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项目活动在“直线运动”教学中的实例设计

2018-11-28 06:39吴永情
名师在线 2018年35期
关键词:路程气泡速度

吴永情

(江苏省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江苏泰州 225300)

引 言

在物理教学中,知识点的整合多以单元设计来完成。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备课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各节内容,理顺前后逻辑关系,构建梯度项目教学任务,最大化提升物理学科教学价值。本文将以苏科版物理“直线运动”一节为例,就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实践进行如下梳理。

一、整合单元知识点,明确项目活动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单元主题,通过对本单元物理知识、概念的学习,引领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各种运动,并从相关实例中拓展对运动的理解。如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本单元主要知识点有机械运动,并举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探讨生活中各类运动形式;学会测量长度、时间;利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运动速度,并推导速度计算公式等。关于运动概念,需要了解时间、长度的测量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引入速度概念。在本节“直线运动”中,项目活动主要围绕“速度”以及运动快慢来展开教学[1]。

二、细化项目设计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前,教师需要把握单元重点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并兼顾“运动”知识前后衔接,设置课堂探究活动与课后习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直线运动”在项目活动设计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观察气泡运动,通过实验方式测量气泡运动规律,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得出气泡运动速度的大小变化。同时,根据物理作图方式,来分析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二是研究纸锥下落运动规律。通过对教材中频闪摄影图片,转换为可以观察、探究的纸锥下落活动,旨在让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变速直线运动”,并从“速度”探究中来完成相关分析。本节在“速度”探究活动中,以“纸锥下落快慢”活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为主,设置不同的实验情景,当纸锥在同一高度释放时,看哪个纸锥下落得快。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同路程下的运动时间的比较。如果从不同高度将两个纸锥同时释放,观察运动快慢变化,该活动主要从不同路程、不同运动时间来分析各自的运动“速度”,得出“速度”概念。在测量“速度”活动中,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了测量纸锥下落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另一个是在进行速度测量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三、联系生活现象,感知运动规律

在“气泡”运动规律探究活动中,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分析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两种。对“直线运动”,我们结合玻璃管气泡运动来观察其规律。具体动手操作是,将玻璃管进行翻转,观察气泡的运动。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气泡在运动时,速度有何变化?”让学生反思:“气泡的运动速度是改变了还是未改变?”接着,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利用玻璃管气泡运动实验活动,结合观察进行实验数据整理。分别记录当气泡从“0”点运动到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各处所用的时间。接着,让学生利用逐差法,对每一区间的运动速度进行求解。在该实验活动中,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气泡运动的速度变化。通过计算,各区间气泡运动速度近似相等。我们通过分析路程、时间数据,并将之导入Excel表格中来制作运动速度曲线,观察曲线变化趋势,得出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近似成正比,在相等时间内,气泡运动的路程近似相等。

由此,结合各组学生实验活动,利用计算来得出气泡运动路程、所用时间以及各区间的运动速度具有近似相等特点,从而构建物理理想模型,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在任意相同路程下所用时间、任意相同时间下所经过的路程相等。

在“纸锥下落运动规律”活动实验中,我们结合生活经验,对该运动变化进行“猜想”,得出“加速”结论。接着,利用纸锥从某高度处自由下落,提出测定“区间速度”,比较不同纸锥下落速度大小,利用秒表来测定下落时间。整个实验过程,纸锥从“0”点下落,分别在40厘米、80厘米、120厘米等处,记录各自的下落时间。然后,利用逐差法来计算各个区间纸锥下落所对应的速度值。但在实验中发现,由于纸锥下落速度较快,利用肉眼观察、秒表测量存在较大难度,我们在实验中引入拍摄视频模式来进行时间记录,最终得到不同纸锥从“0”点至120厘米处各个区间所用的时间值,统计到实验表格中,将这些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区间纸锥的运动速度值。通过总结发现,在纸锥下落实验中,纸锥所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时间呈现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在纸锥经过各个区间时,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观察纸锥下落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发现,纸锥在下落相同时间下,所经过的路程呈现递增趋势。也就是说,纸锥在相同时间下下落所经过的路程越来越大。对照教材中所给出的频闪摄影图片,纸锥下落实验过程与频闪摄影中苹果下落运动具有相似性,从而得出“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以及运动规律。在初中物理学中,针对变速直线运动,通常采用“平均速度”来进行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2]。

四、把握“速度”概念内涵,明确“直线运动”条件

初中阶段物理学中“速度”概念的呈现,具有过渡性特征。苏科版将“速度”定义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物理公式表示为事实上,在该定义中,以比值来确定速度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前面的单元活动探究中,通过分析“路程”“时间”等物理量,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但这个比值法,其意义应该理解为“平均速率”,而非“平均速度”。但考虑到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我们将“速度”的比值法作为计算方法,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对“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概念,虽然可以理解为所经历时间下的物体运动的位移大小,但对于曲线运动,其“路程”值并非等于“位移”值。教师在讲解“速度”概念时,要明确“位移”大小与“路程”具有一致性。同时,对于“速度”概念的学习,教师要通过实例来探究,引领学生感受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没有关系,而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与时间有关。为了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中“平均速度”的理解,假设某汽车在做直线匀速运动,其速度都是匀速,与所行驶时间无关。但当汽车做直线变速运动时,所走路程、所用时间,仅仅表示“平均速度”,且每一段“平均速度”与“全程平均速度”并非一致,与所用时间具有关联性。

结 语

在该单元知识整合教学中,引入项目活动教学设计,围绕本节教学主题,展开实验活动探究,让学生能从活动体验中,了解物理概念,认识物理问题,完成学习目标。“直线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而“速度”又是初中重要的物理概念。通过项目活动整合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单元项目资源的开发与挖掘,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延伸和创设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联系生活经验,探究物理规律,增进知识内化与迁移。总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优化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单元教学主题,开发项目活动设计,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从交流、合作、探究中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物理观察能力,让学生从中内化物理概念,增强综合能力,提升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路程气泡速度
大密度比双气泡在孔板结构微通道内上升行为的格子Boltzmann 方法模拟
行驶速度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速度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咬文嚼字,一题多解
冰冻气泡
走的路程短
公平的方案
图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