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2018-11-28 06:59:33赵雅卓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仪式符号个体

赵雅卓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仪式是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内容,基于研究视角、知识积累、方法经验的不同,仪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东方文化中的“仪式”一般指代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治制度,侧重于指价值伦理规范;而西方学文化把仪式理解为具体的社会行为,侧重于具体实践活动。学校仪式是程序化的行为系统,包含四方面内容 :第一是仪式化:指具有仪式意味的动作和姿态,比如入队仪式、升旗仪式等;第二是礼仪:指个人、团体之间的互动规则,比如上下课仪式、问好仪式;第三是典礼: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用以表达参与者的某种共同的情感与态度的象征性的、正式的、有程序的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第四类是庆典:指盛大而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元旦晚会等。学校仪式是实践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对学生的“知——情——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化简单来说就是个体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实质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学校仪式是学生习得社会认知、增进社会情感、形成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式。

二、学校仪式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

学校仪式从表面来看是在特定时空、依据特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展演,其实质却是对社会文化的历史叙事和现实表达。学校仪式的文化内涵是通过语言符号、以及服饰标志、时空结构等非语言符号展现的,这些符号之间的有机组合以固定化形式呈现,打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空间。

学校仪式预演社会逻辑。程天君教授以开学典礼为例,从纵向、横向、垂直方向、内外四个维度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逻辑。从纵向来说,区隔的是不同学历的学生,开学典礼隐喻了“你是一名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你该有学生的样子,你该成社会要求的样子”;从横向来说表达的是男女有别、老幼更替依此递进的二分结构。仪式的展演中低年级在前高年级在后、以班级为单位分男女两列站立,展现出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差异;从垂直方向来看,仪式活动中领导的位次、发言次序、仪式活动的流程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彰显着社会的等级结构;从内外来说,学校系统是社会等级、社会文化的微缩显现,官位思想、行政等级在学校仪式有着深刻的体现。学校仪式中的诸多符号都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预演着社会逻辑、明示着社会关系、折射出社会文化。在一次次的仪式活动展现中,学生内化了这样的社会关系、明确了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三、学校仪式增进学生的社会情感

社会学研究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古典社会学家们都紧紧围绕“什么因素促进社会团结”这一问题而展开。不论是涂尔干的“道德团结”概念、帕森斯的“价值”概念还是韦伯的“合法性”概念,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找寻答案。柯林斯在传承的基础上提出以情感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情感能量”是社会的粘合剂、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个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尤其是娱乐性的庆典仪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学生个体的情感能量,学生在释放学习压力以后能够以更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学校仪式中获得高度情感能量以后,能够在之后的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促进个体的不断成长。从群体层面来说,学校仪式促进了群体团结。学生身处充满象征意义的仪式环境之中,在仪式共同节奏的连带下与群体保持一致,基于共享的情感能量促进群体团结、促进身份认同、获得归属感。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校仪式有助于形成集体记忆,强化学生的社会认同。集体记忆是维护权力合法性、促进社会团结、塑造社会认同的重要力量,也是代际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学校仪式在塑造集体记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升旗仪式中的国旗、国歌、宣誓等符号作为一种媒介、超越时空沟通古今、横跨千里,塑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在共塑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仪式符号的意义不断被内化,形成稳定的社会情感。

四、学校仪式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

学校仪式的活动秩序、着装安排、仪式传递的理念、营造的精神氛围弥漫在全体师生之间,对其身体和行为具有潜在的约束性,是一种非强制的规范意识培养过程,在长期的规范要求下内化为其行为准则和处事态度,并自觉遵从和维护。仪式活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探究:首先,学校仪式对学生行为形成外在束缚。学校仪式是按照特定程序进行的展演活动、具有固定程式,形式本身具有程序性和规范性。仪式活动的着装、动作、会话、程序都有特定的要求,学生从最初参加学校仪式开始,便会受到诸多象征符号的束缚,形成统一的行为方式。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简单接受规则时期,对于他们而言升旗仪式中的红领巾等同于班级纪律分数,“因为不佩戴红领巾会扣分”;随着对仪式活动的深入理解,学生开始把外在的规约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形成对行为规范的遵从态度。他们开始认识到“佩戴红领巾代表了自身少先队员的身份,少先队员应该具有积极的言行”,能够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最后,在行为规范遵从的基础上,学生形成了社会品德,行为规范成为个体人格的稳定部分,学生认同了社会规则并内化为处事思维,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胜任多种角色。

五、结语

学校仪式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是传承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选择。但是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学校仪式存在形式化、游戏化、客体化等问题。学校仪式的形式化表现在学校仪式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仅注意仪式的环节、程序、规范而忽视了学校仪式中象征符号的意义,使得学校仪式活动过于重视外在的形式,忽视了参与者对符号意义的解读;学校仪式的游戏化是伴随学校仪式的形式化而产生的结果,由于忽视了学校仪式中象征符号意义的解读,使得学校仪式失去了严肃性和真实性,仪式参与者把其看作一次任务、一场游戏、一种表演;学校仪式的客体化表现在学校仪式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校仪式在内容选取和程序安排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存在自上而下的强制接受性,学生处于学校仪式之外。此外,学校仪式是以领导、教师为主体推动进行的,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这些因素都导致学校仪式在具体的实践中被客体化。

针对学校仪式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从如下三个层次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学校仪式的实效性。第一建立共享的符号系统,学校要重视仪式符号的完整性和意义性,仪式符号的呈现要符合仪式主题、契合学生个体接受水平,此外符号应该具有丰富的意义,并能够在仪式展演过程中明确呈现;第二增强互动及情感体验,在仪式活动中要立足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在体验的深度去增强情感体验、提升情感能量,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体悟学校仪式传递的社会文化,形成群体归属;第三形成规范的仪式流程,学校仪式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策略,具体来说应加强其他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完善活动的具体过程、促进操演的规范化并形成特殊的教育场效应从而引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

猜你喜欢
仪式符号个体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符号的由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变符号
Talking strategies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