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文化缺位与改善

2018-11-27 08:59陈永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俗民族时代

陈永辉

(湖南警察学院 警务指挥与战术系,湖南 长沙 410138)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健康发展是新主题。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时代国家建设的质量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就是希望维护和实现我国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灵魂和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是立足世界之林的安身之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能为中华民族构建什么样的灵魂和精神,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和深入认知的。因此,站在新时代,审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探寻发展中存在的文化缺位现象,就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的文化发展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健康的灵魂和精神构建存在的差距,督促我们采取改变现状的路径,推动其健康发展。

1 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的文化缺位现象

1.1 大众化传统体育项目新时代普及度不高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过程,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但在当代中国农村大地,一大批趣味性、启智性、健身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呈现出不开展,或不常开展的态势。我国有很多适宜于青少年、学生群体参与的一些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打陀螺、跳房子、踩高跷、丢沙包、跳绳,等等,七十、八十年代,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开展很普遍,很受学生欢迎,但是今天这些项目在青少年学生群体日常体育休闲活动中很少出现。另外一些具有竞技性竞艺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人为地被奥林匹克精神侵蚀,走向竞技体育,忽略了大众化发展,虽得到开展,但群众基础反而逐步减小。比如武术,自70年代开始,竞技武术一直是武术发展的重点,为走向奥运大家庭,国家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大力推广竞技武术,却忽视了大众化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发展至今不知道何去何从。民众参与武术锻炼的人数大大减少,在农村田边、城市公园,再也见不到大伙在一起练拳弄棒的习武场面。

1.2 民俗体育活动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力不够

在我国很多民族地区,一些自在自为的民俗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有些甚至无人问津,被边缘化。据有关学者调查,一些曾经对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生存和繁衍颇具影响力的竞技、游戏活动皆已失传,如布朗族的刀舞、独龙族的溜索、土家族的摆手舞、彝族三笙等目前正处于濒危状态[2],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如恰尔奇刻、打嚼拷、打瓦、射柳等项目也已经消失[3]。虽然,近些年国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和手段,如评选不同层次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建立国家、省级、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进行挖掘整理开发,等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果。保护工作没有围绕如何开展活动、如何服务民众生活等方面来进行,却是过多地强调抢救收藏展览。所以,民俗体育活动看似得到保护,实际上仍然是远离了民众生活。民俗体育活动来源于民众的田野生活,同样要服务于民众的田野生活需要。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经验、伦理观念,大多都是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而获得和建立起来的。今天随着一些古老、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的濒危和消失,民俗体育活动的一些地方性知识也逐渐消失,地方性知识对农村民众成长带来的教化功能也日渐削弱。

1.3 传统体育文化对新时代学生乡土文化情怀构建的影响力不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旨在让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实现文化兴盛,就必须把教育作为生命载体,在校园中形成教育各环节的合力,形成文化浸润的环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乐其心不违其志”,完成深刻的体验和沉淀,对传统价值、传统文化产生出强烈的认同感[4]。但从近年来学校所开展的阳光体育项目中,不难发现,所开展体育项目大多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导,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几乎难觅身影,在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阳光体育开展呈现不对等的态势,虽然当前在一些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中也能见到武术、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踪影,但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却是“黯然失色”[5]。这使得在当今很多学校,学生缺乏乡土文化情怀,过于重视西方体育文化标榜的所谓普世价值,把西方那套普世价值等同于民族精神。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很多乡土文化组成的,构建我国新时代民族精神,就必须有乡土文化情怀,没有乡土文化情怀,很难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心。

1.4 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对新时代文化正能量传递不够

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民族文化传递正能量。当前民俗体育旅游过度开发和文化商演异化发展,导致民俗体育文化内涵发生异位[6],许多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原生态的内容、形式被撕裂和肢解,一些民俗仪式弱化和缺失,“一些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为了迎合不同观光客的文化品味和低级趣味,采用艳舞的包装手法和舞台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分化、改造和拼贴,满足感官刺激。毫无疑问,媚俗化、表演化、艺术化、舞台化、商品化后的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只是一种文化的仿真,已经不再是原来文化的血肉,民俗体育文化仅剩余了一堆骨头。”[7]观众体会不到原生态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生存意义。郑国华教授团队在广西平村民俗体育文化调查过程中发现,过度市场开发导致民俗体育文化目标迷失,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为一味为追求观众的口味,赚取更多金钱,而对原有动作进行不科学的变异,对一些仪式进行不辩证的舍弃,使得文化内核发生变化,文化的本土性、主体性失去。民俗文化健康发展主要是依靠民俗文化内核传递文化正能量,也是其本土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过度和不当开发,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中文化缺位的原因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是注重民众的道德、情感培育,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需要。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呈现出一些文化缺位现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环境与我国提出的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不对等,一些部门、机构、社会团体等,包括很多民众群体,过于强调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商业化、竞技化发展,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精神价值,相对来说却忽视了民众的道德、情感建设,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发展在服务性导向上发生偏离的表现,这也与当今我国民众在主观认知上不足有很大关系。民众主观认知上的不足也影响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实际运用的执行力上。我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虽有政策大力提倡、扶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地方政府机关相关部门在纵向管理上缺乏合理机制,一些组织部门并没有积极全力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工作中来,相关的配套文件、制度不能跟进或者不完善,领导不切实际遵照执行,有的管理形同虚设,有的走过场,形式重于实际效果,一些组织干部在认知观念上消极对待活动的开展,如以资金、场地、人才缺乏,或者文化滞后等为由消极执行各项政策。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涉及的文化内容广泛,特别是民俗体育活动,牵涉到的管理系统有体育、文化、宗教、民俗、教育等系统,因此,从横向管理看,它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也要涉及到这些系统单位部门的相互沟通和协作,各种片面、单一的活动开展和运用管理都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耕耘于农村社会环境,农村的民俗、自然、地理、宗教等地方性知识孕育着民族传统体育的成长,民族传统体育总是与这些地方性知识相伴相随,脱离了地方性知识,民族传统体育也就失去了文化根基,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发掘、提炼这些地方性知识,并结合新时代社会需要整理成系统的本土化知识体系,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支撑。但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及学科的发展,更多地是借鉴,甚至依赖西方体育学科体系,以西方体育价值观来评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标准和存在价值,对自身蕴含的知识体系研究性不够,没有把它们上升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直以经验认知来指导学科建设。本土化地方性知识体系理论上升的缺乏,使得新生代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心不够,也一味地标榜西方体育价值观念,热衷于西方竞技体育活动。这种氛围影响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发展。

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中文化缺位的改善

3.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中三个关系问题的认识

3.1.1 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是创新性的发展关系。在汉语解释中,本土化指的是外来抑或本土不同事物之间,以契合实际情境为导向,主动对自身体系进行调试和转变,实现协调、共生的过程[8]。本土化同时包含两层意思,即民族性和发展性。文化本土化就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自我调整和发展。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本土化既不能一味地去西化,也不是简单地追求复古主义。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重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9]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过程,要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在所处环境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环境。与所处实时环境相适应的东西就是现代化的。因此,我们要杜绝错误的认知。一是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与当今环境不适宜,其发展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古。二是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得全盘西化,只有融合西化思想,才能达到现代化发展。这两种思想,都否认了民族文化核心立场。而本土化与现代化的维系就在于文化的核心不变。

3.1.2 创新性与服务性的关系问题

文化创新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主地位,要根据国家发展的主流需要提供文化创新成果。创新是为国家民族发展服务的,而不是脱离国家民族发展需要,自由发展,或是西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是基于我国民族文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创新,要做到自知之明,要对自身内在的价值和文化符号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在保持理性价值定位基础上,积极转变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格局,做到自主地对文化进行适时的形态转变,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型。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10]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与服务,特别是民俗体育活动,存在着供需对接不一致。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的商业开发,并没有成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很好途径。一些地区,民俗体育活动旅游开发气势浓厚,但本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民众参与氛围却仍然有待提高。我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营养和能量。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创新要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创新的内容、形式、意义、目的要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一致性。

3.1.3 “土体育”与“洋体育”的关系问题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丰富,但自从西方体育进入我国后,以竞技体育形式为主的西方体育逐渐垄断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虽然过去也曾出现过民族传统体育复兴思潮,但仍然难改竞技体育在我国的核心地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很少走出国门,与世界对接,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都是从农耕文化中产生的,旧习浓厚,在国人眼中,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土体育”。而在我国流行多年的西方体育却被认为是洋体育,因为其全球化地位,而被我国政府冠以为我国的主流体育,在举国体制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成了非主流体育,普通民众的心态也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加深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次要地位的认可,这种意识、环境,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发挥。新时代,“土体育”与“洋体育”并非是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而是互相融合,协调共生发展的并列关系。在我国,既要肯定“洋体育”的竞技核心价值观,也要肯定“土体育”的健身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我们要改变主流体育意识,建立一流体育意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理念,奠定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核心地位,形成中国式健身体育,打造一流的民族传统体育。

3.2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的路径

3.2.1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服务性导向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时代健康发展就是由目前的新的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的发展过程。新的平衡和旧的不平衡之间必然有各种联系,以维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连续性。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的平衡就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因此,我们要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导向,指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的平衡和旧的不平衡之间的联系的走向,利用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践行提供能量,要针对两个具体目标,走好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要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具有积极价值的文化元素,围绕人民健康体质、健康身心、健康情绪、健康心理、健康生活意义等需要服务。

3.2.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运用管理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健康发展就是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来服务民众健康的生活,那么,这种生活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体育健身生活、体育休闲生活、宗教生活、趣味游戏生活、文化旅游生活等等。因此,要从这三个层面,把握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层面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主要特征,针对地点、地物、民众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展活动和选择服务项目,服务不同生活类型的民众多样化生活。开展这些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活动,要在组织环境建设和职能建设上深化,以达到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实效和有序。一方面,深化组织环境建设。人是组织中的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组织中的文化,不可能脱离人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要加强组织环境建设,形成活动氛围。因此,组织环境很重要,要强化领导职责,加深领导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认识,能针对国家提出的系列阳光体育运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全民健身运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政策,并能督促所属下级组织制定具体的文件和制度,落实好各项精神,切实开展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完善清晰职能。各单位、机构、部门要明确、完善、清晰职能,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工作重点和职能方向,做好挖掘、整理、推广、维护、开发等工作。

3.2.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

当前,建立符合中国本土情境的知识理论体系和解释学框架,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研究。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评价体系研究。构建评价体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影响:一要考虑当前环境影响;二要看现有的影响力;三要针对物质、制度、精神文化进行全面价值考量;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另一方面,加强地方性知识、民俗知识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延续就在于地方性知识、民俗知识的涵养。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研究存在“食土不化”与“食洋不化”两种现象,“食土不化”即不能把实证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食洋不化”即对理论知识缺乏本土情境的融合。两种现象均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本土化发展。因此,应加强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最后,加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创新体系研究。内容与形式是反映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结构以及内容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反映我国民众的生活真谛,这些形式包括仪式、竞艺、游戏、娱乐、启智、养生等方面。内容和形式总是处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状态[12]。

5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鲜明标记,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文化价值的体现。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发展中存在一些文化缺位现象,应该加强本土性与时代性、创新性与服务性、“土体育”与“洋体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文化运用、文化研究进行创新性建设,提高民族文化对我国新时代的适应能力,增强国民文化自信,为我国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猜你喜欢
民俗民族时代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MINORITY REPORT
漫画民俗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