通字面意义。

作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能自学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了,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借助可利用资源,自己弄懂词句的意思。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书本上的注释,自己把词句意思弄明白,做到读通句意。二是还可以利用另外两个资源——就近同学和老师。同学间互动,既可以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向老师求助环节,既可以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授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时,有学生就问到“悠悠”两字该如何解,我把该生的问题放回给全班学生:我先提醒学生回忆崔颢《黄鹤楼》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他们能回忆起“悠悠”两字的感受,但还不能马上确切地说出意思,然后我顺势要求学生把相关词句再读一读,特别注意“悠悠”两字的朗读节奏,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能自己说出“悠悠”是久远的意思。在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提高了朗读的要求——读准节奏。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此时他们读词的自信度明显提高,感情把握也进步了很多。

其次,读懂深层含义。

“读”,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帮助学生提升对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教读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提醒学生自己默默地反复读,静静地想,注意一些字的理解,比如“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我问学生,该如何理解,他们马上能说出字面意思——茂盛,然后我让学生再反复读读,尤其是对比着前句“国破山河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反复诵读,好好想想,仔细思考后,再说说你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之后,有学生举手给出这样的理解:这个“深”不应该理解为“茂盛”,“茂盛”是很有生机的意思,这个“深”可以理解为“杂草丛生”,因为国已破,人民流离失所,无人打理,才致使杂草丛生。我马上给了这个学生大大的赞 ,并且补充了当时安史之乱时一段史料,叛军对长安城的破坏十分严重,他们所到之处,连幼儿都没放过,可见长安已经从往日的繁华都城沦落为无人打理的凄凉地了。

有些古诗词引用了典故、成语,或者借用他人的诗句,对于这样的古诗词,学生只有弄明白这些知识点,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的内容。那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些知识点呢?一方面充分利用书本资源。语文书上有的会有资料提供,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书本资源,读懂课文内容。如《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该句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生的儿子应当像孙仲谋那样”,可是,该句是曹操当年的原话,它还有下半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学生借助书本对这个典故的解释,才能读懂内容——原来在表示对孙权这个英雄的景仰的同时,也隐含着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的嘲讽。另一方面,对于书本中没有介绍到的,教师要做必要补充。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一诗,最后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中包括“蓬山”和“青鸟”两个典故,书上并未解释,我们就要补充对它们的解释,否则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既然会面无望,只好请使者为自己去看望她。在此处,不过是寄托了诗人“相见时难”无望中的希望,其实,前途依旧渺茫,诗人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三、细读诗词,体悟情感

1.读出题目中隐含的情感

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所以读诗词首先要读的便是题目。例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北固亭”交代了地点,这里标明了写作的背景——词人时年65岁,久废后再起,任镇江知府;此题的关键词在一个“怀”字,这“怀”中有对英雄的怀念,更有很多的怀想,学生只有认真读题,找到了题眼,抓住“怀”字,理解了它,才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词。当学生读懂了题目,能抓住关键字去解读诗词,也就帮助了他们去读懂作者在诗词中流露的各种情感。

2.读出诗词内容传达的情感

诗词的情感不外乎这几种: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读懂他们。例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贯穿全词,抓住这一特点,在赏析这首词时 ,充分调动学生朗读诗词的积极性,采用师生互读互动的方式,用诗歌教学方法之一——读讲结合法进行词作的赏析,读读讲讲,两者紧密配合,使学生感受、体味、领会词情。比如“何处望神州”,“何处”这一问,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学生答“难过”,“ 望神州”这一举动你看出什么了?“想收复失地”。在读读讲讲中,学生能很好地读出词人在词句中所隐含的各种感情:有中原已非我有的伤怀;有世事无常的感慨;有为南宋命运的担忧;有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有对南宋统治者的嘲讽,更有对英雄孙权的景仰与怀念。

3.读出诗词中的意境

意境,就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所谓读意境,就是指如何通过读诗词中的物象来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读懂诗词的意境,有时需要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以此来读诗词的意境,效果会比较好。在教授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时,我让学生抓住两个“笼”字和一个“寒”字来赏析:两个“笼”字,把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水面,沙滩,四个物象融合在一起,一个“寒”字,使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所以 “烟笼寒水月笼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冷空蒙的意境。

诗词赏析,有读伴行。郭思乐教授说过:当教育适合孩子时,他们就会像头毛色光鲜的小鹿,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技巧,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一头头毛色光鲜的小鹿,充满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北固亭京口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核心素养导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新民周刊(2022年42期)2022-11-22 14:37:24
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诗歌教学——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为例
语文天地(2019年16期)2019-03-05 04:57:11
早梅(节选)
A Study of Prototype Effects in Xin Qiji’s Song Ly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6:10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新东方英语(2014年1期)2014-01-07 19:50:00
江苏镇江发现大运河京口闸遗址
艺术品鉴(2013年6期)2013-04-29 22:47:28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