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舒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并组织专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
在现阶段,如何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应该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的学生也需要享受公平的教育。民族地区要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关键是改善现阶段的教育现状,本文以新疆某市民族中学的实地调查为例,揭示民族地区化学教育的现状。
国家为提高新疆地区的教育水平并减轻新疆地区的教育负担,在全国各地的高中都开设有内高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走出家门到外面读中学,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留在新疆读高中,笔者在新疆T市及其下属地区实地调查时发现,T市高中都分为民族中学和汉族中学,民汉分开教学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进入汉族中学的不全是汉族学生,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只不过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汉化,并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汉族中学的教学模式和我国其他省市的普通高中并无两样,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也都是汉语。而民族中学则不同,在民族中学读书的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民族中学的特殊性,所以民族地区师资不够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口援疆,这其中就包括我们普通高师院校所熟知的新疆支教团,但是通过笔者的了解,支教团教师支教的地方多是民族地区的汉族学校,而民族学校的师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加之民族学校很多学生的家长不重视教育,国家对民族学校的学生还有高考加分的政策,所以使得民族地区民族学校的教育质量堪忧,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更是与其他省市的普通高中有较大差距。在知网以“民族地区”“化学教育现状”等关键词检索文献,得到的也多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献,笔者分析,这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民族地区,一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读完高中后有上大学的机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会选择回家务农或做其他工作而不再继续深造,因此很多学者更关注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部分文献也都写的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关注民族中学的基础教育发展的却很少,关注民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
国家和政府的教育优先理念,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但是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新疆T市的边远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少,所以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佳,学习手段不足。如果基础建设保证不了,民族偏远地区的孩子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公平的。资金投入还体现在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上,很多民族中学的教师选择离职或改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工资低和社会认可度不高,所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也是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只有政府给予好的教育地方教育政策和充足的教育投入,办学的基础条件才能改善。
民族地区因为具有基础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民族地区的教育更需以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统筹兼顾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发扬优势,弥补不足。通过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元素,力争用学校教育来发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新疆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所以怎样通过教育传承并保护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通过编制化学校本教材,制作双语化学微课,在课堂上进行双语教学,请当地的艺术传人参与到化学校本课的学习等等,把民族文化自然地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系统传授民族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T市的实地调查,教师虽然经过双语培训,但是普通话并不标准,在课堂上还有学生取笑教师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在一些偏远地方的民族学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是不扎实的,教授的化学式甚至都有明显的错误,教师知识老化,学历层次低,有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招教师的时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严格考察,在职后培养中,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深度,每年组织考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督促教师自我发展。
通过对新疆地区教育现状的实地调查,加上对新疆支教团教师和当地民族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为使民族学校的孩子未来也能成为具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但是我们坚信在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下,在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基础教育的未来一定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