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打练结合”与“打练并进”的教学理念分析

2018-11-27 08:59张志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拳种技击格斗

张志雷 朱 东

(1. 菏泽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2.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近年来武术教学改革成为研究热点,各方针对当前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指导的“武术段位制模式”,另一种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的全国学校武术联盟“一校一拳”模式。“武术段位制模式”推行“打练结合”的教学理念,认为“练”是继承武术套路的具体实践,“练”也是“打”的程序化、定式化,所以“打练结合”,推行套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但注重套路技法的实用性;即推行套路教学,同时融入攻防练习(对练、拆招)。学校武术联盟“一校一拳”模式推行“打练并进”教学理念,认为格斗具有“攻防随机性”。这与掌握套路程式化的攻防特点完全不一样,应同时推行格斗项目和拳种,两种形式“并进”(分别推进),即推行格斗项目和拳种套路分别教学,并行不悖。两种模式既有促进学校武术改革目标的一致性,又有“打练结合”和“打练并进”理念的区分。“打”和“练”是武术文化的特有形式,是结合还是并进?看似不同的理念不是一校一人的观点,而是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索的教改方向,既有融合又在实践操作上有所差别。有学者认为两种武术教育改革理念的根源,可追溯到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形式的争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现两次高潮,而至今仍没有达成共识[1]。通过比较“打练结合”与“打练并进”教学理念的实践操作,探索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促进中小学学校武术专项化。

1 “打练结合”教学理念的分析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开展了套路运动,教材也主要是沿着套路形式进行编写[2]。基础教育学校武术几乎形成了“唯套路论”。在此影响之下,成了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器械和简化太极拳),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3]。当武术的主要价值取向于健身后,因为过分强调健身,攻防特点反而受到了忽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讲清楚动作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内涵,只是简单地进行肢体模仿,由“唯套路论”发展为“唯套路演练论”。又由于武术套路设计偏难等原因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4]。近年来,学术界对武术教育领域给予了更多关注,纷纷探索和反思武术“教什么?怎么教?”。2004年,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人才,教育部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9号文件)。在《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类课程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练习手段, 明确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5]。具体操作上就是以套路为依据,强调动作方法及动作运用,推行“打练结合”的教学理念。最终目的还是针对基础教育的武术教学改革。

有人认为套路是人们想象武术技击的场所, 套路的技击具有乌托邦性[6];也有人认为“虚拟”的攻防技术方法和要求是武术套路创编中依据的核心要素[7]。套路运动真的是“花拳绣腿”,“似拳非拳,似舞非舞”吗[8]?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的《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对全国中小学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依据调研结果提出了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的编选原则、层次与要素,由此形成武术段位制技术教程的理论依据[9]。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被认为不仅突出了传统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套路[10],而且被认为段位制武术技术对于传统武技进行了提炼和标准化,可以直接转用到竞技武术套路中,从根本上扭转竞技武术套路的舞蹈化、体操化倾向[11]。这类套路引领传统教学理念向“打练结合”转变,不仅保留了武术套路传统,而且保留了武术的攻防本质特征,是对传统武术练习方式的继承和现代化改编。

从众多武术课程教学看,散打、套路这两个项目竞赛、教学并行不悖,取得了较快发展。从掌握武术的综合技术体系视角看,或许“打练结合”较合适。但是“打练结合”的竞赛模式,在民国的国术国考中证明是难于操作的,现代教学训练中的成功案例不多。 “打练结合”注重保留了武术的攻防特征和技击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但如果“打练结合”的终极目标还是“技击”,那么通过套路无疑是走了弯路。

2 “打练并进”教学理念的分析

武术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循着“击”和“舞”这两个方向发展的[12]。套路定位于“中国古代的自由体操或艺术体操”[13]。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特殊的历史环境限制了与武术技击有关的内容开展,只允许套路形式开展[14]。为了开展套路运动,由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向“唯套路论”的极端。直到1979年才开始武术格斗项目的试点,1989年正式将武术散打(散手)确定为竞赛项目。毫无疑问,任何体育项目的竞赛都是对该项目的一个引领,竞技武术内容影响了学校武术课程设置。竞技武术的实践证明,现有的竞技套路和散打两种形式是提高武术艺术(高、难、美、新)和格斗能力(依现行规则)的最佳模式。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下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确立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改革理念。以“武术套路、武术格斗”作为武术教育的内容,既保留武术文化“套路与散打”两种形态的全面性,又实现武术教育“套路演练与技击实战并进”,着力培养“能练能打”的武术人才[15]。“强化套路、突出技击”意味着“舞”与“击”真正的两条腿走路[16],操作上就是“打练并进”教学理念。

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对于“花法”武术(套路)练习的实战性早有精辟论述,“奈今所学所习,通是一个虚套……及其临阵,又出一番新法令,却与平日耳目闻见无一相同,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岂是好看的?[17]戚继光从战争(冷兵器时期)的角度认为表演的套子“图人前美观”,“满片花草”是“无以上大阵,对大敌”,而战场上是“要性命的勾当”,这些套路只是士兵们健身娱乐的手段。武术套路虽然具有保存武术实用技法的作用,但“练”的本来就是指向健身、娱乐,硬要强调套路技术的实战性,是不现实的[18]。实用与艺术是两个概念。武术套路对技击术的加工,而表现了一种战斗的“生活”,但决不是去实用。

散打因为与国外格斗技法相似,而被批评不像传统武术的观点一直存在,应该说,传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未来看现在创新的事物又都是传统的。中华武术与世界上武技没有太大差别,都是人类克敌制胜的攻防技术,只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才被烙上了各自传统的印迹,表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这种不同只是表现在历史传承、技术名称、传统练法、竞技规则、甚至文化包装、解释等不同。乒乓球是欧洲人发明的,就像现代有时要求武术一样,要求国球技术区分“姓中、姓洋”,无疑是可笑的。纠缠于武术技术的国别性,并没有实际意义。

“打练并进”强调练习目标的精准化。当然,“打练并进”如果是将“打”和“练”完全隔离,尤其在“练”上,那么武术失去了本质特征的把握,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所以提倡“打练结合”又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打练结合”应该是限于传承武术技法的攻防特征,而不是用套路去提高格斗能力。

3 武术教学理念与“以人为本”

有观点认为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一直处于迷茫和缺失的状态,表面上是由于技术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造成的,实际上是武术套路技术教学目标定位发生了偏差[19]。其实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以人为本,不应拘囿于武术的传统而束缚了教学。足球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质和团队精神,足球队员的拼搏精神同样可以促进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没有因为不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受影响。中小学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十分喜爱和重视武术的技击实用性[20],高校学生希望更多地学习、了解传统武术方面的内容[21],又由于武术教学内容单一,教育性、趣味性设计不足,忽视礼仪文化与民族精神教育,与多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较大出入。鉴于此,有研究认为当前的学校武术改革要完成一个转变:从追求动作艺术美的主体价值转变到提高防卫能力的主体价值,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22]。

设定大而全的教学目标,反而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当前,套路和散打严重分离[23],这是武术竞技几十年的实践结果,同时也印证了套路与散打存在基本功能的不同。现在的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技击的恢复和超越,使之脱离了拳种门派的一隅,成为武术技击技术的集大成者。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早已被现代化格斗训练的高效率所取代。套路不可能具有散打的击打能力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防身能力,开展散打等武术格斗项目,最为经济有效。要立足于武术项目的本质属性,只有在突出武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24]。通过武术格斗,除了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既要求学生学会防身技能,又要练好套路,反而无所适从,若套路既不能有效提高防身技能,又不能展现艺术功能,那么套路的生存价值就存在危机。“春晚”(CCTV)武术表演等社会实践表明武术套路已成为当代的重要艺术形式。当然,套路中保存的格斗方法比现行散打中使用的要多,比如擒拿,而单独的擒拿课程学习比套路的拆招或许效率也要高。应该承认,“打练结合”无疑是一种“中庸”式的教学理念,具体效果还未得到充分验证。学校武术教学目标与内容应该是相互制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性又反过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25]。

“打练并进”与“打练结合”理念具有融合性。世界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一个规律,就是项目的竞技技术体系和健身技术体系几乎没有区别,这一点散打符合,套路不符合,拳种(129个)套路多样化无法形成一个技术体系。用武术统称各类拳种,就好像用体育统称竞技运动、健身活动、体育教育一样,存在操作上的一些混乱。所以武术名称后加一个后置定语是有必要的,比如有学者建议以“中国武术+拳种”形式认定武术段位技术[26]。武术教学内容的开发要突出技术体系的一致性,否则,不仅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还会产生教学内容设置的混乱。拳种是构成武术套路大厦的一块基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风格相似、拳理一致、流传有序的套路组成了拳种[27],套路教学应以拳种为单位[28]。太极拳对健康的促进,“白鹤亮翅”技术的文化内涵,这是散打内容所不具备的特质。所以,提倡“打练并进”是必要的,“打”就是开设武术格斗项目,而“练”就以拳种为依据,以拳种践行“打练结合”。

4 结论与建议

从不同的视角看,要求学生掌握武术综合技术体系,就是“打练结合”,强调学生培养目标的精准化,就是“打练并进”。总之,学校武术教学理念提倡“打练并进”是必要的,“打”就是开展武术格斗项目,“练”以标准化拳种技术体系为依据,形成武术认识上的统一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一致性。“打练并进”与“打练结合”两种理念可以融通,“打练并进”中的拳种教学应该推行“打练结合”,以实现传承传统武术的目标。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始终坚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式学练;第二,以教学目标科学甄别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再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修订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三,学校武术内容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特征,主要是学生的兴趣和体质;第四,开展更多不同教学内容或方法的教学试验,验证比较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拳种技击格斗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张伟丽 格斗玫瑰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
第八道格斗料理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格斗料理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传统技击五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