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毅,林文诗,卢益东,上官杨平,林 瑾,阮积晨*
(1.温州医科大学;2.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生是以人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的特殊职业,因此对其人文素质要求高[1],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和乐于奉献意识等。当代医学生大部分对职业认同感强,有爱心、同情心,愿意为医疗事业做贡献,也有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医德认同模糊或缺失、做事功利、缺乏对病患的爱心、奉献意识不足等问题[2]。因此,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医学专业为高考报考热门专业,生源扩招加剧了教学资源不足,高校不得不保留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大课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缺少设计,多采用选修课、讲座等形式,甚至不少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简单等同于医学人文课程,缺少医学生专门教材,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不重视,抱着应付的心态去学习[3]。
2.教育机制缺乏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联动,未形成完整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应遵照以“以学生为本”,坚持生活体验为前提,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动。大多数高校会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服务基层。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缺少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一种“点缀”,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等学工队伍缺少有机联动,导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4],实践活动看上去丰富多彩,但过于零散、重复,内涵不高,可持续不强。
3.教育资源未充分整合,教学医院参与不足。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方能实现科学有效的落实。而在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还主要停留在校内,学校提供给学生相对规范的价值观认知体系[5],作为检验人文素质教育成效主要阵地的教学医院作用发挥不明显,医院临床教师更多地承载高年级的教学和见实习任务,过于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文知识传授,导致学生进入医院后发现学校的教育与实际有些脱节,学生会有一些茫然和无助,尤其是看到一些不良现象后无所是从,甚至慢慢接受了一些做法。
经过多年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以“知信行”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育人模式——“STAR” 模式,即“学(Study)、思(Think)、行(Action)、悟(Reform)”。
1.设计思路。
以知、信、行为思路,在知识获取、信念产生、行为形成三个连续阶段,提倡行为模式的示范和切实体验的实践。从顶层设计医学生大学五年人文素质教育规划,引导医学生从入校到离校,分阶段、分项目,亲身体验、参与到各类生命关怀、救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医德的理解、认同与践行(见图1)。
图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STAR”模式设计路线图
2.实施过程。
依托“四个融合”共同推进:一是组织保障融合,由学院党委联合社科部开展顶层方案设计;二是实施力量融合,德育教研室教师、思政辅导员、五年一贯制班主任(临床医生担任)共同组织并考核;三是依托力量融合,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和志愿者服务社联合推进;四是运行路径融合,借助德育第一课堂及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实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立体式培养(见图2)。
图2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STAR”模式实施路线图
3.“STAR”模式主要内容。
学(Study):在原有第一课堂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命教育课程、医学职业规范、人文精神等内容。例如学生通过生命教育课程,了解生命的源起与结束,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增加医学生人文书籍的阅读量,要求学生在大学里阅读不少于5本医学经典人文书籍和欣赏5部影视作品,每年开展读书分享会、主题情景剧表演等反馈。该模块由辅导员组织考核。
思(Think):基于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主题明确的体验式活动,引导医学生思考与体会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让医学生了解“生”的知识,体会“病”的痛苦。如开展“名医故事会”,聆听名医从医经历、“榜样力量”学习榜样的敬业奉献先进事例、开展敬畏“大体老师”、参加生命救助培训等活动,以活动记录、感想等形式反馈。该模块由专任教师、临床班主任进行考核。
行(Action):基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习对生命的爱与关怀,提升学生的奉献、责任意识和沟通技能。通过担任医院门诊导医;参加“生命相‘髓’”“血液银行”“明眸工程”“微笑联盟”等我校德育品牌活动[6],引导医学生关心、体贴病患,尊重病患的生命,树立为病人解决疾苦的价值取向。该板块依托志愿者服务社开展,以活动记录、感想等形式进行考核。
悟(Reform):基于前期一系列学习与实践,激发医学生对生命的进一步理解,进而主动践行并形成一种自发行为,最终推动医学教育改革。评价方法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医护人员、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评价及量表测评等。测评人员包括辅导员、临床班主任、带教老师、同学、学生自己以及标准化病人。当然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应该是医学生毕业后自我践行医学人文精神,因此,学校会对毕业生进行定期跟踪调查回访,进行分析研究与反馈。
4.实践与成果。
“STAR”模式经过数年的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建立、社会评价等方面都有了积累。在活动中,医者仁心、医者大爱、最美精神和榜样力量不断传递,让未来医者的心灵感受着道德的感化和精神的洗礼,至今已发动累计2769名医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者,其中13名医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开展生命紧急救助,倡导校内外无偿献血237万CC,捐献血小板600单位。涌现出6名“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及提名奖,红十字会“公益之星”、省十佳大学生等优秀学生代表。培育了以“生命相‘髓’”“血液银行”等为代表的医疗慈善公益平台。体系相关项目得到教育部、团中央、浙江省教育厅、团省委等政府部门和省市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以及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郭明义的认可和赞誉,获5项国家级荣誉,8项省级荣誉。孵化的项目入选教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获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金奖、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等荣誉。