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教育信息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完全创新的教学理论,而是通过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本文对“会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思路与实践应用进行探索。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国际化商业语言的地位逐渐凸显,为此,众多高校针对非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学”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重“教”轻“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尽管有些会计类课程也开设了相应的实习实训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到教学课时所限,“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依然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即教师依据教材以“教”为中心,采用在课堂上传授课程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再通过课后习题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的方式,既忽视了学生“学”的能力,也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吸收运用所学知识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二)教学设计:重“课堂”轻“课外”。目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教学实习、模拟实训、企业实践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然而,对非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会计学”课程通常只有48学时,课堂讲授方式的占比在70%以上,很多实习、实训与实践都停留在表面,造成了只有“课堂”,没有“课外”的状况,学生无法全面深入地认识会计、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难以发挥该课程在学生未来的就业中利用会计信息从事管理工作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在教学评价方面,“会计学”课程依据传统教学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占比30%,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成绩等组成,而“期末成绩”占比70%,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教学考核评价模式倾向于从学生在理论课堂学习后的考核成绩结果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忽视了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考核评价。
(四)教学资源:重“线下”轻“线上”。作为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除了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之外,还包括相关的参考资料、习题集、各种课程资源网站上的教学PPT、视频、知识要点讲解、习题与答案等。但是这些教学资源繁多而杂乱,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不合理、不细致、不具有时效性等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从众多的教学资源中进行甄别整理并加以运用。虽然这些教学资源很多都属于网络资源,但仅仅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在对资源的使用上依然以线下辅导为主,没有实现线上的互动交流,难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多的空间。
“会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教学理念定位、框架构建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融合,以促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性突破。
(一)教学理念定位。高校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在于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的理念,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就需要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教辅人员等全体人员转变思维观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启发式、参与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不再强调教师课堂讲授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为中心,即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协作、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和推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与差异化教学。
(二)教学框架构建。在更新与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构建适当的教学管理框架体系,是解决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问题的“主体”。由于“会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混合了线下与线上学习、结构性与非结构性学习,这就需要从教学前期准备、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等方面构建相应的教学框架体系。一是在教学前期的排课管理上,需要打破传统的固定周课堂和周课时的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对课堂和课时进行调整。二是在教学过程上,融合“课堂”与“课外”,即以教师作为“总设计师”,将面对面的教师课堂教学互动与其他课外的线上互动结合起来。三是在教学评价上,融合“过程”与“结果”,建立新的、公平公正的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三)教学条件保障。完善的教学框架体系必须以配套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和保障,教学条件保障是解决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问题的“辅助”。“会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技术支持、资源建设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配套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一是在技术支持上,既需要学校在服务器维护与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建立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务管理评价系统,又需要教师具备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教师需要基于“会计学”课程已有的线下资源,进一步丰富线下资源的运用,开拓线上资源的建设。三是在激励机制上,高校可以通过提供经费支持建设“会计学”课程的线上资源,并通过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加权课时分与评价分等方式,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基于教学理念设计、框架构建与条件保障的总体设计思路,“会计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应用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2 个环节:“线下”+“线上”。对“会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慕课和翻转课堂两种形式,实现“线下”与“线上”两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其中,线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线上教学主要是在课前和课后进行。结合“会计学”课程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会计起源与发展、会计核算前提与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与科目、借贷记账法、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十个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录制15—20分钟的慕课视频。再依据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各占40%和60%的标准,线下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师生面对面讨论、学生学习交流与演绎构成,线上教学则主要从课外观看课程视频、在线答题、完成单元习题、讨论区协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二)3 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会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前阶段,即自主发现式学习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慕课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学习提出疑问、教师互动答疑、学生参与讨论,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二是课中阶段,即接受研讨式学习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单元模块的理论知识要点进行重点讲解、集中解答学生的共同问题、学生听取讲解与答疑、结合微信雨课堂平台选择重要知识点进行在线测试、组织学生对每个单元模块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与总结,表现为在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下,学生接受知识和研讨学习。三是课后阶段,即巩固协作式学习阶段,主要是由学生完成每个单元模块的习题训练,在讨论区以发帖的形式围绕每个单元模块进行讨论、交流学习经验等协作学习,教师观察了解和总结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表现为学生巩固知识和协作学习,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三)2 个层面:“过程”+“结果”。“会计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结合“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还要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考核相结合,即学习过程的考核占比60%,由课前学习15%(在线学时+在线讨论)、课中学习25%(到课率+课堂测试+分组讨论)、课后学习20%(单元习题+在线讨论)构成,而学习结果的考核占比40%,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此外,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不仅仅以教学结果作为标准,而应当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过程,即将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总结三个阶段的具体劳动成果均纳入教学质量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