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英
【内容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问题意识主要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针对历史线索等各方面的元素提出相应的疑问,并主动发散自己的思维来思考这些问题。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具体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大部分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部分。本文先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接着在立足当前具体现状的基础上,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全面的改善师生间的沟通环境三个方面,深入全面的探讨了其具体应用策略与途径,最后还以新人教版《中华民国的创建》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初中历史学科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很多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开始尝试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各类知识,慢慢转变为主动思考各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初中历史教师都开始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显著地增强历史学科的最终教学效果。但就目前的具体现状来看,部分历史教师还缺乏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成为教学实践的瓶颈。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后课改”时代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关键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一种关键核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他们对于各类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洞察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助于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改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关系,初中学生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与人格,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有效沟通,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最终营造一种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在当前我国各个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的课时本身就比较少。很多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不会给学生预留太多思考问题的时间。而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历史学科成绩,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刻意记忆那些知识点,不会过多的思考。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初中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都没有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给后续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就当前的具体现状来看,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很多问题的设计都有固定的套路,问题的价值非常低。由于多数教师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一些封闭性问题,比如某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等。这些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无法发散自己的思维,极大的影响了问题的价值。
第二,问题情境的设计也比较落后,基本上都会一些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堆积。事实上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问题情境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积极使用多媒体工具。但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不足,影响了问题情境的最终效果。
第三,问题设计的视角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本身还处于叛逆期,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喜欢提出质疑,并且初步学会了如何使用批判的目光来看待周围事物。而如果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视角过于单一,那么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时候做好相关课程的预习,使得学生在初步了解课程章节知识的基础上再来接触各个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问题设计的质量。第二,教师应该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推行一些新型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课堂教学中主动摒弃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综合每一个人的优势。第三,教师在创设历史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场景,跟学生播放一些跟历史场景非常相近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价值。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主导作用,并且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了最终的培养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积极的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素质,不仅自身要有适当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理论,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各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度专研教材,掌握每一个章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够充分理清这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体现,通过对核心内容的整合,明确每一个章节教学的重难点,灵活的展现教学内容,避免历史教学出现照本宣科等问题。最后,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自身所教的学生群体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明确每一个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态度和历史学科的具体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够针对学生群体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深入全面的改善师生间的沟通环境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还应该积极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关系。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应该秉承平等的原则来跟学生交流,并且尊重学生表达的任何一个观点,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如果师生之间存在一些争端,那么教师也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协商来化解争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学会反思,并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一些师生间的讨论,在討论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完善问题意识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他们也能够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各类问题,同时积极接受教师的指导以及教师提出的各类意见。学生学会客观认识教师的劳动价值,在发生师生矛盾的时候能积极跟教师进行沟通,最终形成相互理解的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案例分析
1.新人教版《中华民国的创建》简介
新人教版《中华民国的创建》一章节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民国建立的大背景,以及中华民国时期采取的各个内外政策,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代的重要意义。另外,本章节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明确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历史事实。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引入了问题意识培养主线,设计了很多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问题,从而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最终教学的成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章节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完成课程章节的导入,激发学生在学习新章节课程时的兴趣。这里使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时的照片和一张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照片,并在此处附加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比如照片描述的场景分别是什么?第一张、第二张图片分别拍摄的时间?两张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教学主题上来,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通过逐层分析,步步深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充分調动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3.巩固学生问题意识
在后续章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积极跟学生进行互动,并利用各类教学的间隙,提出一些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比如当武昌起义在国内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还在国外,但是当他回到国内的时候,就立即进行了临时大总统的选举,这主要是因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将一些有关联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且思考这些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内涵。教师也可以考虑直接展示孙中山先生在就任的时候宣读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并让学生从中总结南京临时政府在那个时期所秉承的外交政策。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意识,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问题意识,显著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4.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在《中华民国的创建》章节的最后教学阶段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具体历史事件,并能够利用逆向思维来看待各个历史问题,同时也应该勇于提出质疑。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孙中山要让位给袁世凯等。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无论问题是否简单,哪怕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错误,教师都不应该指责学生,而应该以正向的态度来回答学生的问题,从而凸显学生的批判精神,避免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打消。
结束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类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融入程度会变得更深。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转变自身思想,能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中心,积极开发各类跟具体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参与式、合作式模式,关照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明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不同的章节来设计对应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对于各类问题的主动思考意识,最终完成教学过程中针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显著的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最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成贵. 探讨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39.
[2] 洪立国.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探讨[J]. 亚太教育,2016(20):166.
[3] 田源.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J]. 亚太教育,2016(13):80-81.
[4] 葛峰.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4):135.
[5] 米玛措姆.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才智,2014(28):18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