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洲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攀升,但长期以来,社会都存在“眼高手低,学高才低”的现象,所以造成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缺,而高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所以,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适合企业时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需求下,应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的模式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保障,也为企业输送适合的人才。“校企合作”是各大高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其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校企合作”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找出目前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与为更多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 校企合作 发展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64-02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的趋势,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对“校企合作”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无论是对高校而言还是对企业而言都是良性发展的助力,下面对高校“校企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理论概述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校与相关专业的企业和行业进行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也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校企合作”是一种校园资源和企业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堂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企业也将学生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管理,一种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的教育模式。从本质上看,“校企合作”就是将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合作机制,保证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参与到学生的校园教学中,依托企业的优秀资源,对其进行科学的教学指导,与学校共同培养應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也需要大力构建德育教学模式,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传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是大力支出的态度,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支持措施,无论是财务方面或是支持鼓励企业相关政策方面都存在不足,这大大降低了高校和企业双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成为一句空谈,失去了主动发展的动力。
高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方面,学校认为,我们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地方,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不能相容;企业认为,教学是学校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成熟的高素质人才为公司创造利润,不是花时间教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怎样好好工作的。综上两方的思想,这为“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无形中设置了壁垒。
“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缺少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引导,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校企合作、共建校舍为例,企业负责工程项目的基础建设,学校负责教学设施及生活设施的建设,双方以AA制的形式进行校园建设,但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双方都会认为这里面有自己的投资,所以运行时会出现双方意见不同,干预执行的现象,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产物的正常运行。
高校与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企业是以利益为重点发展的目标,校园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存在本质上的偏差,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矛盾必不可少。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为“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专门的办公室,以此来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事项的定制和实施。其具体的主要工作是协调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实践指导建设,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等。为了保证校企合作的高效,学校应该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其主要由用人单位管理人员,高校专业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构成,集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有效进行。各专业设立了专业施工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定期召开会议,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和培训目标的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
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生产和发展前景,确定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基本思路,形成校企合作的综合模式。通过协商,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确定了合作项目,制订了合作计划。签订校企合作项目,制订详细的管理计划,建立基本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最终由双方共同参与形成综合性校企。合作模式、实践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招聘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二)将校企合作全方位予以实施
(1)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注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坚持就业导向,采用“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的结合,充分了解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命名班”和企业的联合培训从企业中招聘技术人才。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年产值已达24亿元。随着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数控加工和焊接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学校积极与企业洽谈,为企业培养数控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招聘高级技术人员,素有“命名班”之称。三年制学制,毕业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实现教学与课程设计与生产的无缝结合,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教学计划、引进企业生产技术、进行教学。根据企业产品进行项目策划。为了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定制企业为具有专业职称的学生提供企业制服,并在职称中设立奖学金。每个学期都会选出最优秀的学生。
(2)制定相关制度,扎实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的实习,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管理体系。学校颁布了《学生实习措施管理》《学生实习手册》《学生实习安全协议》《学生实习安全计划》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学生实习管理的规章制度。它变得越来越标准化。所有专业都安排在第三或第六学期实习。学校和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习期间,“命名班”的学生被安排在公司减速器厂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中,公司支付相应的报酬。公司安排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进行操作。学校安排实习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公司安排了企业培训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教授学生机械制图、公差协调等基础课程,以弥补学生绘图技能的不足。
(3)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拥有专业的数控技术应用、焊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根据企业就业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职业环境与企业标准的雇佣关系,使学校的发展始终适应行业的需要。近年来,我校三个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都召开专家会议,及时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计划。
(4)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课程改革是学校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发展职业学校的客观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应以应用技能和操作技能为主线,改革课程内容,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并减少一些教科书。较小的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削弱了理论推导,强调知识。应用,力求把教学培养目标与业务需求、教学培训目标和企业就业标准相结合,努力构建基于能力、技能和项目基础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1)社會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关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社会能力放在首位,社会、学校和企业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统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企业物质文化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企业文化体系和企业文化精神、学生社会能力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种社会适应性和积极态度以及学校和企业的社会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
(2)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反映了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设置程度。另一方面,这取决于学生就业率的专业水平。专业设置就像一个公司的产品。首先,必须有市场需求,否则将没有市场,无论产品质量如何。有必要研究辐射工业企业在该行业中的地位,特别是各个行业的相应职位、技术工作类型和技术证书,灵活地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前形势,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企业应参与制订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标准。这样,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就能够在专业环境和产业工作组合上有效地衔接,提高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
(3)课程体系符合专业标准。校企合作应体现在课程体系与岗位专业标准的衔接上。这是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能力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发展专业能力体系标准。也就是说,专业能力标准、理论知识标准和专业能力标准、相关课程体系的专业能力标准、理论知识的实践技能标准和专业的评价标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评价标准、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四、结语
构建和实施全面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扩大了校企协作的范围和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和企业需要。无缝对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效果得到了提高,办学效益得到了广泛认可,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海燕,胡明星,赵晓娟.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中心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142-144.
[2]刘月.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3(4):15-17.
[3]王晓燕,李博文.校企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28(3):41-45.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